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以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北方农村留守儿童身份诉说自己的心结 -- 前行的卑微者
西河可以说是我的精神港湾。当年无意闯入到西河,被萨苏的数学所的故事所吸引,被忙总的人品和能力所折服,被万里风中虎的隐晦的政治小说而伤脑筋猜疑,被葡萄的宏观大略所叹服,等等等等,继而追随忙总到茶馆到豆瓣,跟虎大到爱吱声,期间被槐叔的育儿系列深深吸引,被葡萄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介绍引发思考。。。。感谢铁手开辟这样一个地方,让渺小的自己能够见到真正优秀的人的人生经历和思维的碰撞,给浑噩的自己带来了一丝清明。
以自己的见识浅薄虽常常关注西河,却不敢发言。最近河里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功与过讨论不休,看到河里有人谈到改革开放后农民进城多了一份选择和农民进城是中国爆发生产力的前提的言论,触发了自己留守儿童身份的敏感点。
畸形的社会吸着无数廉价的劳动力的血,造就了无数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我们的父母被生活所迫在外漂泊,俩个人住廉价的小黑屋,做着最底层的工作,赚着那份维持生计的大户们的手纸钱,受着白眼和歧视。而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们跟着已经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生活,让别的亲戚说笑,让有爹妈管的孩子欺负,看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没有依靠,没有倾诉,感觉自己被遗弃的样子,从小孤僻自卑。在最需要被关心的年龄自己忍受着一切,期盼着假期跟父母团聚,可是团聚的时候父母不得不在十平左右的小黑屋里为我这个小烦恼折腾,他们本身为了生计都是心烦不已,又加了我这个小烦恼,生活更艰难了不是。我小时候可是在帝都的小黑出租屋住了不少,帝都?没什么好印象。破烂的出租屋,高人一等的房东,玩的地方是荒弃的树林子和沙堆。内向,都说我们性格内向,当你的整个世界充斥着不安与疏离,我们怎能外向的起来。人总是希望过着跟周围人一样甚至更好的生活不是?可是叠加在我身上的生活的烙印,让我对所谓的正常的生活满满的排斥。
现在日子好过了,自己也进了城,马上要有了房子,农村有了医疗保险爷爷生了大病也可以去北京大医院做手术,现在身体还可以,对比起我小时候极差的生活条件和村里的老人很大一部分看不起病就那么去世的情景来说真是好太多。但是,让我难以释怀的是我留守儿童的经历让我处于悲观的世界观和糟糕的父母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中,而社会上留守儿童的问题至今仍存在。诚然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但是先富带后富的口号和如今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农民工仍处于社会底层的事实让我一直在想:穷是原罪吗?如果没有城乡的差距逼迫农民背井离乡,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建设自己的家乡当初是不是一条能走的路?
想起来七天河友提到的那句话:什么时候一个普通的百姓(农民)也能够凭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而我想的体面不单纯攀比于物质,更多的是人格上的认可与尊重。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以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北方农村留守儿童身份诉说自己的心结
🙂说几点 7 贼不走空 字681 2020-05-22 02:48:16
🙂读大学时去打工子弟学校做过义务老师 11 小重山 字264 2020-05-21 11:33:40
🙂地区差别很难消灭 36 假日归客 字2222 2020-05-21 11:08:42
🙂其实这是包产到户,解散人民公社的恶果。。。 48 起于青萍之末 字690 2020-05-21 10:52:15
🙂一千多万知青和几千万留守儿童比较起来,哪个更是“浩劫” 62 flyingcatgm 字494 2020-05-21 09: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