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一):14、意大利人真正的“大捷”总算要开始了 -- 1001n
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另一位值得大书一笔的传奇人物,德军的灵魂――鲁登道夫在一战停战之前和之后的故事吧。
--------------------------------------------------------------------------
――鲁登道夫,德军最高统帅部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相对来说位不太高――帝国第一军需总监(相当于第一副总参谋长),权却极重――整个一战中后期的德军,实际就是由他在具体指挥;而且,如前文所提到的,他和他的总参谋部甚至跨越了军队,广泛而直接地行使了相当多的帝国民事权力。
究其原因,皇帝威廉二世的倾心倚重固然非常重要;他的直接上司、帝国总参谋长兴登堡的信任和放权,更是给了他充分行使自己才能的广阔空间。
何况,经过从老毛奇到法金汉的不断努力,帝国总参谋部以其高度的职业化和专家化,获得了全军的一致推崇;再经过普法战争和一战初期的实战洗礼之后,明显比对手更胜一筹的总参谋部,在德国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在这种情况下,总参谋部的实际负责人被公认为国家栋梁,进而他的越权之举被普遍服从,也就不是什么不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而这样一位在德军甚至在整个德国都一言九鼎的人物,又如何去面对一个即将崩溃的帝国,并度过他生命中最难熬的那段岁月的呢?
想想都会知道,这必定是个极为不堪的过程:从英雄到罪人,从胜利之星到败军之将,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却无力回天,只有看着一世功名和崇高威望一点点地不断坍塌,直到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会是个什么感觉?
仅仅是闭上眼睛,设身处地地体会了片刻,我就已经有点儿不寒而栗了。。。
而他,又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在稍微地介绍他的这段岁月以前,也说点题外话吧。
那就是:该怎么看待一战中的德军,又该怎么看待他们事实上的统帅――鲁登道夫?
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提到一战的时候,老师说:这是帝国主义分赃不均的战争,是场狗咬狗的战争。言外之意很清楚:一伙强盗的内讧,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败固可耻,胜也没什么光荣。
而这和二战中对阵双方正义与邪恶分明的现象,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根源,我个人猜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约就是一战双方都没有犯下有目的、有预谋的“反人类罪”吧。而只要想想二战中的奥斯维辛和南京,我们就不难知道:这样的两次大战,其性质的确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也正因此,我们或许确实不应该用看待二战中德军的眼光,来同样看待一战中的德军。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否有那面纳粹的战旗,可以说就迥然不同地决定了德军的性质。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那时的德军,应该说是一支世界一流的军队。比如,从军事理论到战略战术,从前线的指挥调度到后方的物资供给,如此等等方面,在当时的世界各国军队上,德军的确处于一个非常高端的地位。
那么,他们怎么又败了呢?
说到底,这个失败的根源应该就是四个字:不自量力。仗着自己的军事优势,就试图挑翻整个欧洲;不仅与北极熊开战,同时还试图掐死法兰西和日不落帝国,这样的野心和胃口,实在大的有点没边儿了。
正因为这样“伟大”的战略抱负,才把如此一支劲旅消耗殆尽,以至于最后上百万美军开赴欧洲的时候,德军已经毫无办法了――即便一个老练的德军士兵可以顶人家五个没打过仗的美军新兵,但到了这时候,兵源已绝的德军还赔得起、拿得出那“一个”么?
不自量力――这又是多少贪婪的兵家,最终失败的最重要根源呢?
