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毛泽东年谱》看长津湖战役(第三部分) -- 回车
长津湖战役进行过程中,毛主席给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这在《毛泽东年谱》里,有清晰明确的记载。阅读年谱,通过伟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战役的全过程。
注:下文中引用部分为年谱原文。
11月28日,晚上12点,复电彭德怀、邓华并告宋时轮、陶勇,高岗、贺晋年:“此次是我军大举歼敌根本解决朝鲜问题的极好时机,西线争取歼灭5个美英师及四个南朝鲜师,东线争取歼灭两个美国师及一个南朝鲜师,是完全可能的。”
伟大的长津湖战役在冰天雪地中已经激战一昼夜。
这一天,毛主席从东西两线发回的战报分析,认为战场态势较为乐观。
西线方面,25日傍晚发起攻击,然后我军各路穷追猛打。
此时,西线美军的退路,三所里、龙源里已被切断。
东线方面,27日傍晚发起攻击。
此时,东线美军被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
如果按照解放战争的剧情,我军在这种战场态势下,好像还从来没有失手过。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不出意外的话,东西两线的美军将难逃一死。
所以,毛主席对战役成果给出了较高的预期,甚至认为解决朝鲜问题,有可能毕其功于此役。
★★★
简单介绍下长津湖战役开始前,敌我双方的大致情况。
★★★美军的双头蛇阵型
美军方面,摆的是双头蛇的阵型。
沿着长津湖的东西两侧,美军自下碣隅里兵分两路。
西边一路是陆战1师的两个团主力和一个炮兵团,也是东线美军主力,兵力集中在柳潭里;
东边一路是步兵7师的31团主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加上32团一个营,兵力集中在新兴里。
下碣隅里则成为美军临时打造的大本营,包括陆战1师的师部,后勤补给基地以及临时机场。
如果说柳潭里、新兴里是两个蛇头,下碣隅里则是蛇的七寸。
★★★ 9兵团的作战部署
9兵团方面承担作战任务的是27军和20军。
其中,27军进攻柳潭里和新兴里,打掉美军的两个蛇头,具体部署为:
27军军长指挥79师攻打柳潭里;
80师加上81师的一个团攻打新兴里;
81师的两个团保障战场东面侧翼安全;
94师为预备队。
20军则承担切割包围任务,并围攻下碣隅里,打其七寸,断其蛇身,具体部署为:
20军军长指挥58师围攻下碣隅里;
59师切断下碣隅里与柳潭里美军的联系,并协助27军攻打柳潭里;
60师切断下碣隅里与古土里美军的联系;
89师保障战场西面的侧翼安全。
★★★
毛主席在11月12日给前线的电文中,曾说“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做预备队”
可看上述部署,却是用一个师去打美陆战1师的两个团和一个炮兵团,与毛主席的指导意见相去甚远;
而且从整个战役部署来看,是多点开花,各点所用兵力平均,战役重点也不突出。
之所以如此,应该是9兵团战前对美军实际兵力及分布情况的判断出现了问题。
11月30日,致电彭德怀、邓华、洪学智,并告高岗、贺晋年,宋时轮、陶勇:“此次作战规模很大,东西两线各军伤亡可能超过四万人,请高岗同志加速对新兵的征集训练工作,争取于12月中旬有几万人补入部队。”
毛主席预估4万人的伤亡,貌似人数很大。
但志愿军东西两线参战人数达40万,在装备处于完全劣势的情况下,毛主席按10%的战损考虑,应该算保守的估计。
毛主席通知高岗抓紧征兵,显然是在考虑下一次战役了。
相较于前次回电,随着前方战报的不断回传,也许此时,毛主席已经下调了对此次战役成果的心理预期。
