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长沙岳麓山洪范《禹碑》蝌蚪文符解读思路 -- 张新泉
略谈《论语》中的《易》经密码
世传《易》经又名《周易》。其来历,自春秋之后皆以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姬昌推演伏羲八卦成六十四卦,并重新添注卦爻辞附证卦象爻象,集之而成《易》经文本。春秋中晚期,孔子又韦编三绝述而不作笔笔削削,并增写《易传》附之以作解读。
抛开卦象爻象之间各种错综复杂,对应变化推演技巧,单单只考察《周易》文字之风格。其文风则与春秋战国时典籍文章更近似,与商周之际周鼎殷盘之佶屈聱牙不相类。诸多卦辞爻辞,常与道家之《道德经》、《逍遥游》自由恣意更类似,而与儒家之一本正经道貌岸然端庄严肃装模作样冠冕堂皇儒八股文字风格颇为不同。
孔夫子晚年学易玩易,大约受了原来周代世袭史官所传《易》经文字自由风格一些影响,"从心所欲"起来了。孔子重新编整后传承至今的儒家《周易》版本,道家风味仍然很浓厚,但孔子的个人风格也更显现。
《周易》之卦爻辞,有大量不同时期自然社会历史现象、事件、规律作为相关卦象爻意的附证。从其时代特征及其它特殊性,可以判断其写入年代,分属《连山易》、《归藏易》还是周文王周公旦父子及周代世袭史官补录的内容。甚至孔子整理时,也有写入自己的归纳总结。因为某些卦爻辞关联事件、规律、典章制度极其重要,他还在日常传授时,留下了特殊"密码"作为对应。
孔夫子日常传授时,常有名言警句,弟子们后来把它们整理归纳起来就成了孔子语录,即《论语》。《论语》中就有不少可与《易》经里一些极重要卦爻辞明显有对应关联的语句。
《易》经中这些卦爻辞涉及的问题特别重要,也比较晦涩隐秘。《论语》中相关语句则极其易记易懂几近妇孺皆知,往往还被孔子弟子安排在《论语》文本最显眼位置。
给人什么感觉呢?
当年,孔子弟子感觉《周易》太佶屈聱牙晦涩难懂难掌握领会,孔子用春秋时代文字风格作了译读编辑整理讲解后,大家仍然担心一些关键要点被遗忘。春秋时代帛书、竹木简牍书籍获取、传承都极难,口头传授记忆仍然比较普遍。在此背景下,把《论语》中一些孔子易学易懂易记名言,作为那些最重要卦爻辞的提示密码,就有很现实需要必要了。记忆不牢靠时,别人提示一两个关键字词,还是很有帮助地。
兹举几例,姑妄言之。
一、"学而"开头的三连"乎?"排比句
《论语》开篇《学而》就上来"不亦乎?"三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书首篇首文首位置醒目,朗朗上口,易学易懂易记,也都与《易》经《坤卦》相关联。
儒家门徒都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后,要辅助君王治国平天下地。《坤》卦当然也是可以看成讲述为臣之道的最重要一卦,不重视行吗?
《坤卦》中,也恰好有一些卦爻辞、某些特殊重要字眼可以与"不亦乎"三连相互对应。
学而时习之,要点是"习"字。
《坤卦》卦辞里就有一句极重要的"否(不)习,无不利″,与之对应。
什么意思?
《乾》卦很多时候,可被视作对历代开国君王一生历程之概括。比如,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传奇经历,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朝乾夕惕→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卦爻辞显示的发展过程比较类似。
开国君主通常要革故鼎新破旧立新大破大立治乱世用重典,也经常纠枉过正把XX进行到底。
《坤》卦有时候,也可视作继承者、笫二位君王。那么,他们大多数是继续开国者那一套纠枉过正把XX进行到底?还是调整改革乃至适当反其道而行之呢?
