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共:💬77 🌺3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加大规模

甚至正当纺织业的核心投资者们——经济史学家维拉.什拉克曼将他们称作“波士顿联合体”——还在洛威尔设立多重公司从而扩大生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将经营范围扩张到了洛威尔以外,在新英格兰北部地区修建了许多全新的工厂城镇。他们在马萨诸塞州春田市边缘的奇科皮瀑布兴建了四家纺织公司,并且仿照洛威尔的模式另外成立了一家控制地皮、水力与机械的公司。其他厂区的兴建地点包括马萨诸塞州的汤顿与霍利奥克,新汉普郡的纳舒厄与曼彻斯特,以及缅因州的萨科与比迪福德。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洛威尔当地的建厂地点已经用光了,一群波士顿投资者又在梅里麦克河畔新建了一座名为劳伦斯的城镇,这里很快就成为了羊毛与棉花纺织的中心。在少数情况下,波士顿集团也会收购其他人建成的厂区,例如丹佛厂区。

波士顿联合体的公司全都是纯正的波士顿当地公司。公司所有者大都是波士顿当地人,早在投身纺织行业之前就已经发了财。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极少造访自己的工厂。甚至就连工厂位于远方的公司都是由一位家住波士顿的财务官来打理的,日常经营则由现场代理人负责。销售产品与货款存入银行也是在波士顿进行的。像这样的缺席所有制,再加上大多来自外地的工人,意味着工厂与工厂城镇在当地没什么根基。工业资本主义——就像在英国一样,在美国这边同样由纺织业担任排头兵——并不是从现有社区当中生长出来的,而是由外来商业资本栽种下去并且塑造成型的。*

*【当地工人确实受聘参与了与工厂有关的施工建设,但是即便在这方面公司也依然引入了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例如爱尔兰裔的运河开掘工。】

就规模而言,波士顿商业集团修建的纺织厂区令同时代的其他工厂全都相形见绌。联邦政府在1832年进行的一次调查当中发现,当时全美国共有三十六家制造业企业向政府汇报的雇员数量超过了250人,其中有三十一家都是纺织企业。南北战争前夕,美国制造业公司的平均雇员数量只有9.34人,相比之下,梅里麦克这座规模最大的洛威尔公司在1857年足有2400名工人,城里还有另外六家公司的雇员数量超过了一千。*

*【洛威尔机械厂于1845年与船闸运河公司分离了开来。这家公司雇佣了550人,成为了机械厂当中的巨人。这家工厂不仅出产纺织器材,还生产刨床、蒸汽锅炉、工厂传动轴甚至火车头。】

不过持续增长并不意味着持续创新。在早期的创新大爆发之后,波士顿的工厂主与经理们很快就显露出了保守派的本色,整整几十年都没有引入任何重大科技变革。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单独的厂房建筑依然很少超过第二座沃特海姆工厂的规模——这座厂房里的工人人数约为250到300人。这些公司提升产量的主要方式是加快机器运转速度以及按照早已建立的模板修建新工厂。波士顿的投资者们并不觉得有多少创新的必要,因为只要重复现有套路就能够得到相当不错的投资回报。

工厂的动力问题很能说明这一点。鉴于水力十分充沛,再加上与英国相比煤炭产地更远且价格更贵,新英格兰的工厂主们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才开始广泛采用蒸汽动力,此时蒸汽动力早已在英国流行了开来。新英格兰的纺织城镇之所以不像英国纺织城镇那样满天黑霾遍地煤烟,原因正在于此。洛威尔的增长与劳伦斯的筹建让人们意识到梅里麦克的公司有可能会耗尽水力,但是工厂所有者们并未安装蒸汽机,而是在六十英里之外的新汉普郡买下了当地温尼泼索克湖出水口的周边地皮与用水权,从而将更多的水流导入河中(这种做法气坏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他看来此等行径实在狂妄至极)。*

*【洛威尔的公司最终采用效率更高的水涡轮来取代了原本的水轮。甚至直到南北战争之后,这些公司也只是逐步安装了蒸汽机而已。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布特的工厂还有一半动力来自水力。】

波士顿纺织业投资者们采取的公司架构使得他们能够以制造业当中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扩张。在1850年,全美国棉纺总量的五分之一都是由他们控制的工厂来完成的。仅在洛威尔一地,1857年十家纺织公司、洛威尔漂白公司以及洛威尔机械厂的用工总量就超过了一万三千人。

但是洛威尔模式并未充分开发工厂规模带来的潜在效率。公司内部的每一座厂房都是自成一体的生产单位。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某些共享的生产职能确实降低了成本——尤其是在购买生棉与销售成品的时候——但是在其他方面,每一座工厂其实都是一家独立的中等企业。完全实现一体化并且合理规划生产流程的多厂址公司还要等到未来才会出现。洛威尔工厂甚至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计算单位成本,因此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不同生产流程安排的优势与劣势,而是习惯性地谨守着洛威尔当年在第一座沃特海姆工厂采用的体系。后来这些公司开始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厂房连接起来,用建筑物将厂区的院子围了一圈——无法继续透过厂房之间远望城镇或者欣赏乡间景色的工人们对此十分不满——但是即便如此,管理层依然将每一座厂房都当成了彼此隔离的实体。而且由于每一个四五座厂房组成的群落都是作为独立公司组织起来的,这些公司也一直没能实现统购统销统一管理原本能够带来的成本节约。

阿莫斯克亚格公司是一个少有的例外。这家公司向人们暗示道,换一种组织结构兴许能提升生产效率。这家公司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成立,其目的是在梅里麦克河的新汉普郡流域新建一座纺织中心以及配套城镇——这座城镇大言不惭地起名叫做曼彻斯特。公司成立之初同样照搬了洛威尔模式,通过创建新的企业实体来扩张。但是与洛威尔不同的是,所有这些新成立的公司最终整合在了同一个管理层之下,直到曼彻斯特的所有纺织厂都成为了阿莫斯克亚格的产业。整合后的企业结构进一步加速了扩张。在二十世纪初的巅峰时期,阿莫斯克亚格足有17000名工人在三十座纺织厂以及关联厂房里工作。所有这些厂房建筑沿着梅里麦克河岸一字排开,阵型足有一英里长,在对岸也排开了半英里。如此之大的规模让工厂几乎彻底实现了自给自足,就连厂房建设用的都是厂里的工人,厂房里的机器也是自行制造的。

事实证明,通过复制进行扩张的模式——由许多独立公司控制许多独立工厂——是一条死路。随着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标准石油公司以及美国钢铁公司之类的大型公司开始逐渐接近并最终超越波士顿联合体纺织企业网络的规模,有些公司也尝试过联锁董事体制,但是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很快就转向了联合公司体制并且采取了财务监督制度,就连最偏远的工厂也不能例外。*不过尽管沃特海姆-洛威尔体系的组织结构如此怪异别扭,但毕竟是这套体系率先将大规模工厂带到了美国。直到南北战争之前这套体系都在政治与文化领域代表着工业化与一类全新的社会。这个新社会一方面饱受批评,同时在更多的时候还是交口称赞的对象。而沃特海姆-洛威尔体系则成为了批评与赞扬双方的标杆。

*【即便在体量飞速膨胀之后,阿莫斯克亚格公司依然只有一位身在波士顿的财务官全权负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