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韬光养晦下大棋的两种解释 -- 田昭明

共:💬495 🌺5397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人生啊人生

俺多次说过,俺特别像电视剧《天道》里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很不招人喜欢,淡泊寡欲,仿佛看穿世间,过得像个苦行僧,朋友,父母都说受不了俺。

从高中起,别人看课本,俺却在啃哲学,一直在追寻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一个答案背后,却有更多的疑问,过度理性,将俺的人生搅的一团糟。

最后,却发现答案根本就重要,也没有真正的答案,身边的人,眼前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理性的追求,已经基本放弃,俺才发现理性不过是感性河流上的一叶扁舟,感性大海上的一座孤岛而已。

孤立的为什么根本就没有意义,为什么只有与是什么,与怎么办贯通起来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灵魂的三大根本。

是什么主要是意识的输入,怎么办主要是意识的输出,为什么主要是意识的周转运行。

人生重要的是——是什么和怎么办,实质就是知与行。

为什么如果不能贯通知与行,就是毫无意义的。

知,主要是认知;行,主要是执行。

后知后觉是认知的常态,先知先觉是非常罕见的,根本在于预判。

个人的执行力是十分有限的,能够带动更多人执行,才是行的根本,实质就是引领。

因此,知与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预判,和引领,这也是为什么最大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实质就是一种能动状态,主要有互动能动,和循环能动。

一个人的性格,是循环能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言行方式,是主要是互动能动的表现形式。

通过感受自己灵魂的循环能动,和互动能动,就更容易判断别人的循环能动和互动能动。

灵魂的本质就是能动,感性就如能动大河,能动大海的表象,而理性就如河岸,就如海岸。

就如地球,从星空上看,几块大陆,不过是大海的几座岛屿而已。

感受自己灵魂能动,首先要体悟有无的状态,再感受能动节奏,通过分分合合,通过不断的独立,又不断的统一,实现纯粹,实现升华,再通过多次元的共同化,和统一的多次元化,实现预判,实现引领。

一切的关键,都在有无,都在节奏,这是载体能动的根本。

就如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每句的头一个字——无,有,知,为,就是知行合一的根本,有无的思想,借鉴了禅宗思想。

俺的有无思想,也是借鉴了心学和禅宗。

有的状态,就如装满水的杯子,无法在装下任何东西;无的状态,就如完全空的杯子,可以装下任何东西。

有无,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根本。而拿得起,又放得下,当然就实现了知行合一。

当然,要从个人的知行合一,上升到宏观的预判和群体的引领,就主要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执行力那么简单,而主要是分得开,合得拢的组织力。

因此,拿得起,放得下,分得开,合得拢,就是个体知行的执行,与整体知行的组织的四大关键。

俺在西西河主张毛邓一条,也有些试探一下自己合得拢的执行力和组织力,事实证明真的不怎么样。

有无,节奏,纯粹,升华,预判,引领,贯通,健全,应该算是俺人生哲学的八大关键。

良性互动的贯通,良性循环的健全,是人生的根本追求。

感觉好起来,一切也会跟着好起来的,感觉坏掉了,一切都会糟糕起来。

感觉的根源则是有无,和节奏。

还是以前过度理性留下的毛病,有时会不自觉的陷入执拗之中。

王阳明的致良知,根本就是不虑而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底线,二是精神取向。

习惯,就是最重要的精神取向,感觉,就是最重要的心理底线。

纯粹升华的主要目标,就是习惯与感觉。

好的习惯,好的感觉,人生就会从此很轻松,很简单,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通宝推:醉寺,秦波仁者,心有戚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