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7 🌺3400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西亚文化圈:8城 补1

亚丁:亚丁是也门共和国的旧都(南也门时期为首都),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扼守红海通向印度洋的门户,素有欧、亚、非三洲海上交通要冲之称,也是世界著名港口

中文典籍古称阿丹(Aden),这个名字有两种解释:一是阿拉伯语的一个词根,意为“马鞍”,亚丁湾的样子酷似马鞍,因此呼之。二是源于阿拉伯语的“伊丁”,也就是阿拉伯语化的“伊甸”,意为“乐园”或“天堂”。中国古籍亦用此意。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聚居地之一,历史粗估近2000年。居民初始即以捕鱼为业,后来通过航海发现其他文明后转为海商。阿丹的名字即开始进入其他文化之中。考古学认为此处是著名的赛伯邑文明(Sabaeans)的诞生地。赛伯邑文明是人类史上的早期城邦文明之一,它很可能是一个黑人文明,或者至少有黑人源起,因为阿拉伯人用这个国家名字来称呼整个地区,而赛伯邑的阿拉伯语意思就是“黑人的地方”。赛伯邑文明因为其遥远,又有通商交流,还是黑人出身,很可能就是《极毒教圣经》传说中的“示巴国”的原型。现代考古学证实赛伯邑文明是一个依赖绿洲农业维持的城邦国家,它长期和其他同时期的城邦敌对互撕,一直到公元1世纪,因罗马帝国派军来此扩张,遭罗军打击后赛伯邑文明乃至整个地区陷入混乱,最终大概于公元25年左右被新崛起的希木叶尔王国(Himyarite Kingdom)征服。罗马的扩张,是第一次给这个地区留下了比较可信的文字记载,当时罗马人把阿丹称之为油大门(Eudaemon),整个地区则称之为幸运的阿拉伯(Arabia Felix)。可见这个时候阿丹已经有城镇存在。

希木叶尔王国征服赛伯邑文明,是以断代为特色的也门历史的第一次文明断代。也门的历史的一大特点就是断代严重,朝代更替时前后朝大多无法统继承,前朝的结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明的结束,而不是一个朝代的结束。千年以来的断代-代替-断代-代替循环,是也门至今政治混乱,朝不保夕的一大根源。希木叶尔王国是一个阿拉伯人国家,它是阿拉伯社会中 南派阿拉伯人的起源之一。所谓南派阿拉伯人学名叫盖哈丹人,又叫也门人。但是这个也门人,很大程度上是断代循环的结果,跟现代的也门人其实并无太大关系。两个都叫也门人只不过是两拨不同的人恰好先后来也门这个地方定居而已。因此这里以南派阿拉伯人称之以示分别。希木叶尔王国虽然是白色的阿拉伯人的国家,不过它和赛伯邑文明一样依靠农商立国,一方面发展绿洲农业,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海商线路,出口乳香等商品盈利。希木叶尔王国的发展水平比较高,能建设大型的公共工程。它续建了古阿拉伯半岛的第一大工程马里卜大坝(Sadd Ma'rib/ Marib Dam)并最终在也门完成了它。由于比较依赖海商,所以这个时期的希木叶尔王国大力发展阿丹,让阿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逐步成为王朝的主要商港。阿丹的贸易线路对接罗马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是著名的“红海东部贸易”的最早的一批港口。希木叶尔王国晚期开始尝试建设中央集权,为此引进了犹太教,利用旧约的故事称自己是示巴王国。早期也门地区大多信奉阿拉伯传统的多神神灵,希木叶尔王国引进犹太教的一神概念,打算打造出一个自己的神王,从而用神王政治的做法实现中央集权。这也是一神教最早在也门地区扎根的开始。但是此时极毒教已有传播,奉极毒教为国教的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王国,一方面觉得自己才是示巴国正统,一方面仇视信奉异教的希木叶尔王国,还有最重要的是阿克苏姆王国希望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红海两岸,从而垄断海运线路,最终跳过中间商搞直销,于是乎利用希木叶尔王国的宗教斗争造成的内乱,发兵过海,在极毒徒第五纵队的帮助下一战消灭了这个国家。