饶是如此,一战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德军都表现出来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一流军队应有的水准。若非如此,不要说同时在两线作战,怕是一线还没收拾利落,战争已经以自己失败而结束了。
而正是这样的德军,让对手苦不堪言、刻骨铭心的同时,也赢得了对手发自内心的敬重。一位著名的死对头,在一战末期,对节节败退的德军作出了以下的评价:
唯一的例外是德国部队,在这里我第一次对于曾经杀死我国同胞的敌人表示钦佩。他们离家一千公里,在足以使任何勇士失去勇气的恶劣环境中,既无希望也没有指导。但他们,却能保持完整,坚定不移,行动敏捷,毫不畏惧。的确可以算是军人的楷模。
对任何一支军队而言,对手的发自内心的钦佩,才应该算是真正的褒奖吧――而这位视德军为“军人的楷模”的死对头,正是那位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位从未娶妻、甚至一度被谣传为同性恋的劳伦斯上校,他的故事也长的很,这里就不细谈了吧。简而言之,他从一名被派到阿拉伯的情报军官,逐渐成长为一名令同盟国军队闻风丧胆、让阿拉伯人民由衷拥戴的游击战首领,故事之曲折也是颇为动人。而之后,他对阿拉伯的善意承诺被国内的政客出卖,以至于他当面拒绝了英王的授勋,后来又拒绝了海外总督的任命;又要求加入空军,放弃上校的军衔而以二等兵的身份服役,并最后死于他狂热喜爱的飚车运动――桩桩件件,处处都彰显着他特立独行的个性。
说起来,大概也是“牛人必与常人不同”吧。。
而真正让他在既非阿拉伯也非欧洲的当代中国出名,却是那部以他的事迹改编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这片子一举拿下了1963年的七项奥斯卡奖,堪称一个时代的史诗巨作,即便在今天的IMDB排行榜上,也高高地占据着TOP 250中的第27位。对这部片子本身感兴趣的兄弟,不妨看这里
离题万里,能扯到这个程度,我也实在没什么可辩解的了,呵呵。。。还是让我们接着看德军的情况吧。
刚才说到,德军的军事素质和水准,堪称世界一流;而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也不妨对照一下另外一支军队:意大利军队。
说起来,一战中,德国是战败国,意大利是战胜国;可这个战胜国军队的表现,相对于这个战败国的军队来说,实在是不怎么地。。。其实就到了二战,意大利作为轴心国,它的军队表现也是够差劲的――以后的某章如果还能扯的上的话,就到那时候再说吧;现在,我们还是专心讲我们的一战吧:)
战争结束前一年的1917年秋冬之际,在卡波雷托战役中,意大利军队面对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联军,吃了大败仗。按说,军队打败了,实在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既然有赢家,那么有个输家,不也是天经地义么?
可意军这仗输的,让今天的咱们想起来都觉得丢人;具体怎么输的就不提了吧,咱们就看看最后的战场统计,数字是这样的:
意大利第2集团军:死亡1万人,伤3万人;合计,损失了4万人。
对当时的一个集团军来讲,损失4万人算是相当大的打击,但是也还不能算是灭顶之灾。毕竟,当时的一个集团军动辄三四十万人甚至更多,兵力损失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几,不能说就因此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但是,意大利的这个第2集团军还就是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原因只有一个:眼见大势不妙,他们就打了个白旗儿,降了。。。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一段笑话,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五十二?诙谐?王铎》,原文如此:
唐中书令王铎,位望崇显,率由文雅,然非定乱才。出镇渚宫,为都统,以御黄巢。携姬妾赴镇,而妻妒忌,忽报夫人离京在道。铎谓从事曰:“黄巢渐似南来,夫人又自北至,旦夕情味,何以安处?”幕僚戏曰:“不如降黄巢。”
呵呵,好一句不如降黄巢。。。还是接着说我们的故事吧。。。。
结果,德奥联军的战果簿上,就是这么记录的:
战果
毙敌1万人
伤敌3万人
俘敌26.5万人
缴获
火炮3162门
机枪3000挺
迫击炮1732门
死伤了四万人,却投降了二十六万五千人――看看这六倍于伤亡的投降数字,再看看被交上去的装备数量……说它是一支没有战斗意志的军队,或许并不算过分吧?
而缺乏了最最起码的战斗意志的军队,除了可以用来检阅一下,到底还有什么用呢?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仗中,意军倒也不完全是没有英勇作战的基层部队,它的失败原因也很复杂。
但是有一点很值得考虑,那就是:在它决定投降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山穷水尽?
