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的喀什, 我的南疆 -- 故乡在喀什

共:💬4020 🌺39786 🌵15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71. 中国速度日不落 (鲲鹏展翅通大洋 五)

日不落帝国(英语: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是世界上形容一个国家实力最形象的词。

地球是一个球体,说起来巨大,其实也就是24个时区而已。“日不落”的意思的是不管什么时候,这个国家总有一块土地在太阳的照射下。第一个用上“日不落帝国”这个词的是西班牙。西班牙在16世纪中到1898年,殖民地包括拉丁美洲,北非和菲律宾(其中1626-1642,西班牙还占据过台湾)。西班牙的这个日不落帝国的衰败和战争的关系不大,因为西班牙总是有输的战事,从来就不是一个军事强国。让西班牙从摇摇欲坠到最后的日落西山是因为西班牙制造的缺失。拿西班牙最著名的金银来讲,金银在西班牙手中就是个贵金属,拿着西班牙的银子到中国进行贸易的都是别的国家,如:英国和荷兰。所以,后来西班牙的式微其实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第二个日不落帝国是英国。在英帝国最鼎盛的时期,经济学家杰文斯如此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地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这个描述非常准确,英国的确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农产品向工业品加工和贸易的过程中获利颇丰。但英国没有把经济的实力转换成政治的势力,在欧洲都没有搞清楚金融整合的问题,所以让德国和美国把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一代“日不落”搞得日落了。后来,英国也想靠科技的突破来恢复往日荣耀,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彗星坠地,协和曲终。不过,与西班牙的偃旗息鼓不同,英国制造还是以可圈可点的产品占据着许多高地的,如:航空发动机。

第三个日不落帝国是美国。美国比西班牙和英国的优势就在于美国制造无孔不入的营销与美国制造与华尔街金融的紧密结合。历史给美国制造的升级提供了机遇,1992-2000年,克林顿是把握住了世界进步的脉搏的,那个时代的美国高大上的岂止是一骑绝尘,奈何几场战争下来,美国才发现自己的经济思维甚至不如杰文斯时代的英国了。克林顿时期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使得华尔街式暴富成了美国人对财富的标准理解,别的什么解释都成了水泼不进,针扎不入。其实有的忠言真的是掏心掏肺,如电影《大空头》(Big Short)。这部电影里,男主人公在总结华尔街的罪恶时,就拿自己的弟弟投资失败后从楼上坠楼来为例。他说:他(主人公的弟弟)的脸都摔得找不到了。这才短短的10来年,美国就又要出问题了。政客们在台上高喊“制造业回归”,福特和通用把小轿车的生产线都停了,苹果把Imac 的生产线干脆移到了上海。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中国的老子和英国的莎士比亚都说过一句话: 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或者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其疯狂,Those whom God wishes to destroy, he first makes mad)。美国经济和政治的背向而行,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华尔街疯狂抽水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就是本来应该与美国实体经济相伴而生的金融业已经是同床异梦了。只不过是美国政客都没有胆量来撕去这张画皮而已。“自由”,“民主”也在这个话题上的息声了。这真的是在拷问美国人的良知啊!不知美国有没有人听过一首中国土琵琶伴奏的一首歌:“西边的太阳就要落下了。。。”。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三个日不落帝国一方面具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贸易和战争刷存在感,另一方面也的确通过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强大过。他们的历程是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的:E=MC2 。在物理学上,这个方程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在比较国家实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E 看作国家的综合实力,M代表静态物质总量,C代表速度。

西班牙,英国和美国,以及荷兰与苏联的的此消彼长其实在这个公式下也特别清晰。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在船舶和海洋知识上是领先过的。从西班牙独立出来的荷兰在商船的减重和增容上下了功夫,所以成了海洋马车夫。荷兰还控制了马六甲,好望角和纽约等水运枢纽。日本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甚至专门开创了一门学说:兰学,把荷兰当作学习的榜样。荷兰在C,即速度上超越了西班牙,这使得两个半今日北京城面积的国家也登堂了“日不落”级别,这实在是值得昨日的苏联,今日的俄罗斯深思。后来的英国通过蒸汽船和炮舰超越了超越上与荷兰。英国是深知速度的意义的。二战后,英国也是在速度上下了大功夫的。“彗星”是世界上第一型喷气式飞机,但金属疲劳等问题让英国壮志未酬,反倒是给后来的波音707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后来英法联手制造出了协和号,但英法使用协和号的眼光局限于大西洋航线,局限于美国市场使得尽管英法在航行速度上领先,但没有物质总量的配合,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带领英法重返巅峰。

最能体现这个方程式实用性的其实是苏联。苏联的物质生产不低,但速度,尤其是贸易速度,实在是低于龟速。所以只有当二战或者冷战等危机到来时,苏联的速度才能得到体现。战争结束后,苏联的速度又进入了冬眠状态。所以,苏联是有了日不落的物质条件,但是没有日不落的速度的。所以,看似一步之遥,其实有着质的鸿沟。毕竟,速度是以平方的形式对国家的综合实力起着作用的。

今天的中国反倒是英法的反证。物质总量因为“中国制造”绝对领先,速度因为网络技术进步和创新也可圈可点。但是,中国的综合实力因为运输速度的滞后,而使得一首气势宏大的交响乐总给人一种有地方拖拍的感觉。这个拖拍的地方就是:航空。

中国在运输上是有很多亮点的,如:高铁。不过,因为世界人口分布的现实状况决定了适合修建高铁的地方高度集中,同时因为政治等因素的干扰,高铁带动速度的作用在中国的综合实力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

那么,如何才是提升中国速度的路径呢?在我看来,中国速度的提升其实就是要让中国的运输速度,围绕“日不落”这个中心来展开,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就把中国速度定义为:24小时日不落。

什么是24小时日不落? 即:全球陆地任意两点间货物和人员运输的总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在当今的航空技术下,这是可行的。毕竟,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最长不过20,000公里。目前喷气式飞机的巡航速度在800 - 900 公里/小时。所以24小时内,实现任意2点间的运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中,实现这种运输又是非常困难的。天气,地面设施,配送,人员,支付手段,保障,保险等等都是问题套问题,麻烦加麻烦。不过,换一个眼光看这个问题,难道这不就是一个个市场所在吗?

拿E=MC2 这个方程式的来观察西班牙,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就是在提升贸易量的同时不断接近“24小时日不落”这个目标吗?现在凡是能够达到“24小时日不落”的地方,一般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硬件设施比较完备,配套条件比较完整。换言之,也就是“美元”比较普遍的地方。但是,在亚洲和非洲有许多地方经济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但运输和配送手段却相对比较落后。同时,有许多地方纯粹就是运输拖了后腿(如:一带一路的许多节点)。这些地方苦“美元”已久,能够把这些地方纳入现代的运输链中,这是何等的功德。

同时,当前贸易战刚刚开启,西方的许多封闭和排他性招数还没有使出来。中国在“24小时日不落”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对未来可能到来的阴招和损招进行的未雨绸缪。所以“24小时日不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推进。

通宝推:梓童,青颍路,独草,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