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音乐聊起: 为什么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真实”? -- GWA

共:💬24 🌺9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音乐聊起: 为什么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真实”?

从音乐聊起: 为什么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真实”?

本来是想回帖在黄序河友那个“钢琴”系统的楼里的,细思后觉得这个话题是可以化开来写不少东西的,还是另起一楼吧,就可以就把以后的思索都集中起来了。

他提到了钢琴家的故事,夫妻两个人,一个他在台上随着钢琴一起运动,挑剔着钢琴的摆放位置;而一个她则坐在台下(我个人认为一定是最好的听众席的位置)同样地折腾着工人们.....。

1. 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我的推测是:他们都在吹毛求疵地追求着自己的那个“真实”和“完美”,而从不同的角度铨释了“正确”的庐山真面目。

钢琴家能够听到的是钢琴的“纯”音色,和其发声在舞台上这个小范围内的“共鸣”效果,他需要借此来预先地“把握”和“调节”好,以便在音乐会进行时能够与乐团适度地“配合”,这样到那时候才能获得“谐美”的成效。

而做为妻子的她(就是因为是她具有传奇的交响乐和歌剧的大指挥家的女儿的出身)听到的则是那个恢宏的大音乐厅所造成的巨大“回响”,她更代表着所有音乐会“听众”们的“追求”和“享受”!

再补充一个我自己“脑洞”的细节:

她应该不但是“听”,而且一定会同时在“想”的(也在设想着各种情况):台上会是那一个乐团来伴奏,它的风格会是什么,管乐与弦乐部的特点?如果这里剧场是满座或者部分观众的话,而穿着是五花八门的夏装,或者是冬装时?那样的情况下,“回响”的效果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 实际上,你也能做一下看看:

场景之一,可以先在自己的家里试试看。

不管你会不会唱歌,可以先从卫生间开始。把门关紧了,早上在上厕所时,从小声哼哼到大声吼吼,也从拉长音变化到急促的间断声。晚上再在水雾弥漫的淋浴时,做一下同样的事情。你就会惊讶自己的“天赋”了。

然后换个睡房做同样的事情,区别只是把被子衣服整理和乱放一下,然后集中注意自己听到的声音的细微差异。

再试试看不同大小和布置的客厅,直到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运动物充满的地方.....。

然后,你就会接受声音不单是“声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环境”了。

场景之二,是自己好好地体验一下那个“风”。

这是需要“季风”的时候了,特别是在风向不断地变化莫测的情况下。你去“穿街走巷”一下,就会感觉到的:在这个巷子里,风是推着你走;而在那个巷子里,风却顶着让你退。在前宽后窄的巷子里,风会越来越急;在前窄后宽的巷子里,风会越来越缓。到了两条大街的交接处,疾风会吹得你打转转,无法直立和行走。而突然进入一个窄角时,却发现那里是风平浪静,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当经历过这一切后,你与那对音乐家夫妇,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感受。

有时间的话,我会讲一些下面的小故事。

乐器的选择与操控。

音响的配备与布置。

乐团的人员与效果。

不同的乐曲与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感受。

专业与业余与“外行”的区别。

“我要做”与“要我做”带来的不同后果。

“不懂”,“不会”和“不能享受”不是同一件事情。

个人可以享受集体,集体也可以享受个人。

每个人有自己的“歌喉”,都应该唱歌。

........。

我在西河经常是信口开河的,可以用一串成语来形容:浅尝辄止,一得自荐。想入非非,班门弄斧.....。

望朋友们见谅。

其实,听众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他们各有自己的口味,各有自己的喜恶。如果缺少了他们的捧场,那个“大师”也活不下去的,因为都是要靠真正的“票房”来成名成家的。

这次的疫情,对艺术家们的冲击超过了任何其他的群体,集体都生活质量下滑了,个别的也有面临“无米之炊”的。

政治家也是如此,只是舞台不同而已。

通宝推:方平,桥上,普鲁托,大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