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印度会崛起吗?(上) -- 晨枫

共:💬491 🌺5506 🌵1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印度会崛起吗?(上)

好久没有在西西河贴文了,最近印度话题很热火,助个兴。

===============

印度会崛起吗?印度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吗?这些问题萦绕在人们心头已久,洞朗冲突使得这些疑问具有了新的紧迫性。

崛起的印度不一定成为中国的威胁,就像崛起的中国不一定成为美国的威胁一样,但不崛起的印度是断然威胁不了中国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问题:印度会崛起吗?如果把时间尺度放到下一个5000年,印度崛起或许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但这样的预测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把尺度放到下50年,这依然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回想一下50年前的中国吧,在1967年,要是有人预测2017年的中国在经济总量达到英国、德国、日本的总和,成为世界上的绝对第二,并且坐二望一,大概要被人当作说胡话了。那么在未来5-10年里有可能吗,而且把崛起的标准修改为经济总量“翻两番”之类的相对指标,而不是“世界第几”,并且在科技水平上达到第二梯队到第一梯队的门槛?这才是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曾几何时,“小日本”是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说法。“小日本”不仅指日本人矮小,国土狭小,更包含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复杂心情:凭什么小小的日本(尤其在历史上以中国为师、连文字都是从中国“借”过去的)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上超到堂堂大中华的前面去?八年抗战之痛更是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之中,“小日本”包含了中国对日本的羡慕嫉妒恨,和对自身弱势的无奈

不知道印度是否有与“小日本”对应的对中国的称呼,但印度朝野不乏当年中国人通过“小日本”所凝聚的羡慕嫉妒恨和无奈。有意思的是,现在中国人不大用“小日本”这个说法了。中国在经济总量和政治影响上早已决定性地超过了日本,心态不一样了。羡慕嫉妒恨还是存在,只是已经和当年有了质的不同。但人们对这种转变的深层原因和动力缺乏分析,似乎也在“向前看”,不屑于这种分析,“分析来,分析去,更重要的难道不是如何使明天更加好吗?”

但对印度(还有很多期待崛起的国家和民族)来说,中国崛起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远比当前的耀眼数字更重要,这才是他们直接思考和借鉴(或者破坏)的东西。

在不小的程度上,印度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国家大(印度的幅员大大小于中国,但可耕地的比例大大高于中国),人口多(印度人口已经接近中国,有望在未来十来年内超过中国),注重教育(欧美中国家长对子女在学校里与印度孩子的竞争不会缺乏体验),注重个人打拼(欧美印度人和中国人一样,成功较少依靠家庭背景,以自我打拼为主),注重家庭和亲情(欧美大学的印度教授和中国教授一样,都喜欢招来自本国的海外学生,在职场上,印度人的任人唯亲比中国人还要明显)。

但印度也与中国有很多显著的不同:民族成分复杂,大头就有印度人、穆斯林和锡克人,但这也是很不科学的划分,把民族、文化、宗教一锅煮了,比如同在旁遮普的锡克人和穆斯林在生理意义上的种族差别肯定比同样信奉印度教的拉贾斯坦人和海得拉巴人的差别要小。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差别。英语虽然是外来的,但反而是共同的。据说印度政府不划分民族,只划分部落(各邦加起来超过上百个),大概就是要避免民族问题。

由于英属印度时代开始的传统,印度精英接受欧美教育、融入欧美社会开始的时间更早,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在欧美商界和学界,海外印度人的影响显著超过海外华人。

还有一个就是民主体制。不管印度有什么样的问题,从独立开始,印度领导人就是选举产生的,而且一般认为,选举舞弊并不是大问题。也就是说,印度选举大体上可以看作公开、公平的,符合程序民主的标准。

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口结构年轻,英语好,教育好,国际上“人缘”好,按理说,中国都能崛起,印度崛起应该是无悬念事件,那么,“凭什么印度会被中国拉下了呢?”这是萦绕在无数印度人心头的巨大问号,对世界上很多希望有谁“治治中国人”的人也是同样的问题。要知道,印度独立和中国解放在时间上差不多,那时印度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还比中国更好,两国的经济水平相近。70年后,中国经济总量5倍于印度,要不是因为印度人口还没有赶上来,中国的人均也要5倍于印度了。两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势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海外印度人不乏在科技方面卓有成就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扩大了来问:除了英语这一条,历史上的中国曾经与现实中的印度一样。为什么中国在现在崛起了,而不是历史上的其他时间段?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理解印度能不能崛起。