希木叶尔王国的灭亡,是也门历史上的第二次断代。它为今后的也门史定下了基调。赛伯邑文明和希木叶尔王国都是其核心都是偏北,偏内陆。所以现在也门国家的首都一直是偏北的萨那。南面的亚丁往往是经济首都。希木叶尔王国的断代,断送了在也门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可能,从此部落政治成了也门政治的根本。希木叶尔王国曾经的繁盛,给了南派阿拉伯人一个粗浅的认同,把他们跟当时连国家形态都很缺乏的北派阿拉伯人划分开来。而后来北派的崛起,游牧人政治,部落政治意识形态化,使得“祖上阔过”的南派阿拉伯人一方面以自己祖上功业为许,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自己部族的认同。结果更加难以和北派融合。南北二派阿拉伯人的相互争竞,造成的动乱贯穿了整个阿拉伯社会的历史,以至于现在的也门也没有太平。希木叶尔王国灭亡后,本为商业利益的埃塞俄比亚人没有兴趣统治黄沙乱石交织的也门内陆。使得新崛起的萨珊波斯开始将其力量投向也门。希木叶尔王国末代君主走投无路之时向萨珊献土,换得萨珊的沙汉沙库斯老一世派出萨珊军队来也门进行征服。跟丝路列国交手的过萨珊军,其战略战术都远优于偏安一隅的阿克苏姆。所以阿克苏姆军很快被萨珊军打出也门。也门也就成了萨珊帝国的一部分。库斯老一世把也门看作是外藩,所以把这片土地封赏给有功之臣,让其成了也门的土王。萨珊帝国驱逐阿克苏姆,为也门历史投入了新的因素。首先波斯文化第一次开始全面影响也门。波斯驻屯军和当地人谈婚论嫁,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阿布纳人(Abna),阿布纳部族在是也门第一个接受绿教的部族,也门的绿教化就是由此开始的。其次,波斯驻屯军主要发展萨那和阿丹,其他地区则不管不问,这是阿丹从也门众多的定居点里脱颖而出,进化为也门的经济首都的开始。最后,波斯驻屯军依靠部族建政,也门政治从此彻底部族化,部族成为了也门政治的主体单位。

随着穆圣崛起,绿教创教后传入也门,被阿布纳人信奉后又给也门带来了新的因素。穆圣,和教内的主要干部,都是北派阿拉伯人出身,待大征服战争开始后,绿教社会的重心开始北移离开阿拉伯半岛。也门就逐渐成为绿教社会的边陲之地。一方面这让部族化的也门政治逐渐游牧化,一方面随着这个地区成为边陲地区,它很快变为小派系、小土王,异端和不得志者的乐土。南北阿拉伯人的矛盾,也导致这里的南派阿拉伯人愿意拥抱和北派信奉的正统相异,甚至相反的信条。因此近十个世纪里,这里都是名义上臣服于中央,实际上是三不管的土王天下。而阿丹作为这个地区的最重要都市,实际上已经成了类似威尼斯共和国那样的城邦。游牧民需要交易。而海商也需要这样一个良港来做买卖。这让阿丹和麻实吉一样,迅速成为绿教世界里著名的混杂了各色人等的自由港城。从倭马亚王朝开始,到后来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都曾经在鼎盛时一度控制阿丹,但是没有一个王朝能真正的把阿丹纳为自己的土地。作为自由港市的阿丹辐辏四海,交通万方,非常繁盛。1421年,郑和船队抵达阿丹进行访问,后又两次访问阿丹,留下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对中古时期阿丹情况的记叙。根据著名的“三胜览”(指郑和船队中最有名的三位史学家马欢、费信和巩珍留下的三本书《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记录,基本来源于这三本书)可以看出,阿丹当时是土王自立(人性强硬,马步锐兵七八千,邻邦畏之),商业圈横跨印度洋(阿丹土王和郑和交换礼物时,给了象、金钱豹等非洲特产动物,并大量交易非洲珊瑚和印度猫眼石),而且很是富裕(凡国人打造金银入细生活,绝胜天下,两耳垂金钱数枚,项挂璎珞)。阿丹和也门的命运在1538年再次变化,这一年,征服了埃及马木留克碉堡王朝的奥斯曼帝国开始接收碉堡王朝的地盘。虽然马木留克王朝对于也门只是一个名义的宗主,但这并不妨碍奥斯曼帝国要把它化为实际。1538年,奥斯曼帝国军抵达阿丹,宣布将也门改为帝国的省份(Yemen Eyalet)。