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马克思传》读书笔记(之二) -- 林容小号

共:💬58 🌺52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马克思传》读书笔记(五《巴黎手稿》与异化劳动)

纪念伟大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为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尽微薄力量。

最近家里事情多,学习进度不好说啊。

-----------------------写在前面的话---------------------

一、利刃出鞘

1843年10月,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生活了宁静而幸福的几个月后,他离开家乡去异国谋生,从这时起,马克思开始作为一个革命者在欧陆崭露头角,五年之后,他将与恩格斯一起开创人类社会历史的新时代。

二、巴黎办刊

马克思准备去巴黎当《德法年鉴》的编辑,这是他青年黑格尔派的老大哥卢格主办的刊物,目的是把德国和法国的进步作家集合起来,并提出口号“向德国的制度开火”,这一看就是火药味和批判性十足的刊物,这时候恰巧卢格生病,于是马克思承担了主编的繁重任务,他的主导思想是“把批判与实际斗争结合起来”,这与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

1843年10月,马克思给费尔巴哈写信,请他为《德法年鉴》写一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谢林的稿子,这封信热情洋溢,然而费尔巴哈很清楚《德法年鉴》的目的,面对革命的浪潮,费尔巴哈遵从心的意志(怂)了,他最终在《德法年鉴》上登了一封鼓励办刊的信。

从这开始,写出《基督教的本质》这本批判唯心主义和宣扬无神论的思想家退出了时代斗争的舞台。《德法年鉴》还计划向当时名气很大的法国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约稿,未果。

1943年11月,马克思携妻子燕妮来到巴黎。说到革命老区巴黎,不能不提大家熟知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不过这幅画不是描写的法国1789年发生的大革命,而是描写的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所以这幅画又名《1830年7月28日》。尽管如此,这幅画仍是法国大革命、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巴黎公社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代表画作,革命老区真不是浪得虚名。另外,现在那些黄马甲真是配不上巴黎的革命传统。

点看全图

马克思把巴黎称为“新世界的新首府”,在这里马克思看到很多在德国看不到的东西:

他看到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和封建专制统治衰亡的巴黎。

他看到了经济腾飞并向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的巴黎;

他看到了资本家的奢华生活和工人阶级受剥削压迫的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也接触到了巴黎公社传奇人物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无政府主义者中布朗基主义一派的大佬,后文会详细说说他)的思想。

以上种种现象在马克思的头脑中交织,终于催生出了《德法年鉴》这本斗争性极强的刊物。1844年2月底,《德法年鉴》出版了1—2期合刊号,包含马克思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恩格斯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以及其他人写的3篇文章、两首诗、一份官方判决书和编后记《刊物的展望》。

马克思的《导言》的意义上文说过了,《论犹太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作为一个不信犹太教的犹太人写的关于犹太人的解放的问题,这是典型论战体文章,论战对象是他以前在青年黑格尔派的朋友,布鲁诺·鲍威尔。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一篇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了“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根源,消灭私有制的力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的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不谋而合,并影响了马克思从哲学研究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转变。

革命刊物《德法年鉴》只办了一期就停刊了。普鲁士专制统治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德法年鉴》一出版,他们立刻感觉这写的都是啥?打脸怎么这么疼?

于是普鲁士政府一方面给巴黎施压,一方面又把运抵德国的《德法年鉴》没收,资金困难导致这个刊物难以为继。

三、与卢格决裂

经济上的压力还算可以克服,然而马克思发现自己与老大哥卢格越来越难相处了。马克思这时候已经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而卢格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一方面反对普鲁士的专制统治,一方面又反对共产主义,特别是1844年发生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他对工人阶级起义极度反感与轻蔑。

马克思别的都能忍,但你卢格藐视无产阶级这个没法忍,索性大哥也不认了。

马克思与卢格因此决裂,在马克思给卢格信中,对卢格的称谓也从“亲爱的朋友”变成“卢格博士先生”,卢格更是在回信中对马克思口吐芬芳。

四、《巴黎手稿》

马克思二度失业,幸好《莱茵报》时期的朋友接济,他才有物资条件继续进行研究。他在办《德法年鉴》时候,发现自己的哲学武器对于认识和把握现实社会还不够,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那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就必须从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入手。这样,马克思自然就要由哲学转向经济学。于是在1844年4月至8月,马克思写下了厚厚的经济学哲学笔记,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巴黎手稿》。

点看全图

这部手稿直到1932年才出版。书中大量使用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异化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包含四个基本特征:

1.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

2.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的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工人在劳动中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成为仅仅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当时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很大,类本质这个词是费尔巴哈提出的)。

4.最后是人同人相异化。

《巴黎手稿》很长,不过马选一卷里面有节选,马克思在手稿已经提出是资本家使工人的劳动异化,同时得出私有财产既是异化的结果、也是使人异化的原因。

近几年中外对手稿的研究很流行,手稿堪称马克思主义网红篇章。这部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体现了青年时期马克思的许多光辉思想,但这时候的马克思还没有完成海量的知识积累,还没有掌握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等武器,《资本论》一卷要在20多年后才出版,因此不能用手稿的思想来代替甚至否定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

四、《寄生虫》与异化劳动

然而,《巴黎手稿》多次提到的异化劳动这个概念,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对于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是非常适用,下面就以韩国影片《寄生虫》为例做个简单分析。

点看全图

剧情不介绍了,这部片子是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讲的是发生在韩国的一家穷人与一家富人之间的荒诞故事。片中的社会,毫无疑问是财阀垄断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是高度阶级固化的社会。

老基一家最初都没工作,只能靠做披萨纸盒生活,做纸盒是劳动,不过这仅仅是用来谋生的手段,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劳动是人类珍贵的类本质。于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老基一家做纸盒还糊弄,并不是因为他厌恶劳动,而是因为他从事的是资本主义大生产下的社会分工中异化的劳动,老基一家虽然不懂剩余价值理论,但他们也明白,劳动成果由资本家评判,劳动的再多再好,也不能使自己一家生活有多大的改善。于是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老基在片中表现得自私市侩,不过他之前也是小店主,可惜他的蛋糕店破产了。就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说的那样“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

老基虽然是无产阶级了,但却属于无产阶级里面的流氓无产者,毛教员说:“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可惜这片子不是发生在井冈山,更没有人引导老基闹革命。

老基住地下室,朴先生有大别墅,双方贫富差距判若云泥,这都是人与人的异化,尤其是朴先生嫌弃老基身上的“穷酸味”,更是极大地刺激了老基,最后老基一怒,血溅五步。

从表面看电影结局是穷人杀了富人,实际上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虽然导演是韩国人,但是说他没读过马列我是不太信的。

纵观全剧,朴先生一家还真没啥太大的恶行,朴太太更是“傻白甜”一样的存在,老基一家反而欺软怕硬、贪婪自私。老基一家人靠着欺骗寄生在朴先生家里,朴先生为老基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为啥影片最后老基被朴先生一个嫌弃的动作而刺激的杀人呢?

各种影评分析的五花八门,不过在我看来,下面这一句揭示了其最深层的原因:

阶级矛盾之所以不可调和,在于它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请仔细理解揣摩。

关键词(Tags): #马克思 读书心得 马克思主义 教员通宝推:澹泊敬诚,唐家山,心远地自偏,桥上,须弥一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