我没有各国的历史人口数据,但如果说鸦片战争时代,中国人口就是世界最多,应该不会离事实太远。人口构成年轻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人口构成自然就年轻。今日中国是近代史上(如果不是整个历史上)老龄化最严重的时代,但今日中国也是崛起势头最旺盛的时代。即使在中国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布通常也与人口年轻化成逆相关,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人口越是老龄化。这说明了年轻化不导致崛起,甚至可能是“不崛起”才导致人口的年轻化。这样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和老龄化是一致的,越是发达的地方,人们越是忙碌,没有功夫养一大堆孩子,也没有养儿防老的必要,加上医卫条件好,自然推高老龄化。至于劳动力成本,且不说今日中国,世界上比印度劳动力成本还要低的地方都多的是,如果劳动力成本低就能导致崛起,那印度怎么办?

中国人的英语教育普及水平现在大概是历史上最高的,但依然达不到全民能说流利英语的程度,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印度人英语好是一个迷思。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都具有较好的英语能力,尽管印度口音的英语不仅对非英语人士是巨大挑战,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也是不小的困扰(我在不同场合听说过,印度人对此的解释是,“你的英语不正宗”,尽管对方属于祖居加拿大的N代英语族群)。但对于广大非精英印度人来说,会说英语的人并不多。

印度教育是另一个迷思。不同的联合国、兰德(兰德的业务早已超过军事,现在涉足教育、经济、环保、就业等)报告都指出,印度的精英教育发达,但印度的普及教育远远落后于中国,文盲率显著高于中国,将成为印度现代化的重大障碍。但印度精英教育发达也局限于IIT(印度理工学院,而不是误传的帝国理工学院,那在英国伦敦,拥有孟买、马德拉斯、德里、海得拉巴、焦德普儿、果阿等二十来个分校)等极少数院校。IIT是印度总统亲任总督(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正式称呼是Visitor,与常用词访问者相同,但这是教会、慈善机构的最高掌门)的精英学府,地位上相当于中国的清华,甚至985中理工科的总和。说一句大实话,985对中国崛起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中国崛起不是靠985实现的。同理,单靠IIT是拉不动印度崛起的,但这反应了印度的精英治国思想,尽管印度标榜民主国家。

诚然,海外印度人学术有成和管理有方的比比皆是,这与印度人“出道早”有关。印度人聪明勤奋,给予合适的土壤,没有理由不出成果。这与早年中国人其实一样,人们对学术有成的老一辈的海外华人学者如数家珍,以至于有了“钱学森之问”的说法。但无可争议的是,今日海内外华人学者的总体成就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否则中国(和海外华人)的科技、产业成就是不可能的。但这又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学术有成、管理有方的个人并不导致崛起,但崛起导致更多学术有成、管理有方的个人。这是一个简单的“时势造人而不是人造时势”的问题。

印度的国际人缘确实比中国好,从独立后就一直是这样。英国的政治智慧是令人赞叹的。在英国必须“丢失”印度的时候,英国决定好合好散,事实证明这是在印度独立不可避免时维持对印度影响的最好途径,英国对很多前殖民地都是这样的,至今维持着与英国国立不相符合的影响。在这一点上,英国甩出法国两条街,更是甩出俄罗斯两个世纪。部分由于英国的作用,部分由于尼赫鲁的高潮政治技巧,印度从一开始就左右逢源。打出不结盟旗号后,印度与“帝修反”统统打得一团火热,与四面为敌的中国恰恰相反。即使在中国崛起而印度呆滞已成大势的今天,西方依然不乏唱好印度而唱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乏到中国要糖、到印度送抱的。

中国崛起了,时势成形了,那印度的时势能不能、什么时候才能够成形呢?

通宝推:常挨揍,Databa,jent,老老狐狸,无无名,河区分,魔笛,大圆,侧翼,逐水而行,蓝图,途人,camper,海木耳,deaf,红军迷,蓝鸟,故乡在喀什,吃土的蚯蚓,老顽童,繁华事散,为什么不可以,领班军机,四四方方,北纬42度,老阿,小书童,脑袋,金色阳光,王小棉她妈,决不倒戈,诸葛神候,桥上,西电鲁丁,nvda,牧狼,陈王奋起,啄蜜,晴空一鹤,光头佬,小戎,ranktend,海峰,jhjdylj,拿不准,被明月兮佩宝璐,diamond,三笑,mezhan,ton,浣花岛主,strain2,newbird,种植园土,白玉老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