12月1日,中午12点,致电彭德怀、邓华、洪学智并告宋时轮:“美七师主力及伪三师一个团由惠山西犯,企图切断我厚昌、长津间补给线,请宋、谭令在厚昌之一个师向东迎阻该敌,务使该敌不能西进。”
惠山在临江以东,紧挨着鸭绿江。
如果说东线是西线的侧翼,惠山方向则是东线的侧翼。
电文中说的“厚昌之一个师”,指的应当是26军的下属师。
26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是预备部队。
将26军预备在厚昌一带,向东正向惠山,除了考虑减轻前线的后勤补给外,防备惠山方向美军的进攻,保障东线的后勤补给和侧翼安全也是很重要的考虑。
今天一谈东线,似乎就只有长津湖地区一条线。
其实当时美军在整个东线也是兵分两路。
一路沿着东海岸,然后迂回北上,经大丰,攻占惠山后沿着公路西进,就能切断9兵团东线战场的后勤补给;
另一路则是由咸兴沿公路北上攻击前进,进入长津湖地区后,在柳潭里折向西行,威胁金日成的临时首都江界和志愿军的西线战场。
而且,美军在11月17日就占领了惠山。
这也让东线战场显得有点扑朔迷离。
美军的东线主力到底在集中哪一路,是需要做出判断的。
后来9兵团大部都从临江进入朝鲜,而不是从辑安直奔长津湖地区,是否有考虑惠山之敌的因素,很难说。
所以,尽管毛主席此前曾要求26军靠近前线部署,但靠近哪一个前线,也很难说。
长津湖战役中,关于宋时轮对于26军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认为宋没有听取毛主席意见,将26军摆的距离长津湖战场较远,无法很快投入战场,以致让陆战一师逃脱。
从这条电文来看,这种看法很大成分属于事后诸葛亮。
12月2日,晚上12点,致电彭德怀、邓华并告宋时轮、谭健:“(一)庆祝我九兵团的两次歼敌大胜利。(二)据新华社驻通化记者报告,三十日下午,侵占惠山镇之敌军搬运物资,有撤退模样,惠山镇以西之新架坡镇敌军,已于三十日午后撤退,敌军侵入惠山镇兵力约2500人等语、美七师已从惠山镇撤退。我26军驻厚昌之一个师,除留一部仍驻该地向东警戒外,主力可以南下作战。(三)我九兵团除应加紧歼灭被围之敌外,并应准备与必然增援之两个李承晚和美三师一部作战。”
毛主席在电文中所说的两次歼敌大胜利,可以确定的一次,无疑是在新兴里全歼美军,其中就包括“北极熊”团。
★★★ 新兴里之战
新兴里之战用了5个昼夜。
27日傍晚发起攻击,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可是由于我军对敌情掌握不清,以为新兴里的美军只有一个加强营,打到凌晨认为已经消灭掉敌人,都开始打扫战场了,没想到大股的美军又从附近山沟里纷纷冒出来集结,并向我发动反击。
由于美军白天有空中火力支持,我军只好撤到外围,将美军围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
28日夜里继续打,但是打成僵持状态,根本打不动,只好以部分兵力控制已得阵地,其余在天亮前撤出战斗。
29日对前两晚的战斗进行评估,并审讯俘虏,才搞清楚美军至少是一个加强团,超出战前预估兵力的三倍以上。
29日夜里没有再进攻,因为此时攻击部队的伤亡,包括冻伤亡,已经达到2/3,无力再战。
战场指挥27军副军长詹大南,报请9兵团同意后,决定调整兵力,集中4个步兵团和两个师的直属炮兵对新兴里发起最后一击。
这最后一击,从30日夜里一直激战到12月2日4时。
这一仗,27军打得极为凶悍,一改白天休整,只在夜里打的战法,白天也打,对盘旋在头顶的美军飞机,不管不顾,与美军犬牙交错,近身激战,不死不休,反而让美军飞机难以识别投弹,只能在空中观战。
最终将美军全歼,共歼敌约3200人。
那么,是不是美军一个都没跑掉呢?
彭总后来在自述中,说“全歼美军一个整团,一人也未跑掉”
但詹大南将军晚年接受采访,在说到新兴里之战的经验教训时,说了三条教训,其中一条就是“242团堵了前面,后面没有堵住,跑了一百多人”
这种一定要团灭敌人,跑一个都懊恼不已的气概,真是壮哉!
