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流浪地球》观后感 -- 东湖珞珈
链接如下:
看完电影,我发现这电影和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关系不大;但作为一个快40岁的男人,我非常理解网民为什么为此争吵——对于中国成年网民来说,一部反映未来的电影里有多少中国风的细节,有多少中国的戏份真的太重要了。
我这一代人的观影记忆,大多始于90年代看好莱坞大片的光碟,《真实的谎言》、《独立日》、《007黄金眼》、《彗星撞地球》……这些电影的题材、风格差别很大,但共同点是和中国人没啥关系,即便是全球合作(《独立日》)或是全球对抗(007系列),中国人的戏份也略等于零,非常配不上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国身份。在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会替代中国成为东亚的代表。就算是需要反派了,给主角找麻烦的亚洲对手也更可能是越南人。而且越是高科技背景的科幻、谍战片,中国人的戏份越少。
这种局面倒也不难理解,对于90年代的美国观众来说,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既不像日本那样经济发达,出口各种商品;也不像越南那样曾左右美国舆论,就连牵制苏联的任务也结束了,当然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编剧宁可到苏联的残骸上寻找情节和敌人,宁可把还没炸世贸中心的阿拉伯恐怖分子设定为头号反派,也不会想到给中国分点戏份。至于在高科技场景中拉上中国——谁见过中国有高科技产品?《独立日》中第一波上天打外星人的飞机全都是三代战斗机,中国会造吗?既然造不了,就不要抱怨俄罗斯还在当第一配角了。
在这种电影潜台词下,我这一代观众对电影大片中的中国元素格外重视,重视到了敏感的程度。只要有中国角色或者中国情节出现,观众就会出现骚动,如果中国角色给主角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甚至是制造麻烦,集体看碟的学生会一直讨论到宿舍熄灯。《007明日帝国》一开场是中国战斗机在12海里内拦截英国潜艇,然后双双被恐怖分子打爆,这个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辱华”的情节,当时却会引起集体欢呼,因为我们终于也在高科技战争中露了一小脸。
饿了半辈子的人,猛然拿到一个大肘子,是不会在乎是蒸还是煮的,更没空评价厨师的配料和水平。在盗版好莱坞电影中成长的中国人,或者说作为2019年观众主体的70后、80后、90后,猛然看到中国人在一部高科技大片中成为主角,看到满眼的高科技产品上写着中文,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日常符号成为科幻时代的标配,和以往那些美国的怀旧符号同等待遇,其实剧情已经不重要了,只记得琢磨一个问题——这里到处都是中国元素,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所以,看完片上网,有人会说这是一部源于中国文化的电影,大片就该这么拍,宁可矫枉过正;反方则把《战狼》的情节一起绑上批判,说科幻电影渲染民族主义,纯属恶性煽情。双方的话越说越激烈,都因为过头话露了怯,都不想认输,在春节假期制造了一场刘慈欣肯定没想到的大争论。
2“正常观众”
我是看过大半场争论才买票去影院的,观影的时候依然被满眼的中国元素狠狠冲击了一下。但有网上争论的“预防针”在前,我还有余暇关注一下身边别人的感受。其中最让我觉得反差巨大的,就是儿子的淡然——他对太空城、巨大的行星很感兴趣,但当中国元素频繁闪现的时候,他一点也不觉得受冲击,甚至可以说无动于衷。如果他现在上网和各方交流,恐怕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和这些老家伙看了同一部电影。
之所以观影感受完全不同,是因为他出生在2007年,对中国落后的时代毫无记忆。他出生前4年,中国成了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他上小学的前一年,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为全国直播授课。生在这样一个社会,看到未来的空间站上满是中国人,看到中国人自己维护星际发动机,难道不该觉得顺理成章吗?至于说超级卡车上有中文提示,从他记事起,中国汽车产量就是全球第一,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内容在卡车上重复一遍,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家里的亲戚在过年时会打麻将,到了未来的地下城难道不能打麻将?我们这些80后觉得中国符号和未来高科技社会结合有点新奇,对他来说确是天经地义,以至于可以无视。
有了这份淡然,我儿子不仅不太在意哪些场景有中国元素,甚至也不会在意哪些场景有外国人,是多了还是少了——毕竟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他们也有发达的现代社会,全球的事情全球来办,今天这个国家出个风头,明天另一个国家露脸,在他看来和学校的运动会成绩波动也没什么区别。与其把注意力放在找“中国特色”上,不如安心看电影。我想,这应该算是最“正常”的观影心态了吧。
当然,培养“正常”心态的潜在成本并不低。我儿子生活在苏州工业园区,身边有中国最发达的工厂和基础设施,感性上认同中国的第一大国地位,所以才有这份平常心来看电影。但中国还有很多孩子拿不到电影票,更得不到这份观影心态。就在看电影之前几天,我开车带他回老家过年,汽车一进燕山,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对着山区乡镇感慨“好穷,好落后啊”——虽然在我看来这里的景象已经大有改观。可见中国的地域、阶级差别即便在十几岁的孩子面前也藏不住。
对于很多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说,都市的繁华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就已经是科幻景象了,电影里反映的一切是“科幻的科幻”,和魔法没什么区别。6年前,我曾经对韩松失败的科幻科普有一番评论,今天看来依然适用:
希望所有的中国孩子都能以“正常”的心态看中国电影。
3中国特色?