但是信奉主流教派的奥斯曼帝国,不能被传统上信奉小宗小派的也门人接受。特别是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什叶派第二大分支五伊玛目派,也就是著名的载德派(Zaidiyyah),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也门扎根生长。已经成为北也门山地地区的主要信仰。载德派历来都不接受逊尼派政权的管制,但如果逊尼派政权不干涉他们,他们也往往井水不犯河水。但如果逊尼派政权企图征服他们,他们就一定要反抗。奥斯曼帝国当时正在跟伊朗的萨法维王朝打仗,不能容忍同为什叶派的载德人。于是两家开打,在也门载德派最著名的领袖,十五代伊玛目嘎义木(Al-Mansur al-Qasim)的带领下,也门载德派起义反抗奥斯曼帝国,并在1630年左右成功将奥斯曼帝国逐出也门,建立了盛极一时的也门教长国(Yemeni Zaidi State)。但是就在这次战争中,也门分立的种子开始发芽。载德派出身北也门的山地,跟南也门地区依靠海商的经济模式相异。为了获得商贸利益,南也门地区对于教权政治兴致是不高的,对于南也门地区来说,赶走一个宗主自立当然好,但是为了这个就要搞个教权国家那还是敬谢不敏。因此奥斯曼帝国被逐出也门后,南也门地区迅速陷入部族混战,即便是北部的也门教长国也无法控制,特别是奥斯曼帝国失败后一直企图恢复,载德派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反攻倒算上,因此对南也门的管制不强。在军阀乱战中,崛起了一个阿布达利算端国(Salṭanat al-‘Abdalī,Abdali Sultanate)。不过这个算端国,严格上来说只是像后世的阿联酋一样是一个联盟,阿布达利部落只是众多部落推举的盟主,而不是有着秩序级别的国家。所以被人搞下盟主位置很易,但是被人杀全家则难。也门教长国脑袋上还是顶着一个也门全国领袖的名号,不能允许这种公开作乱的行为,派兵来围攻阿布达利算端国。奥斯曼帝国瞅准机会,派兵过来支援,于是乎南也门打成一锅粥。在各种乱战期间,英国人来了。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剿灭海盗,想在阿拉伯半岛找个良港,他们看上了阿丹,于是派军来此要阿布达利算端国割地。阿布达利算端当然不干,两家开打的结果就是阿布达利算端国大败,英军占据阿丹港,这就是英属阿丹殖民地(Colony of Aden)的开始。占据阿丹港的英军认为这个港口可以为前往印度的航线提供一个很好的中继点。同时英国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看不上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里搞扩张的举动,被英国认为是要截断英国的命脉——印度航线。而且英国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动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心思,所以英国又拿出那套“大博弈”思维,决定从阿丹港出发征服也门内陆,为这条航线提供一个侧翼掩护。于是英国一方面把阿丹殖民地国有化,随后从这里出发开始征服也门。阿布达利算端国见完全不是英国的对手,干脆一跺脚投入英国门下当奴才。1869年阿布达利算端国签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随后也门的南部的各个部落见状也都纷纷签约,接受英王成为其宗主。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也门的战略地位暴涨,英国就把所有签约附庸的地盘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叫阿丹保护国(Aden Protectorate)行政区划。而阿丹在这个时候就是这个保护国的国府。阿丹保护国是后来南也门的起源,阿丹成为南也门的首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算的。