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西式教学思路的危害在哪里

西式教学的总思路是:先甜后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的时候,只讲基础性概念,考试的时候考综合型内容。谁甜?老师甜。谁苦?学生苦。为什么会这么说?我用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地理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山脉。山脉有几个影响,一个是对地形的影响,一个是对温度的影响,一个是对湿度的影响,总括可以说是对气候的影响。但是教学只管叫学生背住主要山脉,从东西走向背到南北走向,再反过来背。反反复复的背。

那么如果不这么教,又会怎么样呢?就中国的情况来说,至少可以组织出四条红线。

红线一:温带的细分。比如,天山及其它山脉将中国西北地区温带这个大概念切分为暖温带和中温带,天山就是分界线。

红线二:盆地的形成。还是在西北部地区,天山在(北)准噶尔盆地和(南)柴达木盆地之间。

红线三:中国地势三阶梯:有两条分界线,其中一条是北起大兴安岭,南至雪峰山,另一条西北起自昆仑,绕了个弧线终于横断山脉。

红线四:季风与非季风。也有两条,一条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另一条是昆仑——祁连——横断。

这四条红线又能合并成中国的气候带分布。

就山脉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同一条山脉,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自然,对于初学者而言,就会形成了一定的混乱感。

当然就能设想出,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都会出现一定的难度。问题在于,这个难度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合适的难度存在,学生通过反复的学习——这里的反复并非是机械重复,而是在不同场合、不同问题里不断的遇见相同的“因子”(也就是基础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印象,从而不必再去简单的背诵。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知识学到手之后,才会有组织性,才能派得上用场。比如,现在把前面学习的过程“倒”过来:

天山,是中国西北部地区,是干旱与半干旱的分水岭,是高原山地气候跟大陆草原性气候的分水岭……

这就好比剁肉,横着剁一次,竖着剁着一次,斜着剁一次,这算一轮,叫正面。再把肉翻过来,再来横、竖、斜。一共剁两轮、六次,这肉就剁成了泥。

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是练基础,并不能在基础中练习基础,而只能在综合中练习基础。然而我们现在跟西方模仿过来的教学,就是基础归基础,综合归综合,老师的归老师,学生的归学生。学生,在初学期,很难具备组织能力,这样的教学,只能说,是有意的把锅甩给学生。它必然的后果就是,先把学生教傻,再来(用综合问题)证明此学生天生就是傻子。

这就是为什么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在下降的重要原因。

真正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

先学基础概念,练一两遍就过去,然后上综合。综合度从浅到深,从少到多,重点是种类丰富,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每一个综合都有一条红线,都有一个主题,好比横着剁、竖着剁、斜着剁。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然会感到有难度,会有混乱感,恰好就是如此,才需要不断的去梳理,越理越清晰,到了最后,所有的知识,如同葡萄挂在葡萄枝上,【全部装到学习者的脑子中去了】。换成时髦的语言,这样学出来的知识才有组织性。知识,就好比是大兵小将,拥有这些知识的人,就好比是元帅,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考试的问题)就如同是对手,元帅排兵布阵,指挥将士冲锋陷阵,当然就有能力解决问题。

并且这样来学,学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是因为初学的时候,对于组织的感受还不够深刻,随着学习的深入,会越来越熟,先搞定一门到两门或者三门,后面的再学就跟开着坦克一样的,碾压过去,势不可挡。

并且这样来学,其收获,绝不是简单的掌握了知识,还能提高一个人的组织力,他不光能组织好自己的生活生产,他还能带领一个团队。

这样来学,学出来的就是人上人。而像西方人那样,学出来的就是人下人。

我并不想去刻意讨论这究竟是不是西方人的阴谋,但事实告诉我们,如今的教学思路,教出来的人,学到的知识不会用,越学脑子越死,越学越觉得累,越活越窝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