看了网上的影评,还有很多人竭力要从情节中寻找额外的“中国情怀”。电影尊重原著,让全人类带着地球逃亡,被一些评论说成中国特有的科幻风格——别人遇到灾难都是造飞船逃亡,中国人战天斗地,坚持带着地球走,这是家国情怀啊!
我猜这么说的人肯定没读过刘慈欣的其他作品,毕竟带着整个星球逃亡,在刘慈欣大小几十部作品中也是异类,总不能说刘慈欣的其他作品就不是“中国情怀”。但也不能说他们的说法完全荒诞,电影投资方优先改编这一部小说也是有道理的——这个故事的确适合打动人。
20世纪爆发了两场世界大战,和之前的战争不同,20世纪出现了飞机,前方的部队和后方的城市都会遭到无差别的轰炸。但毕竟城市多,炸弹少,将军们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先炸什么?
由此引出了一大批残酷而严肃的科研项目,研究轰炸不同目标的效果,这里不细说。但有一个结论值得注意——对国民心理打击最严重的事件不是亲人死亡,不是工厂被毁掉了导致失业,不是物资供应困难,而是自家的住房被炸毁,连同整个街区夷为平地。这是摧垮国民心态的最好办法。
对于刚刚脱离原始部落几千年的人类来说,在潜意识中,家对应的是石器时代的洞穴,又是整个部落的象征,一旦毁灭意味着个人生活意义丧失,所以最容易引发精神崩溃。反过来说,如果能带着熟悉的居住环境搬迁,再大的灾难也容易挺过去。二战的空军司令因此决定轰炸住宅区,即便人口被预先疏散也要炸。21世纪的影视公司选择一个“带地球一起走”的小说改编电影,利用的也是人类这份共性。
还有人说,中国人是农业民族,所以必须带着土地走,所以才有“流浪地球”。可是,往前数几百年,地球上有几个人不是农业民族?强调农业民族的身份,无非是中国工业化慢了一步,70后、80后在童年还记得农业社会的样子,所以才企图从中发掘一点文化遗产。00后一代没必要为上一代人的情怀负责。
最后,回到开头的“电影中国化”的话题,作为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80后中国人,我倒是发现了一处向现代中国致敬的场景: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特色的电影,它的特色也来自现代中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因为西西河的主流是海外华人 5 风云客 字87 2019-02-23 07:12:28
🙂西西河里都是老人 4 赵美成 字41 2019-02-21 22:46:46
🙂中国电影市场超过美国,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6 杨微粒 字2395 2019-02-21 10:46:01
🙂马前卒: 带00后看流浪地球,他对“中国梗”无动于衷
🙂其实2012已经有不少中国元素了 1 川普 字96 2019-02-22 19:59:47
🙂马前卒在做切割了 6 达闻奇 字151 2019-02-20 21:18:05
🙂马前卒的这篇观后感好酸,一直努力在摆高姿态 17 20170720mzy 字529 2019-02-21 02:34:05
🙂马前卒充满着羡慕嫉妒恨 3 删ID走人 字105 2019-02-23 09: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