历朝历代实际操作运作来看,大多是调、改、反。一条道走到底的,真地就很快到底了。
否(不)习,无不利。不重复,没有什么不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做,往往事半功倍,因为它符合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一般规律。
一代君王有一代的使命,做过头了的,后来者就要及时转向。辅助君王的人必须要时刻牢记这个规律,过犹不及。
有朋自远方来,要点是"朋"字和"远方"。
对应《坤卦》卦爻辞中的"东北丧朋,西南得朋"。虽然此"朋"非彼"朋",但用来做提示密码很合适了。
"东北""西南"不是你房间、卧室、双人床的东北、西南方位上的隔壁老王家,而是"远方″,很远的远方。
一是中原区域千里外东北的女娲庙殷商祖居地、历代商王母妻族祭司所在地,一是中原区域千里外嫘祖庙夏后氏母妻族居地。
这句卦爻辞概括了颛顼帝"绝地天通"大改革,揭示了"绝地天通"主要内容与改革前后重大变化,也总结了改革对于夏族部落国的影响。因为"朋"利益之得失,完全是基于颛顼帝与夏族部落立场而作出结论,所以这句卦爻辞必定出自夏代《连山易》,而非后来商《龟藏》或周《易》。
这句卦爻辞涉及到的信息内容这么多,意义这么重大。既难记忆掌握又必须记住,当然需要对应"密码"给以提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的特点是十一个字里用了三连"不"。"不亦乎"排比三连,总共用了五个"不"。
不不不,何其多哉!
然而,透彻理解坤卦,就要从"不""无″"空"这些字面、形象上下功夫。坤卦的卦象就是六根阴爻整齐排列,显示出中"空"之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不知而不愠,宰相肚里能撑船。士大夫、宰相掌握的信息知识量是远超普通人的,在他们眼中,除了君王,其余人都是"不知″"无知"信息不够充分之人。没必要因为这些不知之人的批评攻击而生气,要肚量大一点。
坤卦卦爻辞里,很多都是直接用上了"否(不)″"不""无"。没有直接用"不""无"地,也都间接肯定了低调、谦卑恭顺、安平处下、不争等等。比如六二爻,这才是中心爻,处在底位,却用了"黄裳,元吉"。排名第二位,却有六五爻的上位者呼应,实际上"我说了算",大吉大利。
《学而》"不亦乎"排比三连,居《论语》文本书首篇首文首,可见它在孔门弟子中之地位。但就三句之本身内容,配得上这个地位吗?
如果是作为《易》《坤卦》最重要最难记规律总结、历史大事件始未、特征的提示"密码"呢?那就完全配得上了。
当然,它也说明《易》经的卦爻辞所包含信息量之大、价值之高。也似乎还说明这门课程对于孔门弟子而言,学习掌握难度普遍偏大。乃至考试不及格者太多,经常须准备小抄本的现象很普及。
学而时习之,孔夫子笑眯眯:不亦乐乎?
七十二贤者时间太长者:我们有句MMP都不知当讲不当讲。
二、"三人行"
《损》卦六三爻之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三人行,则……",这种文句习惯,显然并非佶屈聱牙之夏商周代早期之文字风格。类似此句之文风而更有名到妇孺皆知者,即孔子语录《论语》中那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易经》与《论语》中这两句"三人行"文字,在熟悉春秋时代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的后来其它学习者眼中,有如文字密码。更广为人知浅显易懂易熟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能提醒孔子从某些弟子、后代中特别选定的研究、传承《易》经者。能帮助他们从佶屈聱牙的几百则卦爻辞中,迅速注意到这句"三人行,则损一人",关注到这个《损》卦六三爻。能让他们牢记这则卦爻的极端重要,以至于让孔夫子不得不采用了"明码呼叫"的直白手段。
当然,这显然尚不足以证明它就必然为孔子所书自家之理解思考心得。
这句爻辞之理解,同样不能以阿猫阿狗诸如陈五埋银三百两被人偷挖,须到隔壁王二家找寻之类事件去附证释译。
《损》卦是《泰》卦之变卦,其六三爻是《泰》卦九三爻损下益之上而变得的。
《泰》卦卦象是上坤下乾而天地交泰,是革故鼎新之后出现的首卦,往往指示着开国建国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局面,其乾、坤也可以直接象征着开国君主夫妇。
《泰》卦其九三爻如为主爻,则需与六四爻、六五爻合为《震》卦。此爻也可与九二爻、六四爻合为《兑》,但《兑》卦主爻就不是它九三爻了,而是六四爻了。
故《损》卦里六三爻所谓之"三人行",即指其变卦《泰》卦卦象所包含的乾(父)、坤(母)、震(长子)三人也。以《损》卦六三爻指示的《泰》卦九三爻,则此《震》卦主爻所象征指示的就是长子、太子、储君之类。这句爻辞其实也就是总结历代开国君主继位者的特殊规律。
《泰》卦九三爻损下益之上,就变成了《损》卦六三爻。而其爻辞所谓的"三人行,则损一人",被损掉的就正是《震》卦主爻九三爻。
即开国君主的继承者大多不是其长子、太子。上古至夏商周,延及秦汉至元明清,乃至古今中外,大多如此。
这则《损》卦六三爻"三人行,则损一人",究竟是谁写的附证呢?所据为何?