英国人对于也门的内陆情况其实无甚关心,和阿克苏姆王国一样,他主要的关注点是海上利益。所以英国人在也门就只建设阿丹,而阿丹保护国的疆域也是沿着海岸线一圈。对于其他内陆地区英国满足于名义上的宗主,甚至直接划给奥斯曼帝国。而且英国在阿丹还主要只建设港口。港口扩张需要怎样的城建,英国人就建设怎样的城建。英国崛起导致海商交易圈转移,英商垄断对印贸易,阿丹因此逐步退化,最后完全成了一个依赖港务维持的港口。一段时间里阿丹最重要的港口业务只是蒸汽船只的加煤站,这个昔日繁盛的商港逐渐沦落为不起眼的补给港。阿丹的再次复兴,要到二战之后的1955年,这一年英国石油公司开始在阿丹港建设储油设施,用来输送在阿拉伯半岛上发现的石油。储油设施的兴建使得本土出身的城市劳工阶层和中间阶层开始浮现。二战后民族独立大潮开始冲击殖民体系。纳赛尔在埃及扬起阿拉伯民族主义大旗,使得昔日曾是埃及属国的也门人也心驰神往。阿丹保护国内部开始出现骚动。而骚动导致各路权力者利用这个机会向英国人争取更多利益。战后的英国已经无力维持殖民体系,所以对于认定战略上不重要的地方,都要做甩手掌柜,尽快离开。于是英国开始研究如何把阿丹保护国的自治问题。但是形势发展超出了英国人的计划,纳赛尔掌权后开始输出阿拉伯民族主义革命。也门作为一个长期受埃及影响,一度是埃及的领土的地方,是纳赛尔理想中的革命输出地。于是北也门地区迅速被称为共和派的民族主义者掌握,新成立的也门阿拉伯共和国成了南也门革命派的大后方。在南也门革命派的行动下,阿丹的骚乱迅速升级,英国被迫宣布紧急状态,开始军法管制阿丹。1967年,不断的骚乱变成了暴动和兵变。被英军雇佣的本地阿拉伯警察在阿丹的克拉特区反水伏击英军,打死22人。英军调集兵马反扑将其镇压下去。史称克拉特之战(Battle of Crater)。克拉特之战后英国觉得阿丹这地方已经一刻也不能再待下去了,于是就推动阿丹保护国加入了南也门其他地区联手成立的南阿拉伯联邦(Federation of South Arabia),随后就离开了也门。英国离开也门是非常仓促的,它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完整的退出方案。所以他们离开后,阿丹迅速陷入混乱,然后就被这里唯一的武装势力,纳赛尔的小弟全国解放阵线(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South Yemen))接管。随着英军撤走,全解阵逐步夺权,最后用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代替了南阿拉伯联邦。这就是俗称的南也门。阿丹成为南也门的首都。

无论是南北也门,起家时都是非常脆弱的。搞造反的不是其社会里的边缘群体,就是外来的空降人员,之所以能获得独立,很大程度只是因为殖民者不想待在这里而已。事实上北也门成立时就开始打内战,它一边援助南面的暴动一方面还得对付内战。不是因为英国人不想呆了,很难说北也门能跟英国抗多久。本质上来说,南北也门的独立,只是披着革命外衣的政变,而不是真正的整个社会被发动而实现了变化的革命,因此殖民者这个宗主一走,被宗主压制的矛盾就会立即爆发出来,因此革命之后的南北也门迅速陷入动荡。随着北也门的共和派被沙特支持的保皇派击败,南也门就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主义红旗”,然后冷战各派系就出于各种利益介入进来,在他们的介入下,南北阿拉伯人的矛盾,南北也门人的矛盾统统被激发出来,于是建国没多久的两个也门就打成一团。在打成一团的过程中,北方逐步占据上风,最后于1990年,北也门一代强人萨利赫(Ali Abdullah Saleh)成功一统也门。但是也门长年由两家分治,因此造成的南北分离的基础已无法改变,萨利赫凭借手腕,也仅仅能在表面上维持也门的统一。这个统一最后也随着2014年胡塞武装崛起,进而成功入驻阿丹而告终。随着沙特的干涉开始,阿丹和也门走入了漫长的黑暗隧道,2015年也门哈迪军和胡赛军队在阿丹开战,双方轻重武器互射,把本已衰败不堪的阿丹炸了个一塌糊涂。军阀之间的战役虽然最终有个结果,但是阿丹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却很难有恢复的可能了,只能继续这样一路衰败下去,迄今亦无多少改善。