★★★
相比较新兴里之战的大胜,由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始终都在美军手里,电文中“两次歼敌大胜利”的另外一次,可能指的是打掉古土里美军派出的一支援救下碣隅里的特遣队。
这支特遣队近千人,有29辆坦克,140余辆汽车,29日从古土里出发,打算浩浩荡荡杀进下碣隅里,以解下碣隅里之围。
我军怎么可能轻易放他过去。
负责切断下碣隅里与古土里联系的20军60师,于29日夜里将其截为数段进行攻击。
最终特遣队前锋部队不到400人跑进了下碣隅里,后卫部队一小部分逃回了古土里,其余大部不是被消灭,就是集体投降。
★★★
电文中还告知惠山方向的警报可以解除,要求26军迅速南下作战。
★★★
毛主席对美军还会来援的判断,是基于解放战争围点打援的经验。
可是围点打援,关键要能够围住。
毛主席高估了美军作战的勇气,也低估了美军逃命的能力。
后来,从实际作战过程看,以轻武器为主的我军根本围不住有着飞机、坦克的美军。
美军陆空协同作战能力非老蒋可比。
12月3日,凌晨一点,致电彭德怀、邓华,宋时轮、陶勇、谭健并告高岗、贺晋年:“我九兵团数日作战,已取得很大胜利,不但在下碣隅里地区将陆战第一团及其他数部增援队基本歼灭,而且在新兴里地区将美七师一个多团完全消灭。地方在数日内可能增援的部队,只有两个李承晚和美七师一个多团。如我军能将这些增援队各个歼灭,在朝鲜战局上将起很大变化。因此,(一)请宋、谭考虑,将26军迅速南调,执行打援任务;(二)对柳潭里地区之敌,除歼灭其一部外,暂时保留一大部,围而不歼,让其日夜呼援,这样便可以吸引援敌一定到来,使我有援可打。如果柳潭里地区之敌被我过早歼灭则援敌一定不来了,他们将集中咸兴一带,阻我南进,对我下次作战不利。以上意见是否可行,请宋、谭就当面情况统筹为盼。”
这份电文距离前电,间隔仅1个小时。
在一个小时内,连发两份电文给前线,很大可能不是因为前方军情似火,而是反映出毛主席的兴奋之情。
一来9兵团在前线打了胜仗;二来惠山之敌的威胁没了,9兵团可以全力对付长津湖之敌。
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于是,毛主席又在强调要在柳潭里围点打援,不仅要歼灭柳潭里的陆战1师,还要争取歼灭更多来援的美军。
但是,前方的实际情况却是,早在两天前,也就是12月1日上午,陆战1师已经撤离柳潭里,往下碣隅里方向突围而去。
尽管这一段21公里的行程,让美军遭受到“纵观陆战队的历史,没有什么更甚于柳潭里突围途中经受的艰辛困苦”
但毕竟还是让陆战1师从9兵团布下的陷阱中逃脱了。
也就是这份电文发出的18个小时之后,陆战1师在下碣隅里守军的接应下,突破20军59师在死鹰岭的最后一道防线,第一批人员到达了下碣隅里。
59师死守死鹰岭的一个营,还剩60余人被冻在深雪里,动弹不得,只能用手榴弹投向敌群,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美军从山下的公路突围而去。
严重冻伤的这60余人最后还是59师政委带着师部人员亲自上去一个个将他们背下山。
★★★柳潭里之战
让陆战1师最终逃脱的柳潭里之战也是在27日傍晚正式开始。
与新兴里等其它战场不同的是,其实在白天,承担攻击任务的27军79师,就和陆战1师交上了手。
陆战1师27日的原定计划,是向西攻击前进55公里,但在下午的时候,遇到了越来越顽强的阻击,觉得形势不对,于是退回营地,变进攻为防御。
后来美国人说我军的顽强阻击犯了战术性错误,意思是如果我军的阻击部队边打边撤,将陆战1师引到远离防御营地的地方,晚上再发动突然攻击,结果会大不一样。
也不能说此说没有道理。
但要知道,79师的任务就是要全部围歼陆战1师,只有敌人围拢在一起才好聚歼,不可能在总攻将起时,让敌人东一坨,西一坨的,处于分散状态。
79师是华野主力中的主力,下辖的235团被中央军委命名“济南第一团”,有此心气,完全正常。
哪知道一开打起来,就吃了大亏。
27日晚上一夜激战,79师3个团就有5个营失去战斗力,其中235团有2个营失去战斗力。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柳潭里的美军兵力判断严重失误。
在美军火力远胜于我的情况下,却用一个师打美军的两个陆战团和一个炮兵团,双方兵力之比接近1:1,我方无任何优势可言。
