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革时期的文艺包括电影政策,不是“放”或“收”可以概括的 -- gzdcl
六、在文艺工作中,不论是领导人员,还是创作人员,都要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提倡“群言堂”,反对“一言堂”,要走群众路线。过去有些人搞出一个作品,就逼着领导人鼓掌、点头,这是一种很坏的作风。至于抓创作的干部,对待文艺创作,应该经常记住这两点:第一,要善于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第二,要善于分析这些意见,好的就吸收,不好的就不吸收。完全没有缺点的作品是没有的,只要基调还好,要指出其缺点错误,把它改好。坏作品不要藏起来,要拿出来交给群众去评论。我们不要怕群众,要坚决地相信群众,群众会给我们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的。另外,对一些思想糊涂的群众,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摄制一部电影要花费几十万元或者上百万元,把坏片子藏起来,白白地浪费掉了,为什么不拿出来放映,从而教育创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又可以弥补国家经济上的损失,做到思想、经济双丰收呢?影片《兵临城下》演了好久,也没有人批评,《解放军报》是否可以写篇文章批评一下。
第一、强调群言堂,说明当时文艺领导或者创作者“比较牛逼”,缺乏民主精神。
第二、搞出作品的人就能逼着领导人鼓掌、点头,表明当时创作员“很牛逼”,纪要说是一种“很坏的作风”,表明不是个别现象,虽然前面说了“有些人”。
第三、对抓创作的干部的要求,表明当时的文艺政策是不带虚假的很“人性”很客观的,但是也表明社会主义文艺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是很难避免被批评的。
第四、关于群众的评论,表明当时对群众认识的态度是一贯的:一方面要相信,一方面要教育提高。
第五、已经制作出来的电影,不论“好坏”,反对捂着盖着,提倡从正面或者反面充分利用,避免“不自信”带来的浪费。
这第五条,可不可以理解为,文革时期的电影政策,正好和灯改后“揭批四人帮只有八个样板戏”相反?是不是表明灯改时代对文革时期文艺政策舆论都是造谣污蔑?而这个要求反而正好表明了之前有较极端官员在指导和执行类似今天雪藏《抗美援朝》这样的现象,只是内容是相反的,可能是反动的。
当年经济不发达,所以电影总量上无法和今天相比,但是,不能因此就造谣说“只有八个样板戏”而且在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都以为是真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革时期的文艺包括电影政策,不是“放”或“收”可以概括的
🙂改革开放前的文艺政策与经济政策一样 12 思想的行者 字1198 2020-06-23 09:17:08
🙂邓丽君的流行不是艺术性有多高 16 老阿 字987 2020-06-27 13:39:29
🙂不能把爱情简单的理解成性 思想的行者 字322 2020-06-29 05:32:05
🙂人的本性里有兽性人性与神性 5 甲戊山人 字291 2020-06-27 21:48:46
🙂有个典故 5 沫水若水 字156 2020-06-26 05:19:56
🙂这段讲话说明江青一派远远达不到一手遮天。 5 高中三年 字240 2019-11-07 12:36:51
🙂江青这派就快一手遮天了啊。 4 普鲁托 字1263 2019-11-09 0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