二战中,经过苏军的浴血奋战,纳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彻底围困。无奈之下,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率部队投降了。可稍微看一下历史就知道,那的确已经是完全的绝境了;从这个角度说,保卢斯的决定既无奈,又正确――再坚持下去,几乎就等同于对自己手下进行屠杀。。
而这时候的意军,还远远没到保卢斯所面对的那种绝境的程度……何况,即便是仅仅看一下意军上述的被毙伤俘数字的比例,恐怕也没有人不会大摇其头:这军队啊,唉。。。
当然,这一仗败下来,意大利舆论是彻底开了锅;后来意军也因此振奋起来,也颇显示出了一些男儿本色。但是,这一仗的政治阴影实在太大了,它沉甸甸地笼罩在意大利人民的心头,在同仇敌忾的同时,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极端势力借此也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
战后不到半年的1919年3月23日,一位“第一个声言要恢复民族精神”的前小学教师,顺应意大利人民“图强”的心理,在他的小编辑室里成立了新的政党,名叫Fascio di Combattimento。翻译过来,就是“战斗法西斯”。
不用多说,兄弟们肯定也知道这位是谁了。。。
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建立这个小党的时候,他还没满35岁。
两年半之后,这个“小党”已经发展到了15万人;次年,自觉羽翼丰满的墨索里尼下令进军首都罗马。兵临城下之际,意大利国王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墨索里尼的要求,任命他为首相。
这就意味着:后来的二战中的诸位混世魔王中,正是墨索里尼率先走上了最高权力宝座。而在执政中,他很注意恢复生产,同时又大力排共,颇是符合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最后搞的舆论都吹嘘他是欧洲伟人之一。以至于二战爆发前12年的1927年,一位访客当面恭维他,说:
假使我是一个意大利人,那么我将从头到尾热诚地拥护你,以完成这场反对列宁主义的斗争。
只不过,历史又一次讽刺地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二战中墨索里尼的死敌,丘吉尔本人。
……
参照了意军的表现,再说“德军体现了良好的军事素质”,应该不是夸大其词。来自敌对一方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盛赞德军;而在同盟国内部,德军更成了当之无愧的主心骨。在德军忙于西线五次战役之时,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面对保军战斗力实在不济、德军又被大批抽调到西线,眼看没兵可用的现实,降尊纡贵地请求鲁登道夫:
我们保加利亚人,希望能看到德军的钢盔。
惨不惨?一国之主,如今也沦落到了这个可怜地步。
惨归惨,可怜归可怜,正为西线战役兵力不够而头大的鲁登道夫可不管你国王不国王,硬是一点面子不给,生生给回绝了。。。
而这又直接导致了保加利亚在同盟国其它伙伴仍在死战时,率先提出与协约国休战。代价是:国王逊位给自己儿子。但不管怎么说,好歹王室保住了,而且还在继续掌权。于是,觉得自己的办法很妙,也有了点儿丢车保帅心得的斐迪南,还专门写了封信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劝他学学自己这招,争取在大势已去的乱世中,多少为自己的皇族保留一点儿什么。
而威廉二世,给了这位曾经的“同行”一个语气温度几乎是零下的回答:
我认为你的行动毫无意义,至少也是太早。
怎么跟鲁登道夫一个脾气呢。。。话又说回来,是不是太早,恐怕威廉二世说了也不算;真正说了算的,只有历史本身。我们能看到的是:一战后,这四个君主制的同盟国里,只有先退一步的保加利亚,最终还算是摇摇晃晃地保住了家族的王冠。。。
而关于这位威廉二世是怎么被迫退位的,其实也是段复杂曲折的故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兴趣听听?如果有,以后的篇章里1001n会稍微展开讲讲看;如果觉得实在离题太远,也不怎么关心这位下了台的皇帝,那就说到这里为止吧,呵呵。。。
这里,还是以那位劳伦斯的老乡,文笔委实不错的丘吉尔先生所写回忆录中的一段话,对德军在一战中的表现做个总结吧:
四年之中,德国在陆上、海上、空中向全世界五大洲挑战。德国的陆军支持着其摇摇欲坠的同盟国,无论在任何战场上都能反败为胜,在任何已征服的地区都能屹立不倒,使其敌人遭受两倍以上的死伤损失。
为了击败他们的实力和扑灭他们的凶焰,全世界所有大国都联合起来与之对抗;压倒的人口、无限的资源、惨重的牺牲、严密的封锁,前后历经50个月都未能获胜。
在从那个恐怖的魔王手中夺下利剑之前,已经有将近2000万人死伤。对于历史而言,德国人实在是够了!