马斯喀特:马斯喀特(Muscat)是阿曼算端国(Sultanate of Oman)的首都,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要冲,阿曼湾的第一港城。三面环山,东南濒阿拉伯海,东北临阿曼湾。中文古典称之为麻实吉。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发现公元前6世纪即有定居痕迹。定居伊始即以捕鱼为业。后渔民们通过航海发现别的文明,商贸买卖遂逐步发展起来。公元1世纪时此处即有很繁荣的海上贸易,麻实吉居民通航各国买卖交易,交易网东连印度,西通希腊,声名大噪。因名气响亮,因此先后被托勒密和老普林尼记入著作中。由于过去没有苏伊士运河,所以印度海商贩卖香料走海路的话很多都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卸货,而麻实吉是最主要的卸货港,自古以来印度商人即在这里有很大势力。而西方商人一般也是通过采买香料而认识到麻实吉的。所以麻实吉最早的西方名字就叫“米斯卡”( Moscha),意为“皮囊”,因为当时很多货物是靠皮袋子运输的。麻实吉繁荣的贸易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觊觎。公元前550年,第一波斯帝国即开始向此扩张。但是成效不彰。南派阿拉伯人部落是此地的实际主宰。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崛起,萨珊王朝太宗皇帝沙普尔一世派军征伐此处,将其纳为封臣,但管制比较松散。7世纪时阿拉伯人崛起,此地开始绿教化,但是管制依然不强,麻实吉依然是一个东西方商贾往来的自由港市,仅有一个南派阿拉伯人建立的阿紫德王朝(Azd dynasty)对其实行名义上的统治。南派阿拉伯人在绿教崛起建政时期属于后到者。早期的绿教国家的上层人士,包括穆罕默德,几乎都是北派阿拉伯人出身。由于绿教本身就是一个空喊平等,实操很差,然后又被平等口号绑架,导致把一切秩序都视为压迫,搞只破不立的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参与不到政治建设里的南派阿拉伯人,有两大特色,第一是政治意识非常激进,早期绿教的激进派系里南派阿拉伯人甚多。第二是组织形态非常落后。虽然说部落政治一直在影响甚至决定阿拉伯人的政治。但是比起至少能走出部落,升级到地域或国家认同的北派阿拉伯人。南派阿拉伯人长期以来连这个都很难做到,一直都是乌合之众,匪帮都算是有效的组织形式了。随着绿教国家的崛起,其中心逐步向北转移。南派阿拉伯人逐步向北迁居,所以远离中心的这个地区所形成的权力真空就被比南派阿拉伯人政治形态更落后的贝都因游牧阿拉伯人填补,在这里,各个部落的长老们、酋长们负责话事,而其后历代的绿教国家对此地都只是给予象征性的统治,酋长话事的部落政治依然。这种象征性的统治延续了近9个世纪。漫长的历史中麻实吉一直都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自由港城。各国商贾,包括下西洋的郑和船队都曾经往来于此停靠行商。麻实吉的名字,也是由郑和一锤定音,进入到中文里的,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半岛进行贸易的最重要的港口。麻实吉这个自然生长的繁荣港城长期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阿拉伯半岛的唯一港市,所以阿拉伯人的印象中港城应该是什么样的,航海应该是什么样的,海员应该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以麻实吉为样本的。因此涉及航海的中东文学作品里,如果不是以麻实吉为舞台,也是要给予这座港城浓墨重彩。比如最著名的《一千零一夜·辛巴达航海记》里面,辛巴达七次航海,都是从麻实吉出发的。

