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苛求陈寅恪,很好笑的。怎么不质疑华罗庚呢? -- 老演员
我年龄应该小不少,当不起兄台二字。
您分析的这个有道理我很同意,不过我觉得这本也是人之常情。
当时情形,明眼人都对国民党完全失望,对守住台湾不抱希望。陈布雷自杀,傅斯年也曾暗起死意,胡适彷徨无从。无他,与国民党牵涉太深。而邓广铭曾回忆傅斯年邀他入台时,说自己没做过国民党的官,用不着为为国民党死节。我觉得其实大部分学者也是这个心态。此为改朝换代,并非异族入侵。亡国而非亡天下。学者们本就对国民党非常失望,更没有什么负担。傅斯年在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后,多方拉人入台,但收效甚微。入台的中央院士不足三分之一。正是大势所趋。
说到离开北平,查了一下,私自揣测可能几点原因。1,避乱,北平和平解放,陈不可能预知。当然,也有观望之心。2,胡适力邀,这一点,蒋天枢和汪荣祖好像都提过。3,陈早有有南下觅一养老之地的心思,此前就和陈序经联系过。从他到南京后行动也可看出,只待了一晚,第二天就去了上海,待陈序经确认后,随即南下,从此长留岭南。
说到陈的态度,除了前面提到旧诗,还有一首丁亥除夕作,正值解放战争困难时期,其中有一句“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对国民党政权讽谏之意很明显。对照论唐太宗称臣突厥事,开个玩笑,这不就是“坚决支持党中央,谁在中央支持谁“吗。不过结句转回到“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重点还是对自身的感慨。这几篇诗文放一起看,有“回纥”,有“女真”,有“胡僧”,有“突厥”。正说明陈的心态,有日本入寇之事,他更关注的是民族存亡,而不是一家一姓的兴衰。所以我觉的,他的诗中,多为兴亡感慨,却少有故国情怀。如果真要找些“遗恨”,其实从58年之后的诗中更容易找,几十年前余英时不就费了大力气吗。
不过这些也都是揣测,当事人的想法谁也不知道,当年余英时和“冯衣北”大战数回合,终不过是各说各话,毕竟谁也不能起陈氏于地下询之。
我不是文史专业的,不过是陈寅恪这些年大热,翻了几本普及书,以上也只是瞎猜,胡言乱语,贻笑方家,还请不要见怪。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陈氏南飞后,对划江而治的幻灭,等了一个月 38 方平 字2199 2020-07-13 12:53:56
🙂您这个分析更贴合当时情况了 1 四十千 字0 2020-07-13 18:47:26
🙂您说得有理 1 燕人 字9 2020-07-13 14:25:49
🙂您言重了。
🙂最近刚好在知乎上看到了分析1949年苏联是否建议划江而治 1 毕玄 字300 2020-07-12 21:27:46
🙂补充两句 40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1420 2020-07-12 18:59:50
🙂我这吴宓日记不巧正缺43-45年本 大眼 字56 2020-07-11 20:48:49
😄华罗庚这是躺在西西河中枪啊 14 普鲁托 字276 2020-07-11 1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