我想,如果不谈道德判断、不谈正义邪恶的话,那么来自德军死对头丘吉尔先生的这番话,应该是对一战中德军军事水准最高的评价了吧。
……
总的来说,一战中的大部分时间,德军这支世界一流的军队,既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也成为了自己阵营的中流砥柱。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评价应该算是比较可取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不太严格地从反面理解,似乎可以认为:打造出精兵劲旅的统帅,也不应该是个窝囊废。
这样,我们就来聊聊鲁登道夫,和他最艰难的那些岁月吧……
还记得德军的第五次攻势么?在那个七月,德军的最后一次攻势仅仅持续了三天即被阻止,而次日协约国军队便开始大举反攻了。那时候,鲁登道夫和亲信私下的谈话中,就已经很悲观地承认:
这场战争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了。
而在国内舆论方面,由于战事不利,延宕太久且创伤太重,对一度曾经是民族战神、国家支柱的鲁登道夫本人,也越来越表现出不耐烦和不尊重。这一切,鲁登道夫不是瞎子,当然清楚的很。但是,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竭他所能,又能有什么巨大的逆转呢?
――不过是把这段本来就很难熬的岁月,再拖的更长一点儿而已。
从说出“胜利无望”的七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德国投降前夕,鲁登道夫在这个炽热的火山口上,整整煎熬了四个月。
也扯点题外话吧。咱们中国人有句话,叫“不以成败论英雄”。按这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鲁登道夫或许应该算是位英雄。
且慢。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成语库中,还有一句叫“败军之将不言勇”。那意思,仗都打败了,哪儿还有脸说什么“能”啊“勇”啊的?
还有句“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说的成功将领。鲁登道夫,显然“功”还没“成”――而为他铺垫的“万骨”,岂非是白枯了?想想这些白白死掉的官兵,说他们的统领将军是个废物,还有什么可争辩的么?
这个问题,不知道别人怎么看。1001n自己的观点大概有些偏颇,或许各位兄弟也未必赞成,那就是:只要是优秀的战将,即便是败军之将,也应该一样地获得相当尊敬。
且不说各为其主,也且不说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单说这战争规则,就不允许出现什么并列冠军;只要有一位是冠军,那么另外那位,只有被踢下万丈深渊的份儿,说什么别的都是扯淡;“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话,真是想说点儿什么都能找到现成的啊。。
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么?也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两位优秀的将领相遇呢?
再进一步,如果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原因,更优秀的将领败给了未必那么优秀的将领呢?
也不值得尊敬么?
如此一说,并非是1001n就具体地认为鲁登道夫就强于福煦,或者,福煦就强于鲁登道夫。只是,战争委实是个有着太多变量的方程组,仅仅以成败论英雄,似乎未必一定是公允的。
以前,我也写过一篇从守将陈长捷将军角度出发,看天津之战的帖子;写它的目的,倒也不是为陈将军开脱,而只是说明,任何人在那个败局已定的大环境下,除了声名扫地以外,都未必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并不是我抱有过多的妇人之仁,总对败军之将怀有同情;只是,看待胜利和失败,或许我们应该更加客观一些,更加理性一些。
也扯远了再多说一句。在过去那些年代里,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我军不同时期的对手,描写的不是如此低能就是那么愚蠢,似乎这样才能突出我军的智勇双全――而平心想想看,这样去贬低对手,难道其实不也正是贬低了自己么?如果对手果然总是那么愚昧,抗日战争为什么要打八年,解放战争为什么要打三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要打三年?
