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略谈何新以及他的粟裕研究的一些错误 -- 思想的行者
何新先生在历史上是有过大功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没有走上后来的苏东的解体,变色的结局,和何新先生在文化界,在经济界的独树一帜是很有关系的。
何新先生在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几个重要观点我阐述一下
一,关于阶级剥削
何新认为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的缓和,阶级剥削更多的体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阶级剥削
二,关于意识形态
何新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西方试图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更关键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阻挠了西方的殖民世界的图谋,而不在于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否定
三,关于经济
何新指出当时的学术界鼓吹的所谓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这个当时流行的观点的错误,指出中国不是如同流行的《短缺经济》一书所指出的短缺经济,恰好相反,中国是出现了严重的局部的产能过剩
而今天,产能过剩早已经成为共识,而当时主张中国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的仅有何新一人
四,反驳弗里德曼
何新先生逐条的反驳了弗里德曼,从而为中央在此后制定了宽松货币,补贴出口的经济政策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得中国摆脱了休克疗法的阴影。
可以说何新先生是中国反第一次休克疗法的英雄,当然了2007年以后,流动性过剩的言论甚嚣尘上,第二次休克疗法卷土重来,这次何新先生认识得不够深刻。
五,辨析今文儒家和古文儒家
等等
可以说何新先生的理论创新是非常丰硕的,他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的指导作用也非常的大和,何新先生是中国反西方经济学骗局---新自由主义的第一人。
但是何新先生的军事研究,特别是粟裕研究,个人认为存在很大的不足。
以下简单的说几点
一,粟裕所部和晋冀鲁豫的关系
在华东七月分兵以后,中央确实有过电文让粟裕所部归晋冀鲁豫管
但在后来的战局发展中,粟裕所部是独立运作的。
实际上这仅仅是千变万化的战局的体现。
毛泽东的战略也是随着战局而不断的修正的
在毛泽东最初的设想中,华野外线兵团分路出击,各部独立作战,这个时候各部受晋冀鲁豫所领导是可以理解的。
但随着外线兵团各部的作战失利,毛泽东遂令粟裕带领指挥机关到外线去统一领导外线各兵团,粟裕带着六纵和特纵出击以后,在沙土集扭转了战局,这个时候外线兵团就是受粟裕的统一的领导。
也就是说,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变化,华东野战军各部的组织关系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从后来的毛泽东要求粟裕带三个纵队过江的电报来看,毛泽东对外线兵团受粟裕指挥的组织关系的也只是暂时的
但后来由于粟裕力主暂不过江,实际上使得整个华野的外线兵团成为一个更长期的稳定存在的组织。
因此对于粟裕所指挥的部队,以及粟裕的组织关系,不能光看各种电文,因为毛泽东的战略也是在不断的随着战局而调整的。
二,关于淮海战役中的攻打黄百韬的领导
何新搬出电报证明,粟裕原来当然的攻打黄百韬的职务被取消二被谭震林替换了,这被他作为粟裕领导不力的证据。
实际上,当时的战局是,华野领导层开始对黄百韬军队的顽抗,对其工事的防御的严密程度估计不足,准备以野战的方式迅速解决,后来才发现必须以野战攻坚的方式解决
同样的战法的转换出现在上海外围战役中
上海外围战役中,开始解放军遭到很大的伤亡,以后调整为野战攻坚的战法,就逐步突破了对方的坚守防御
野战解决,和攻坚解决存在很大的不同
前者强调速战速决,后者则要求稳扎稳打,逐个突破
前者有利于迅速解决战斗以后转兵,而后者则不太考虑攻击的时间的长短,而以最终摧毁消灭对方为主要目的。
那么当对黄百韬由野战速决到野战攻坚的战法的转换以后,粟裕作为统帅,要考虑全局,这个时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打援的指挥,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为由野战速决,到野战攻坚,意味着攻击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对方增援集团对我军的压力的增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统筹打援和攻坚之间的关系。
而这两者,在济南战役期间已经发生过一次
济南战役期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粟裕就是率领强大的兵团进行阻援和打援的。
而淮海战役期间,不过是又重演了一次。
三,粟裕在军事上的杰出有损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战略指导的英明吗?