麻实吉的这个“自然状态”最终在1507年被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打破。这一年,光荣的《大航海时代2》玩家的一个老熟人,葡萄牙航海家阿博科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率船队来到此处,一战攻破麻实吉,从此麻实吉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东方商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但是在1552年,奥斯曼帝国最著名的海将之一,大航海时代2玩家的“第一副手”皮里-雷斯(Ahmed Muhiddin Piri Reis)帅舰队突袭麻实吉,大败葡萄牙舰队,攻克了麻实吉城。虽然随后葡萄牙舰队在阿曼湾海战(Battle of the Gulf of Oman)中扳回一局,并在1588年恢复了对这一带的控制。但是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的相互交锋,还是在这个地区造成了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这个时候在阿曼这一带崛起了一个雅鲁比王朝(Ya'rubid dynasty)。这个王朝,或名雅鲁比教团(Ya'Aruba/Ya'arubi),是绿教三大宗哈列哲宗下属的易巴迪耶派(Ibāḍiyya)分裂出来的一个分支。哈列哲宗历史上曾依靠部分南派阿拉伯人支持建立。其政治纲领又是基于最激进的形式主义,因此在北派得势的地方混不下去,往边缘地带发展。由于哈列哲宗政治形态落后,但是意识激进,对于领导人不讲出身只看形式,所以在阿曼这个游牧人部落地区就很受欢迎。雅鲁比王朝第一次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一个国家,现代阿曼国家的雏形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借助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互杀导致的权力真空,雅鲁比王朝逐步发展成形,于1643年成功赶走了葡萄牙人。雅鲁比王朝极盛时期扬帆出海,横扫印度洋沿岸的西方商站,给葡萄牙殖民帝国造成沉重打击。最终它把势力一直扩张到东南非洲的桑给巴尔岛,阿拉伯人在桑给巴尔开国建政的历史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但是雅鲁比王朝,跟它的本名一样,其实是一个教团(雅鲁比王朝国主的尊号是伊玛目)。而且是只破不立而闻名的哈列哲宗的分支。哈列哲宗把绿教传统中 “一切秩序皆为压迫”的精神发扬到极致,导致一旦先代教祖稍微露点破绽,立即就会陷入到内讧中。事实上雅鲁比王朝历代内讧都很严重,最严重的发生在1718年,这一年伊玛目算端-本-赛弗二世(Sultan bin Saif II)死,教团内部各自拥立自己的派系领袖,互不相让导致内战迅速爆发。内战中拥立算端-本-赛弗二世的儿子 赛弗-本-算端二世(Saif bin Sultan II)的一派因落入下风,为求自保,向外国借师助剿。他找来的帮手是伊朗历史上最强的名将纳迪尔沙。在纳迪尔沙训练出来的百战精兵面前,阿曼地区的地方武装只能算杂兵,根本不能当伊朗铁骑一击。伊朗军队先后三次登陆阿曼,把现在阿曼全部海岸线和大部分内陆区都控制在手中。1742年,伊朗军队包围雅鲁比王朝的龙兴之地苏哈尔(Sohar),时任伊玛目 算端-本-穆欣(Sultan bin Murshid)战死。此时伊朗军队在一个随军的地方土豪的劝说下遣使招降。这个土豪自告奋勇做使者,成功招降了雅鲁比王朝的残部。因此功劳被伊朗军任命为该地的新太守。这个土豪名字叫阿合马-本-赛义德-不赛迪(Ahmad bin Said al-Busaidi),他就是今日阿曼算端国的太祖。他的王朝叫不赛迪王朝(Al Busaid Dynasty),自他以后一直统治阿曼直到今天。

纳迪尔沙对外征伐的目的只有两个,第一是消灭自己的内外敌人,比如以奥斯曼帝国为代表的外敌。第二个就是为第一个目的筹措军资金。因为纳迪尔沙的阿夫沙尔王朝完全就是一个军政府,对于民政是一窍不通。不依赖军事掠夺,就很难发展。因此纳迪尔沙征伐阿曼就是为了战利品。在充分掠夺了这个地区的财富后,伊朗军队逐步撤退回国去对抗奥斯曼帝国去了。这样麻实吉地区就又一次回到“自然状态”,出现了权力真空。但是这时候阿曼人终于有了自己土生的能填补这真空的人——阿合马在招降了雅鲁比教团的残部后,宣誓信奉其教团的信条,因此被选为新的伊玛目。将这些人整合进自己的本部人马后,他的不赛迪王朝迅速崛起。很快再次统一阿曼全土。1783年,不赛迪王朝的三代目哈马德(Hamad bin Said)开始以麻实吉为都城,这是麻实吉第一次当了国家的首都。而且哈马德宣布改定国体,将国主尊号由宗教性的“伊玛目”改为世俗性的“算端”。这标志着阿曼在经过10多个世纪之后,终于虽迟但到的出现了一个封建性质的俗世国家。

