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帮识数的漂泊网友回忆一下七十年代物价并和当今比较一下 -- flyingcatgm

共:💬151 🌺710 🌵3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记得的70年代物价

72-78年,中南某省会城市,

食:

大米 0.142元/斤,我们家要把粮食定量都吃完的话大约需要18元,占我家月收入的17%。

猪肉0.9元/斤,不用肉票,普通糖果一分钱一颗,冰棍白糖3分,绿豆5分,雪糕1毛,学校组织外出游览(那时一般叫瞻仰)一个水壶,两个发饼(当地的一种面饼,在商店里卖),合计一毛。

酱油:都是散装,0.24元一斤。

衣:

这个不知道,这是大人操心的事,但那时添置新衣很少,而且很多人是买布找裁缝做。当时很多人家都有缝纫机,我家也买了一台,好像是100元上下,这台缝纫机前几年我妈还在用,这都有40年了。

住:

房子都是单位的,房租应该比较便宜,估计每平方米几分钱,因为没听谁家发过愁,不过前几天有个同学说他家当时分到了本来是校领导住的高档小洋楼,当然是楼上楼下两家合住,房租每月3块五,占他们家收入的3%,太贵,被他妈妈念叨了几十年,他妈妈是刚去世的叶永烈的师姐,也是因为叶永烈的话题刚好聊起这事。

教育:

学杂费应该低于10块,77年俺上初中,那时已经开始物资奖励了,评上三好学生可以免学费,新学期开学俺兴冲冲不带钱就去报到了,被老师要求交钱,俺说不是免了学费么?老师说免的是学费5块,还有5块杂费要交,囧。没看到谁家的孩子不能上学,即使有的工人家庭孩子比较多,3-4个,最多的一家有5个,也都能上学,反正那时也没啥课外补习,都不需要额外花钱。铅笔3分一支,好的中华牌铅笔6分(也可能一毛一,记不清了)。俺的第一支钢笔0.63元一支,后来又出了0.58元一支的热水瓶钢笔、玉米钢笔,女孩子很热衷,如果是大人用的金星钢笔,一块多一支。

医:

不知道,公费医疗,没见父母发愁过,那时小孩也不怎么生病。

娱乐:

电影一场5分,不过是露天操场,操场很大,几千人看一场是常态,那是几千人的大趴体,孩子们很happy,大冬天一家人拎着椅子火炉,带着被子,也是有的。

工业品:

大概73年俺家买了一个东方红牌晶体管收音机,砖头大小,26块,占俺家月收入的四分之一,一辆本地产鲲鹏牌28自行车,95块,月收入的90%,要不要票不知道,应该不用。78年买了一台中华牌唱机,58块,占收入的一半。

总的来说,那时粮食、教育、医疗、居住等最基本需求,国家保证了每个家庭的基本需要,家庭困难的也能保证,钱多的也多占不了多少。

现在跟那时比,农产品应该是涨了不少,但工业品降了很多,这也符合工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且,那时票证和钱基本上是配套的,票证用完了,钱也剩不了多少。所以俺有这样一个推论,大家都知道前30年剪刀差,农业的收入被国家积累起来用于工业建设,城市职工会好一些,但高积累政策下,城市职工的收入和票证也只是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教育、医疗需求,多出的产出也被国家拿走当作国家积累了。因此,当时城市里的职工家庭实际上是没有多少钱来购买其他人的服务的,这是第三产业得不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人抱怨当年农民被禁锢在农村,但实际上如果农民成规模地流入城市,除了工业吸纳,当时城里人对服务的购买力是满足不了这些农民的劳动力的。

从70年代开始,国家已经开始把建设重心从国防、三线、重工业逐渐转向民用、轻工产业,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过程被极大地提速了。

通宝推:梓童,老老狐狸,家住中坜,mezhan,陈王奋起,桥上,唐家山,朴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