应该说,由于战争的不断发展,毛泽东当初的运动战经验主要来自于第二次国内战争,因此对于解放战争的战争规律开始有些认识不足,这导致了毛泽东一开始所要求的各部外线出击的战略的错误
而粟裕由于在苏中苏北的长期的抗战,和反摩擦,对于更加复杂的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根据地对于战争的支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粟裕可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纠正毛的战略错误,而毛也及时的采纳了粟裕的意见。
应该说毛泽东能够迅速的采纳粟裕的暂留根据地作战的战略决策,正是说明了毛从实际出发,能够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英明的战略领导
以后毛命粟裕渡江,而粟裕陈述了各条理由,同样的,这是后方的战略领导和前方的战役领导之间的矛盾。
毛作为没有走上第一线的指挥岗位的战略领导,对于战役的认识显然是不如粟裕这样的将领的。
而粟裕对于中原作战,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依托铁路高速机动,并且由几个战斗力坚强的兵团作为核心从七月分兵的多次作战不利,到多次的没有达成自己的战役目标,是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思考的。
而后来的豫东战役正是粟裕给出的回答。
显然要求毛泽东如同身临第一线的粟裕将军一样能够对于解决国民党依托铁路四处驰援的重兵集团那样的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强人所难的,问题在于毛泽东再一次的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这又一次的体现了毛的战略指导的英明。
至于毛对华东的战略指导的英明,至少还可以再说几点
一,确立华东野战军的领导指挥体系
确立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而陈毅担任负总责
这既维护了党内的团结,也有利于军队的指挥作战。
陈毅将军的军事指挥不擅长,他本来就只是一个政工干部,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就是这样。
陈毅将军的存在至少是促成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团结,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在孟良崮战役中,及时的提醒粟裕不要分兵,不要着急
这对于后来的我军重兵消灭张灵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中野外线出击和华野外线出击
这一点很多人对其决策表示怀疑,实际上,这恰好是毛泽东做出的最英明的战略决策之一。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豫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发现外线出击的战略所产生的战略效果。
在豫东战役中,我军是主动的进攻方,主动的选择进攻方向,而国民党所部则是被动的应对,最终因为对我军的攻击目标的判断错误而遭到了开封城破的失败。
为什么?
因为我军已经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开辟了根据地,这使得我军拥有了更广阔的回旋余地,拥有了更多的耳目,拥有了更多的根据地的老百姓的支持。
而国民党部队从军力上来看,并不弱,但是他们却只能依托少数的几条交通要道,铁路线进行机动,他们的回旋余地变小,并且受到更多的根据地人民的袭扰。
总之一句话,我军有了更广阔的根据地,拥有更多的人民的支持,所以在豫东战役中我军进攻更为积极主动,而国民党所部则处处被动
中野和华野的外线出击取得的最大的战略效果就是获得了更广阔的中原的根据地,这个战略效果是极大的。
另外中野的出击还造成了一个战略效果,就是白崇禧的桂系的出头,而蒋介石让白崇禧去领导桂系,实际上是放虎归山,在以后的淮海战役中,桂系阻挠蒋介石部队的调动,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战役的因素。
那么邓的战略定力就体现得很明显
1,坚定的支持外线出击战略
2,在淮海战役,坚定的支持消灭黄维所部的部署,甚至是拼上中野打光的代价也要做到。
这两点说明了邓的服从大局的战略眼光,也正因为这个渡江战役,毛放心的让邓进行战略领导。
所以从华东中原战场来看,毛泽东,邓小平,粟裕,陈毅等人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使得华东和中原迅速的取得了胜利。
粟裕的长处在于对于战役指挥的精密掌控,进而甚至可以因此对战略提出重要的指导意见
毛的长处在于对大局的掌控,并且能够随时对自己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而做出的错误的战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邓的长处在于对大局的掌控,以及因此带来的坚定的战略定力
陈的长处在于团结各方。
肯定确认粟的战役指挥的英明和战略建议的英明无损于毛和邓和陈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略谈何新以及他的粟裕研究的一些错误
🙂任何人评论任何人的“智商”我都认为是人身攻击 3 思想的行者 字225 2017-10-13 13:42:30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笨狼说说粟某为什么被吹那么高 迷途笨狼 字1729 2017-10-08 08:40:14
🙂花生酱和笨狼的永动机 16 非鱼 字307 2017-10-05 10:32:31
🙂笨狼虽然一塌糊涂还自视甚高,但至少不阴阳怪气 思想的行者 字66 2017-10-11 14:06:06
🙂罗桑不笨,他蓄意藏拙,稍有疏忽就会着他们的道 迷途笨狼 字984 2017-10-10 09:39:40
🙂在我的眼里,徐海东的地位高于粟裕。 1 野芹 字235 2017-10-04 0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