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批驳《决定淮海战役的五个生死瞬间》 -- 李根

共:💬211 🌺21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生死瞬间四”:卖掉黄伯韬,向西捕捉刘伯承?!

“生死瞬间四”:卖掉黄伯韬,向西捕捉刘伯承?!

“四、如果蒋介石和刘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几天里边能够有多一点的自信心,也许淮海战役和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当时国民党军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都表明刘伯承部十万人正在宿县以西地区集结,当时杜聿明和邱清泉这两位少壮派都主张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共三个兵团(其中两个是国民党王牌兵团)先击破刘伯承部六个纵队,然后回师向东,同解放军华野决战,以解黄伯韬之围。如用这个方案,蒋军可以马上从现有态势发起攻击,以三个兵团的绝对优势,用7~9天的时间击败中野6个纵队。如能够做到这一步,只徐州会战的第一回合,就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蒋介石和刘峙对黄伯韬守碾庄的信心不足,刘峙甚至认为黄伯韬至多只能够守一周,所以否决了杜聿明的主动进攻的方案。实际上粟裕从十一月九日开始,动用了最能够攻坚的五个纵队日夜不停地轮番攻击,整整打了两个星期才解决问题,我对蒋介石并无特别的恶感,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缺乏毛泽东的狠劲,过于瞻前顾后,缺乏那种赌徒式的精神,从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一次机会。”

这种翻案烂文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常故作惊人之语,动不动“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这种不知所云的一惊一乍在第三个“瞬间”中已经出现一次了,即“(何张起义)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每次看到这种语言,我就感慨作者的神经之强劲,能够经受这么多的“改变历史方向”的事件的冲击。须知类似量级的事情,淮海战役中有几十起之多,解放战争中有成千上万起。这种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其根源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正如蒋先生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念可以丧邦”。他老人家一时糊涂,没有采用某个奇效良方,没有听进某句金石之言,这就铸成了大错,输掉了决战,导致了大陆沦陷。这种腔调,听得真是太多了。好像一切历史的前进方向,完全在于某某领导人的个性、习惯和一时兴起,只要蒋公再打几针兴奋剂,多一点“那种赌徒式的精神”,这个世界就会不一样了。其实我偷偷地告诉你,蒋公之所以没有采纳杜聿明的灵丹妙药,根本原因乃是他当天得了感冒,心情不好,懒得听刘杜二人吵架;而毛泽东之所以敢于在兵力和装备的双重劣势之下发动淮海决战,则完全是因为济南战役中缴获的王耀武的轿车送到了西柏坡,老毛坐在车上一边兜风一边嚼红辣子,吃红烧肉,心怀大畅,来了兴致而已。这才是“改变中国现代史方向”的重大事件,这才是翻案文章今后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你说的那些个只关系几万人生死存亡的小破事,压根就排不上号。

杜聿明1965年在办公室(1959年12月4日被释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杜聿明第一次见到女婿――杨振宁博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正经的,先集中兵力攻击中野,再回头解黄伯韬之围,这个方案也是杜聿明搞出来的。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

“第一案: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一周至十天,以十三 兵团守备徐州,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十六兵团会合十二兵团先击破二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三野以解黄百韬之围。

理由:这一案蒋军可从现有态势迅速攻击,并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将近十个军,计:邱兵团三个半军,黄维兵团四个军,孙元良兵团两个军),以击破二野六个纵队。但此案能否实施,关键在于黄百韬是否可以坚守一定时期。

第二案:以十六兵团守备徐州,以二兵团、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理由:这一案可以安定黄百韬部心理,稳扎稳打,徐州不受威胁。但如黄维兵团被二野牵制,不能及时到达徐州以东参加战斗,则感击破三野之兵力不足。

我的第一案提出后,刘峙、李树正坚决反对,认为黄百韬决不能久守,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而且这时对二野情况尚未完全明了,如果中野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被歼,简直闹成笑话。我对二野情况也不明,万一扑空,黄百韬又被吃,蒋介石向我追究责任,别人骂我见危不救,难以逃避责任。心中虽认为第一案是战略决战的上策,也不敢坚持。”

我个人认为,第一方案是绝不可取的。因为国军的情报侦查一塌糊涂,根本就搞不清中原野战军(二野)的主力位置。情报侦查一靠内线间谍,二靠群众基础,三靠电报破译,四靠空中力量。国民党此时被共产党的内线和间谍渗透得千疮百孔,而共产党内则鲜有国军间谍,此其一;国民党早已民心丧尽,老百姓恨不得共军快点来,也不会跟他们讲真话,各种便衣探子常常被共产党的地方武装捉得一干二净,此其二;内战中国军的密电屡被共军所破,而较少破译共军密电,此其三;唯一收放自如的就只有空中侦察,但是共军夜行晓宿,而且早就掌握了欺骗和戏弄国军侦察飞机的种种技巧,还经常故意隐真示假。况且刘伯承素来是机动高手,号称“战场不败”,是能从太行山一路“流窜”到大别山的主,怎么可能让国军给轻易包围呢?此时郑州洛阳开封都已经被中野攻克,中原有巨大的回旋空间,一片平原之上,两眼摸黑的国军需要多少倍的兵力优势才能捕捉到刘伯承?国军如果向西,刘伯承必然后撤腾挪,又开始玩牵牛鼻子的战术,等到和国军玩上两周,黄伯韬尸体都凉乐。

所以这个方案还不如实际执行的第二案,至少粟裕为了解决黄伯韬,不得不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阻击国军增援部队,国军利用机械化优势还是给共军造成了万余人的伤亡。这总比“向西捕捉刘伯承”的画饼要实际得多。

关键词(Tags): #黄伯韬#刘伯承#淮海战役(landlord)通宝推:诸葛神候,mezhan,星海潮生,daharry,testjh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