此后的两三天内,陆战1师也不急于突围,而是利用火力、制空、后勤补给等优势,给我围攻部队造成很大伤亡。
当然,我军也利用阵地,让陆战队也同样受到很大伤亡。
战至30日,西线美军的全面溃败,才彻底动摇了陆战1师继续战斗的意志,开始准备突围撤离。
★★★陆战1师不撤会怎样
有一种看法,认为当时我军伤亡严重,而陆战1师实力尚存,如果他们不撤,有可能反败为胜。
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
第一,我军伤亡主要在27军的攻击部队79师,且不说正在赶来的26军,就27军而言,还有两个师基本未动,如果,陆战1师再不走,等到9兵团重新调整兵力,柳潭里就会变成另一个新兴里;
第二,随着西线的全面溃败,美军的总体战役目标已经完全失败,陆战1师继续留下来,除了作死,毫无意义;
第三,此时,陆战1师的后勤补给完全靠空投,且不说他的空投能力能否一直支撑其消耗,一旦我军兵力集结到位,像新兴里那样,不分白天黑夜,与美军近身胶着战斗,美飞机无论是投弹还是投物资,恐怕都难以实现。没了空中补给和火力支持,陆战1师拿什么打?
第四,即便陆战1师能够靠空投续命,但每天增加的伤病员也会是越来越大的负担。陆战1师后来逃进下碣隅里的伤病员就有1500多人,这些人不仅失去战斗力,还需要有人照料,否则整个部队的作战士气就会严重降低,如此一来,必然导致作战人员越来越少,最终难逃覆灭。
综上四点就可以理解后来为什么美军觉得陆战1师的柳潭里突围是一个大胜利,而大书特书?
也就可以理解我军为什么对长津湖战役一直耿耿于怀,心意难平?
付出巨大代价,却让到嘴的肉跑了,谁也咽不下这口气。
★★★
12月1日,陆战1师放弃了陆战队死不留尸的传统,在柳潭里丢下一屋子码得整整齐齐的尸体,开始突围。
此后,在79师的猛烈追击,和59师的拼死堵截中,一路溃逃,用70个小时,走完21公里的死亡之路,逃进了下碣隅里。
12月4日,下午一点,致电彭德怀、邓华和宋时轮、陶勇、谭健:“(一)敌已下令由下碣隅里以飞机撤走被围之美军五、七两团,望宋、陶、谭迅速控制下碣隅里飞机场不使敌军撤走,并对五、七两团之南退部队予以歼灭,只留下其在柳潭里地区之固守部队围而不歼,以利钓鱼。(二)请宋、陶、谭将黄草岭、古土水、下碣隅里、囦水里至柳潭里一带详细敌我情况,防敌飞走部署及打援部署电告为盼。”
电文中是通过掌握美军的命令来指挥前线,同时还要求9兵团提供前线详细情况,表明毛主席已经意识到前线发回来的战报不清。
事实也的确如此。
由于美军飞机的轰炸,27军军部与79师、94师的联络一度中断,宋时轮他们自然也就无法掌握前线的全面情况。
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围歼战变成追击战,追击途中很难及时建立起通讯来。
甚至可以说,自开战以来,9兵团各部都存在通信不畅的问题,尤其是一线的进攻部队,由于伤亡严重,建制被打乱,指挥体系受到很大影响。
所有这些,当然还包括恶劣的天气,以及快速变化的战场情况,都导致后方指挥部对前线战况不能及时掌握,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合理的作战部署。
但是不管怎么说,毛主席还是察觉到下碣隅里飞机场的重要性,要求控制机场。
可是这个要求对此时的9兵团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下碣隅里之战
如果要说长津湖战役有重点的话,毫无疑问,在下碣隅里。
只要拿下下碣隅里,哪怕是只要将下碣隅里的临时机场瘫痪掉,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大概率逃不到海边。
11月19日,陆战1师就到达了下碣隅里。
该师师长史密斯没有理睬美第10军司令部要求其快速北上西进的命令,而是在下碣隅里搞起了基建,包括修机场,建基地,屯集物资,建立防御阵地等等。
但是,在我军27日发起进攻时,下碣隅里美军的兵力并不多,而且还有不少后方人员。
也就是说,9兵团在开始的时候是有机会拿下下碣隅里的。
几乎与新兴里、柳潭里同时,27日晚12点,20军58师对下碣隅里发起攻击,60师切断古土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