新崛起的阿曼国家成立之初正逢瓦哈比运动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并未放弃在这个地区寻求殖民。海陆齐来的入侵者给予了阿曼很大的国防压力。阿曼国家为求自保,主动寻求可以协助的外援。作为靠海吃海的阿曼人,天然就不能认可沙漠里养骆驼的瓦哈比分子的仇外思想。他们的选择是以海制陆,最后他们找到英国人来当外援。此时正值大英帝国的崛起阶段,此时的英国,一方面海军还没有发展到之后能够打遍七海无敌手的程度,另一方面英国在印度洋的经营重点是印度和波斯。而且此时中东尚未发现油田,主要的热动力源也还是煤。所以英国人对于贫瘠的阿拉伯半岛实在提不起殖民的兴趣,所以只要能保障航线安全,他们很乐意找个买办代理来管制这个地区。而阿曼算端国有着巨大的海商群体,不但经验丰富,也愿意有一个海波平靖的世道来保证经商利益。一拍即合的两家遂建立起互惠合作的关系。随着大英帝国的逐渐崛起,阿曼算端这一注压到了一个大宝,大哥得势,小弟自然隆兴。在英国的帮助下,阿曼算端国和前代王朝一样继续扬帆出海,国势日盛,到第六代算端赛义德-本-算端(Said bin Sultan Al-Said)时建立起来一个盛极一时的阿曼帝国(Omani Empire),阿曼帝国是一个海上国家,最强时北至霍尔木兹海峡,南至德尔加杜海角(Cape Delgado)所有的海岸线都是阿曼帝国的地盘。但是阿曼国家的国家建设已经很迟,10个世纪没有国家的历史,和以瓦哈比派为例的新崛起的外部势力,让新生的阿曼国家非常不稳定。在第十代算端图尔基(Turki bin Said)之前,差不多每一次更换国主都会引发内乱和内战,几乎没有权力过渡顺利的例子。内乱频繁导致阿曼帝国最终分为两个支系,一个桑给巴尔支系一直延续到现代,才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灭亡。另一个就是阿曼支系就是今天的阿曼算端国。阿曼算端国在11代算端费萨尔(Faisal bin Turki)时期被英国纳为保护国,作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开始了现代化。费萨尔自号“麻实吉和阿曼的算端”(Sultan of Muscat and Oman),因为历届阿曼国家易主的内乱都导致国都不停变换。所以费萨尔起了这么个自号才最终一锤定音了阿曼国家的首都。首都的确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让阿曼国家和其文化都得到巨大发展。阿曼国家的第一条公路,第一家医院,第一家银行都是这个时候于麻实吉建起来的,国家正规的史学研究也开始出现。麻实吉的西方名字马斯喀特和阿曼的国名阿曼(意为“神秘之地”,或者“隐蔽之处”)。也都是这个时候才出现,被阿曼的历史学者们采用,随后成为阿曼国家的名字的。上世纪初阿曼的历史学者们认为马斯喀特的意思应该是“东西飘落之地”( 有人解释为“圣者之墓”)更符合历史,所以麻实吉城市遂改名为马斯喀特。现代的阿曼国家因为石油发现很晚,直到1963年才打出第一桶石油。所以长期以来未受石油的膏泽,因此阿曼的现代化非常之慢,不过这也同时避免了石油带来的祸患。这个“隐蔽之处”也一直处在世界的关注点之外。待到打出石油的时候正逢英国国势衰退,所以阿曼算端借机要求国家独立并收回石油权益。衰退中的英国无法拒绝,于是阿曼终于于1971年获得了独立,并开始收回资源权益,阿曼的现代化遂逐步加速。麻实吉也是从这个时候从一个人口仅满万人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现在人口140万人的大城市。历代的繁荣商务造就了阿曼重要的海商集团,也让这里成为了绿教世界里少见的有仍在活动的异教庙宇的多元化城市。

通宝推:ton,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