――说穿了就是:对付那么愚昧的对手都要花那么久,那我军到底又英明在哪里?
唉,其好心可以理解,其做法就实在不太聪明了。。
得,又跑得不知道哪里去了;赶紧拉回来,接着说这个败军之将的问题吧。。
大概大多数的战争爆发之前,交战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必胜的吧。否则,觉得自己死定了,还有人乐意去跟别人打么?――当然,一些民心士气之战,一些抱着消耗对手,不惜同归于尽的战斗,肯定不在此列。
而双方的胜负之分,往往微妙到了毫巅之间;再考虑到历史上的战争之多,各种情况都出现过,以至于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在这么个前提下,战争的胜负,也就未必那么绝对地操控在统帅手中了。
有些仗,换是神仙来指挥也赢不了;有些仗,换是笨蛋也能捡个大捷――且慢,有兄弟说了,“笨蛋还能捡个大捷,1001n你是在信口开河吧――哪有这样的事?”
还真就有。而且,这一次的主角,又是一战末期的意大利军队。。。
1918年秋,眼看战争结束的征兆越来越明显,基本就没立功的意大利希望能迅速争取到一个胜利,好给即将到来的停战谈判增加砝码,也别在协约国兄弟面前太过寒碜了。
于是,在“赶紧表现一下”的思路指挥下,意军倾囊而出,排出了9个集团军,57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以及7700门火炮的壮观阵容;同时,还联合了部分其它协约国军队,并以此堂堂之师,对早已疲惫不堪的奥匈帝国军队发动了猛攻。这一天,是德军投降前18天的10月24日。
对阵的奥军从纸面上看,兵力上也并没有极为明显的差距:52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6000门火炮。
可是,这个时候的奥匈帝国早已是风雨飘摇;这会儿的奥军,也跟年初德军在东线攻击红色苏联时,那理论上存在的173个苏俄步兵师和几十个骑兵师一样,都是纸糊的;摆在兵力统计表里骗骗人还可以,说到打仗嘛。。。
史料说,在总数150万、庞大的奥军内部,其真正的作战部队,只有约35万人。至于其余那115万人穿着军装在干什么,各位兄弟也不妨随便发挥一下想像力吧,呵呵。。。
真正一打,奥军就被迅速突破了。颇耐人寻味的是,担任最艰巨的突破任务的,却还不是意军,而是英军。。。
即便如此,奥军还是咬牙死撑了4天。其实这时候,奥匈帝国马上就要完蛋了,前线的士兵们心里也都很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还依然和当面之敌坚持血战四天,也确实值得敬重――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在“执迷不悟地为封建王朝做炮灰”;或许从某个角度分析,也的确是这样吧。
但是只从作战意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军队,才该被叫做是军队――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他们的确是在为他们的祖国而战,尽管这时候,他们的祖国已经顾不上他们了……
这个“顾不上”的表现,就是奥匈帝国实在难以支撑,要求和协约国谈判了。这个消息一传出,奥军算是从心理上被彻底瓦解了,于是意军长驱直入,也终于获得了他们期盼已久的胜利。10月29日,奥匈帝国代表团和意大利代表进行了谈判。意大利说可以停战,条件很简单:
奥匈帝国军队必须复员;
协约国军队可以自由通过奥匈帝国领土。
为这个,奥匈帝国代表团和后方紧急磋商;说来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里也有密码的影子――奥匈帝国代表团团长韦布将军,据说是怕丢失,居然就没有携带密码本;这样一来,他根本就没法读懂后方发来的指示电――还有啥说的?只能派军官回维也纳,打听上级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吧。。。
也真够巧的,说起来,这奥匈帝国和德国还真是好兄弟;到了最后谈判的关键时刻,大家也都有过相同的经历,那就是放着无线电不用,而选择派个人回后方带信儿。。。
