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的邻居:田哥和张姐 -- 菜根谭

共:💬101 🌺10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的邻居:田哥和张姐 -- 有补充

响应下河友老科学家的帖子: 我入了一个神奇的群

08年返回原中心工作之后,暂住在staff公寓,2层8户。不爱开车,有时蹭校车上班,经常和邻居田哥坐一起,他也在医学院那边上班。来回几趟,脸熟人也熟了。我比较懒,自己不怎么开伙,他家做了包子饺子就给我送点过来。我爱在Redbox租碟看,看完就给他拿过去免费看看,也帮他家修修电脑,搞搞网络,我们也就成了朋友。

国人老习惯,熟了就会更熟。田哥比我大不少,年近五旬,原是山西某大学的副教授,90年代公派交流来了美国,技术还行,实验室的老板提供了个千老的职位,干脆就没回去,后来把在图书馆工作的老婆李姐也搬运过来。大儿子国内出生,正好赶到美国来读书,当时正在高中,是个远近知名的神童。两口子又要了一个小儿子,刚刚4岁,有点自闭。

田哥教职拿不到,生物口工业界工作又向来难找,千老就一期期的做下去;后期来找我问过要不要博后。李姐很朴实,找了个清洁工职位,正好打扫我办公那栋楼:她总觉得我作为AP,是在学院有发言权的人,一直想让我跟她们领导美言几句,能把她打扫的区域调换一下…...问题在于,我也不知道她领导是谁啊,根本就不是一个系统的。

大学城工作的最大缺点是,想吃啥没啥。开车2小时才能到大城市去找个中餐馆,随时处于嘴馋的状态,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肚子和食欲是第一驱动力。

田哥张姐一家是当地华人教会的中坚力量,鼓动我参加他们教会,理由是有好吃的。我还真参加了几次,一般就是讲经祈祷,然后大家每人做一个菜AA一下。来来回回就那么十五六号人,包括几个千老,学者,家属,本地小超市老板,还有几个学生等等.....我去蹭了几次饭,也听了几次宣传。本地华人教会当时来了一个华人牧师,活动场所是借了本地一家白人教会的半地下室,比较可怜。华人牧师的理想是建立自己的教堂,每次教会活动都会让大家捐款。那个圈子的名人据说是原修炼轮子功的某知名学者,90年代中国驻美大使来本校演讲时他当面挑衅过的。我比较反感轮子功,教会的人和我的圈子也不怎么搭,吃的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样,慢慢我又脱离开了那个圈子。

田哥张姐90年代来美之后,再也没回过国,他们记忆中国内还是一穷二白,买电视都要凭票的年代,有时候聊天还说起来乡下的亲戚到学校来找他们帮忙,让他们很尴尬的事情。但是言谈之间,我还是能感觉出对于能够来到美国定居这件事情,田哥张姐充满了感恩和自豪。偶尔我谈起来想回国工作的时候,他们还不断劝我要慎重。

10年,田哥张姐的大儿子申请进入了哈佛,这是本地公校少有的荣誉,上了侨报的新闻版。后来田哥拿到了绿卡,两口子拿出来多年的积蓄,买了个大房子,我也替他们高兴,专门买了礼物送给张姐。田哥张姐自认为是幸福的一代,他们有幸迁居到了美国,也算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儿子学业有成,自己拿到了绿卡也买到了大房子。但是多年海外生活,他们记忆和印象中的中国已经完全改变,他们记忆中的中国是落后和艰苦的,是没有希望的。只能说,生活是个万花筒,各花入各眼。

田哥张姐搬走之后,没了交集,我后来又回了国,从此失去了他们的音讯,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通宝推:常挨揍,李根,脑袋,方恨少,三笑,桥上,jhjdylj,领班军机,袁大头,达雅,起于青萍之末,武仙,胡一刀,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大家都在讨论教会,实际我想写的是生活的多样性

个人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相当不一样

个人经历塑造了思维模式,很难改变

选择不同,面对的人生也完全不同,一饮一啄,莫非天定。

我和田哥交流时,劝他回国去找找机会,一直做千老也不是个事

但是他觉得回国绝不可能,有时候想想如果他在国内发展,赶上国内科教发展,应该也不会差。。。但是儿子估计上不了哈佛。

通宝推:GWA,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