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也有说,战前没有实地侦查,导致攻击部队对着老地图行军,绕来绕去,未能按时进入攻击位置。
总之,58师这一晚没有像新兴里、柳潭里的友军那样发起猛攻,仅仅只占了几个外围阵地。
但却让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提高了警觉,利用28日一个白天,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
猛攻是在28日晚上,58师的三个团,两个团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围攻下碣隅里,另一个团做预备队。
虽然只有两个团,可猛攻是有效果的。
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迎着美军各种轻重武器织成的火力网,突破美军防线,一度杀入下碣隅里纵深的机场,甚至子弹都射入史密斯的房间。
但是,由于攻击部队突破防线时伤亡较大,杀进去之后,后续乏力,在美军的拼死反击下又被迫退出了下碣隅里美军防线。
也有说,我们的战士由于断粮严重,突进去之后,各处找吃的,战场纪律一度松懈,加上伤亡较大,连队建制被打乱,与后面的指挥联系中断,导致预备队未能及时投入。
总之,就是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反而是功归一篑,前功尽弃。
这个结果不仅是下碣隅里之战的令人遗憾之处,放在整个长津湖战役看,也让人扼腕长叹。
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最大的短板是后勤补给。
但是下碣隅里恰恰是东线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史密斯师长在此储存了大量的补给物资。
如果,9兵团自27晚上就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而不是仅仅两个团,发动突然攻击,一举拿下下碣隅里是完全可能的。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9兵团粮弹被服的燃眉之急,还可以利用史密斯师长修建的防御阵地来堵住陆战1师。
即便堵不住,只要炸掉机场,搬走物资,从柳潭里突围出来走到下碣隅里,只剩一口气的陆战1师,就得不到补给和休整,也运不走伤员。
如此,即便耗也能将陆战1师生生耗死。
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历史也没有如果。
此后几天,9兵团对下碣隅里再没有大的动作,主要力量还是试图解决陆战1师,以及对付根本就不会来的美军援军。
12月4日,在陆战1师逃进下碣隅里之后,下碣隅里的美军兵力接近万人,在有着充足补给和强大地空火力支持下,可以说更是固若金汤。
而9兵团的各参战部队,连日苦战,粮弹不济,战损严重,冻伤众多,加上通讯指挥不畅,战斗力受到严重的削弱,也无力发起大规模的攻坚战。
12月7日上午,在能带走的带走,能炸毁的炸毁之后,在空中火力掩护下,最后一批美军,几乎是从容地离开了下碣隅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从《毛泽东年谱》看长津湖战役(第三部分)
🙂我记得曾看到 桥上 字44 2021-10-28 02:20:11
🙂刚刚看了萨苏关于解下碣隅里之围的德雷斯代尔特遣队 62 flycloud 字612 2021-10-27 23:54:48
🙂杨根思是20军58师172团的 11 回车 字514 2021-10-28 02:18:13
🙂据杨德盛回忆抓的俘虏自称是英国海军陆战队员 5 flycloud 字450 2021-10-28 02:46:54
🙂俘虏的是特遣队中间部分 2 回车 字93 2021-10-28 03:49:37
🙂从《毛泽东年谱》看长津湖战役(第三部分)续 100 回车 字6838 2021-10-27 10:11:45
🙂实在是打不动了 13 曾自洲 字656 2021-10-28 03: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