这里也插一句:从密码安全的角度看,即便是如此地耽误了大事,也比通过明码通信,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被截获而出卖掉国家机密要好的多。。。
这一来一去,时间就到了11月3日。
消息回来了,原来后方一度同意,又反悔了。韦布将军不管那么多了,决定自己做主。就在这时候,意大利首席代表、副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中将提出了最后通牒,签字的最后时间规定为11月3日午夜。
韦布打算签字了,可又有问题出现了:通牒里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敌对行动,按正常理解,当然是指一签字就停止;而按意大利人的说法,这个“立即”是指签字后24小时开始的“立即”。换言之,签字之后24小时内,双方依然处于交火状态;过了这24小时,才“立即”停火。
奥匈帝国代表团成员认为,现在战局明显不利,再给全面占据优势的意军24小时,那完全是让对手对自己肆意屠杀,因此坚决反对这个24小时后的“立即”提法。他们刚刚反映了这个要求,意大利的巴多格里奥中将就疯了一样,拍着桌子狂喊:
谈判已经破裂,战争继续进行!
奥匈帝国代表团成员面面相觑;在如此赤裸裸的要挟之下,韦布将军只好签字了。
扯了这么远,意大利人真正的“大捷”总算要开始了……
巴多格里奥中将一看,现在才下午5点,既然敌人让了步,提前签了字,那就也显示一点大度,于是宣布:24小时之后的“立即”,缩短为22小时之后的“立即”。
换言之,少追杀两个小时,算是一个回报。。。
按我们正常人的逻辑来想,既然已经签字了,虽然还没到停火时限,也应该稍微人道一点了;这个时候胜利者应该放失败者一条生路,由他们撤走,也就算了。
但是,战争从来就不是正常情况,类似这种停战前短暂的时间,双方一般都反而会抓紧进攻,以谋求最大的战果;也常常因为这个原因,停战之前,往往会打的非常激烈――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战场上,真是举不胜举。。。。
而奥匈帝国军队,明知如此,也没办法了。军心涣散,不要说进攻,守都守不住了。那么,就干脆撤退吧。何况,他们还有一点心理安慰:我们都认输了,敌人不会对我们怎么样的,我们只是回家去而已啊。。。
这时候,意大利军队可也没闲着。按照“大度的”巴多格里奥中将的明确命令,他们迅速追上了这些溃逃中的败兵。不管奥军怎么抗议,意军还是通通把他们收为了自己的俘虏。。
于是对一战中窝囊不已的意大利而言,“最辉煌的胜利”诞生了,战果是:
俘敌四十二万七千人。
就这样,在战争结束前的几个小时,意大利人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捡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捷”!
看了让人忍不住又好气又好笑,都什么啊这是。。。
--------------------------------------------------------------------------------------------
得,说了这么多,还没开始说鲁登道夫呢……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密码传奇(一):14、意大利人真正的“大捷”总算要开始了
【文摘】借花敬佛 《揭秘:中国曾破译日本偷袭美珍珠港密电》 2 第三只眼 字7952 2005-07-30 20:42:28
不敢当, 您就赶快续吧 龙骑兵 字222 2005-07-30 19:12:39
😄好看,就是不记得是从哪里打密码岔开去的? 雪个 字0 2005-07-30 16:28:00
战前和一战保加利亚 3 大鹏翔宇 字4979 2005-07-30 04:26:29
【文摘】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2 大鹏翔宇 字4065 2005-07-30 04:16:06
战战兢兢提个疑问 3 大鹏翔宇 字90 2005-07-30 04:07:26
😄汗都下来了……每篇花一朵,感谢老兄的指正! 3 1001n 字381 2005-07-30 08: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