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艰不拆讲笑话之三 -- 骨头龙
Li et al., (2017) Childhood Gender-Typed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Sexual Orientation: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这个研究是想来看看性取向与童年宝贝的性别类型(角色)行为(这个翻译好逊,求大神指点;gender-typed behavior, gender role behavior)和性取向的关系。
【心理行为角度】
实际上,在这项研究之前,已经有超过60项类似主题的研究了,不过基本都采用的是回溯报告法,得到的效应量高达 d= 1.3 (men) = 1.0 (women)。这怎么能说是特别大呢,这是相当大啊!
不过,过往研究基本都采用了回溯报告的范式,或者被试群体不是普通宝宝,而是临床案例(这些宝宝有严重的跨性别行为,部分甚至全部达到了Mental disorder的水平)。回溯报告虽然基于的是普通个体,但是这种方法本身有欠缺——很容易受到记忆偏差效应的影响。比如,研究人员要求一个同性恋少年回忆他过去喜欢玩布娃娃还是小汽车。这种回忆的过程是很不牢固的。
本研究就想填上这个缺口,弥补一下不足。
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LSPAC).在这个项目中,孩子分别在其2.5岁,3.5岁,4.75岁和15岁的时候要进行报告。参加项目的孩子都是出生在1991,4,1到1992,12,31之间。
直接说结论:弯的宝宝比直的宝宝在过去表现出更多的反性别行为 (gender nonconforming behavior;不知这样翻译是否准确)。比如,gay 宝宝在过去更喜欢玩布娃娃;les宝宝更喜欢玩大卡车。并且这种现象在5岁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2。性取向与玩玩具。
我要再次强调(敲黑板!!!) 不是因为男孩子玩了女生的玩具就从直男变成了弯仔,玩具还没这么大的法力。实际上这个研究从一定程度上间接说明了性取向的先天决定论——因为当孩子具备了性别角色意识的时候,他(她)们就会跑去玩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玩具。父母也会更多给孩子买这类型的玩具。
4。关于攻受……
这个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也有讨论。中文语境下的攻受和英文语境下的top btm并不完全相同。后者多指性交中的体位选择,而前者更多具有一种身份的认同(identity)。目前,关于攻受的研究非常少——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答。有些朋友提出的假设很好,受可能会更喜欢反性别角色玩具(相比于攻)。当然,实际是否这样,还有赖于实证研究。
。
。
。
骨头评:
现在当父母的真操心!
以前是担心自己小孩将来抽烟喝酒烫头,现在还要担心这个!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个猎人和熊的故事你听过没? 骨头龙 字0 2018-08-11 22:17:05
🙂路途中那是“不同的陌生人” 3 逍遥笑清风 字57 2018-08-11 21:35:36
🙂在分手后,你的想念持续了多久? 5 骨头龙 字127 2018-08-11 11:56:55
🙂大卡车和布娃娃
🙂似曾相识 14 rafale 字274 2018-08-11 10:39:56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秋后拉清单 24 骨头龙 字329 2018-08-11 11:09:07
🙂清真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4 汉服 字60 2018-08-13 02:14:59
🙂忘了初心 7 骨头龙 字356 2018-08-11 10: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