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滔滔河水往哪里去?几千年的贝壳告诉你(图片上传测试帖) -- jent
下面内容仅针对你我交流内容,不涉及个人人品道德什么的。如果让你感觉到受到冒犯,请见谅。毕竟网络上谁也不认识谁,不过就是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场合和机遇。我不一定对,也可能犯错。。。如此等等
----------------------------------------------
1,你在主贴下的回复有所谬误。在金元之前黄河是不经过郑州的。并不是经过郑州之后沿郑州东北的一道岗而走。
而是在冲出广武山后,不往东往南前往郑州,而是在郑州西北的桃花峪直接往东北经过武涉新乡往东北方向而去。
是有一道不高的岗,叫做大伾山。这在历史上是有的。《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许慎、吕忱等并以为丘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伾,亦或以为地名。非也。《尚书·禹贡》曰:过洛汭至大伾者也。
这是荥阳的大伾山:
广武山西部最高处,名叫敖顶,附近有个寨子名叫秦王寨(海拔257.9米);东部最高处,名叫武公岭(海拔254米),岭旁的桃花峪,乃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再往东,有一溜小山头,名叫岳山。此处,下临豫东大平原西沿,俗称“邙山头”(其实,邙山头在洛水与黄河汇流处的西南角,在今巩义境内)
但是这个 “冲断、搬走” 不是发生在金元年间,或这么说吧,不是发生在北宋以后。而是在这之前很早。原因很简单:a,在浚县还有一座大伾山,正好在滑县之北。b,自古就有很多人在寻找尔雅所说的大伾山在哪里。是在荥阳,还是在浚县?这个一直就没有定论。c,北宋年间黄河是从滑县流向浚县的。
就是这一河段,北宋时期常常决口,而决口几乎都在滑县右堤。据《滑县志》记载,约有二十多次,常常是此堵彼决,才堵复决,灾害甚重,影响很大。为此,有人认为此段河道太窄,滑县土质疏松,应在浚县开河分流
换言之,在北宋时期,黄河右岸就有大堤:是大堤,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山岗。这才会有北宋末期杜充在滑县掘右岸大堤,使得黄河大改道,开始了南向夺淮的历程。
2,杜充破坏黄河大堤后,是否有山岗被黄河不断冲垮?是的。只不过这个不断冲垮的,是这之前一直不停地被历朝历代加以维护的黄河右岸大堤。
这个如同今天的黄河大堤已经成为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一样。在金元之前,黄河也是有大堤的。而在滑县大堤被毁之后,一直到元末明初,这道大堤就一步步被冲垮,黄河决口处不停地往西南方向移动:李固渡,新乡,八柳树,原武。。。
当然,我不排除这道大堤有利用天然高地的可能性。但是在你的帖子里所说的天然的山岗被冲垮。。。似乎还是之前历朝历代加以维护的大堤被冲垮更符合实情一些。
比如,公元69年,东汉明帝命王景,王吴治理黄河,筑黄河大堤,从荥阳,直到千乘海口,长达500多千米。
3,黄河不再从桃花峪往东北走,而是往东南方向走今天的河道,我找到的答案是在元末。根据是一副元末贾鲁治河的图示。
该图中,黄河已经是由桃花峪下走荥泽再东北拐向原武阳武延津然后再东南下开封。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整个元朝期间对黄河中下游交接处水运的放弃:废隋唐大运河体系而改明清大运河的,正是发生在元朝忽必烈时期。
此放弃带来的就是桃花峪至滑县的黄河堤防的失修。在自然选择下,黄河最终在一次次决口后选择了下荥泽,走古济河河道,后来的汴河河道,今天的黄河河道。
该河道在上古就已经存在。春秋时期图示如下:
而又在战国时期开了鸿沟,
直至魏晋时期,荥泽消失,河道留存。
而到隋唐时期,成为隋唐大运河的汴河河道,再到元朝末年,成为黄河河道。
4,成为黄河河道的原因:桃花峪往东北,因为黄河在金元两百年间从李固渡逐步往上游右堤决口往东南流,排沙不畅,致使东北河道逐渐淤塞,到一定程度自然选择原济水河道,后来的汴河河道。形成今天的黄河中下游交接处的河道。
5,你提出的成化年间,是最后的定型期:的确,这是刘大夏治河,采用了北堤防南引水的策略,所最后形成的。
6,你所谓的明朝期间如果采用海运。。。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漕运不可一日停。大规模海运要靠季风期。郑和下西洋是靠风的。
清末漕运废弃改海运,是因为:1,海轮船。2,电报。
最后看一看今天的黄河大堤:
这里有我所持的,黄河东北流向因泥沙淤积而自然选择东南流向河道的一项证据:沁河大堤。也就是武涉西南的沁河河口的大堤。
沁河大堤的开修时段,就是明朝初年。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黄河宋代以后才向南流 45 北纬42度 字830 2018-11-08 23:45:58
🙂向兄台请教。。。我暂时没找到答案 7 jent 字1749 2018-11-12 14:37:52
🙂从荥泽县南迁来看应该是成化年间 11 北纬42度 字1712 2018-11-13 13:46:05
🙂谢谢你的指教。商榷内容见内
🙂非常棒的资料, 要是能配图就更妙。 戒定慧 字0 2018-11-12 04: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