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三叉戟”的故事 -- 捣浆糊
“三叉戟”最初的设计代号是DH121,DH即研制厂商德哈维兰公司的缩写。这是一种当时采用革命性三发设计的客机,即采用尾吊三台发动机和T型尾翼布局,在英制飞机上为首创。
美国航空是最早对“三叉戟”概念表示出兴趣的航空公司之一,认为德哈维兰公司设计的“三叉戟”1A通过采用罗罗“梅德韦”发动机和较大的载油量满足了他们需要的远程飞行能力。但最终让德哈维兰公司失望的是,美航选择了“完美满足其需求”的波音727。
“三叉戟”1C
之后,德哈维兰公司对最初的设计进行了修改,以直接满足国内用户英国欧洲航空公司(BEA)的需求,发动机型号也改成了“斯贝”,新的设计代号为DH121“三叉戟”1C。注册号为G-ARPA的首架原型机于1962年1月9日首飞。
专门为西欧地区内部航线定制的“三叉戟”严格按照BEA的需求而设计,被一些潜在的客户认为“航程不足,缺乏短跑道起降能力”,特别是与其美国竞争机型波音727相比,后者由此开始占领这个新兴的细分市场。首批24架“三叉戟”1C都是为BEA生产的,在服役期间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靠性。
在飞机的后续发展过程中,英国航空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德哈维兰公司并入霍克西德利集团,DH121的编号也变成了HS121。公司重组造成的飞机研发延误让“三叉戟”不止一次错失商机。
希斯罗机场的BEA“三叉戟”机群希斯罗机场的BEA“三叉戟”机群
霍克西德利后来推出了“三叉戟”1E,具有更大的载客量(115-139人)、显著增加的载油量和更大的起飞重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叉戟”1E可以看做最初的“三叉戟”1A构型的重生。“三叉戟”1E的产量仅有15架,主要用户包括科威特航空、伊拉克航空和巴基斯坦国际航空。
“三叉戟”2E“三叉戟”2E
随着BEA开始开拓更长的航线,霍克西德利公司推出了“三叉戟”1F,后来又命名为“三叉戟”2E(E代表延程型)。首架“三叉戟”2E于1967年7月27日首飞,凭借更强劲的发动机和更大的起飞重量,其载客量和航程能力都得到了增加。“三叉戟”2E共生产了50架,用户包括BEA(15架)、中国民航(33架)、塞浦路斯航空(2架)。“三叉戟”2E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航电设备,例如自动着陆系统,可以允许在低能见度情况下继续运行。
被嫌弃的HS134,看上去挺漂亮的
不久后,BEA提出需要更大的“三叉戟”。作为回应,霍克西德利提出了两种设计方案:158座的HS132和185座的HS134,都将发动机改为翼吊设计,却未获用户青睐。BEA转而选择波音727和737来替换“三叉戟”和BAC 1-11,但该计划遭到了英国政府的否决。
“三叉戟”3
BEA被迫再次找上霍克西德利公司,后者推出了“三叉戟”的进一步加长型,也就是“三叉戟”3。其长度较“三叉戟”2增加约5米,载客量达到180人。尽管发动机没有变,但机翼通过巧妙的设计满足了更大重量的需求,显示了英国在机翼设计方面的深厚功底。
BEA对“三叉戟”3还是表示不满,认为其”高温高原”能力不足。霍克西德利于是在尾翼中增加了第四台发动机——一台较小的RB162,可以将起飞推力增加15%。“三叉戟”3B最终于1969年12月11日首飞。
“三叉戟”3B共为BEA生产了26架,另外两架具有更大起飞重量的“超级”3B被交付给中国民航。由于发动机涵道比很小,“三叉戟”无疑是一种吵闹的机型,无法满足1986年出台的国际民航组织噪声标准,被迫早早退出运营。
中国事实上是“三叉戟”最重要的海外用户。中国民航接收了约35架飞机,并一直运营到1990年代初。“三叉戟”也为中国接触西方先进民用飞机技术打开了第一扇窗。
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三叉戟”2(作者Ronidong)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三叉戟”2(作者Ronidong)
三叉戟型号回顾:
“三叉戟”1C,产量24架;针对BEA的量产型
“三叉戟”1E,产量15架;载客量增加、采用升级的发动机、增加前缘缝翼
“三叉戟”2E,产量50架;与1E相同,采用自动着陆系统
“三叉戟”3B,产量26架;中短航程大运力型,机身加长,增加RB162助推发动机
超级“三叉戟”3B,产量2架,3B的延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