也许,它是周文王推演《损》卦《泰》卦时,伤感长子伯邑之死,又总结前代历代类似事件而作,还有若干其它文字附证。
当然,它更大概率是孔子自己所思考而后作。
一则,随后之"一人行,或得其友"卦辞,似也可能就是指周成王得周公辅政以及桐叶封弟这些事件。虽还有夏之少康失国中兴亦可附证同解,但有概率是以成王周公及封弟为例证。而如以周成王这些″一人行"事件作附证,那就不是姬昌能知道的了。
二则,变卦、对卦这些规则,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详细总结讲解阐发地。虽然文王推演时就必然使用了(否则六十四卦出不来),但孔子完整总结系统阐发,却是在文王之后四五百年间经数代十几代人反复运用后集体经验智慧之凝结,而非文王一人初创初演时之生涩乃至或有谬误可比。
这三方面的理由,文王推演时,或许也能有一、二亦可成立。但三者均能成立,则出自孔子之手概率显然就更大。
但最致命证据尚且并非这些理由,而恰恰是这句爻辞所指示的规律本身。
实际上,如果把"三人行则损一人"看作历代开国长子、太子命运之概括总结,从而也是对嫡长继承制的否定。那么,"一人行则得其友"就有对于"兄终弟及"与"母妻族顾命乃至临朝"的认可含义。"一人行"的"一人"是《泰卦》中另外内含的兑(少女)卦,可以视为象征着王权皇权结构及家族体系中的王弟、皇子、皇妃乃至外戚、顾命重臣等等。即兄终弟及、太后垂帘、周公摄辅,都是可以地。
周文王周公旦时,如果就已经总结出了这个规律,并将它看作《损》卦六三爻最明显的说明、附证,他们又怎么会改变商代"兄终弟及"这一稳定传承了六百多年的继承制度?为什么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代之以"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们明知嫡长子继承结果,大概率不是被"则损一人″,就是甚至"克父克母克贤"后才能偶尔周公恐惧流言地"得其友",为何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根本说不通。
所以,周文王周公旦父子要么都对这个规律认识不够,只是抄录了《归藏易》原有附证这一爻的标示"太康失位,伊尹放太甲"之类文句,添加了商周以来诸如标示"太伯迁吴"、"伯邑被杀"之类文句作为新附证,但还没有上升到王权继承规律高度给予重视。
要么,文王姬昌或许已知其真义,但死前交待给武王姬发时并没有讲清楚其关键。武王姬发去世仓促,摄政周公旦只能从文王所遗文字(应当并非"三人行"之类)字面揣测,且又误解了文王本意。他以为父亲姬昌是遗憾伯父(吴泰伯)、长兄(伯邑)当年之失位不立,为解决这个遗留问题,他就立下嫡长继承制这一宗法规矩。同时,"恐惧流言"的周公旦当时确立这个制度规则还有现实背景,既是对周成王地位进一步的强化,也是明示自己尽心辅佐的本意以安抚"流言"之下的人心。
基于这些理由,这句甚具孔子个人特色的"三人行"爻辞,可以确定是孔子后来所补充,而非文王易中原本所具有。
而且,更有甚者,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述而不作"、"笔则笔"地加入了这句爻辞时,极大概率还"削则削",也砍掉了夏《连山易》商《归藏易》所原有及文王推演后所加写的附证。把这句"三人行,则损一人"变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明码语录所标示的,仅为殷商后裔、儒家所挑选出的杰出门徒才能知晓掌握其中真义的不传之秘。
三、归妹
有一个问题,隋文帝杨坚是利用自己的北周女婿皇帝死后,女儿外甥过度依靠自己才掌握朝政,完成废立改换朝代地。那么,大隋朝建国后,会堂而皇之大书特书老杨家与宇文家当年的这段政治婚姻吗?这能更彰显老杨家得国之正,更有利于维护大隋王朝政权合法性正统性么?
丢了政权的宇文家族呢?会不会把这个教训留于文字传之子孙以便牢记?(嗯,是4个问题了。)
据说是周文王周公旦撰写的传世《易》经,就不但把"帝乙归妹"商周婚姻政治堂而皇之写入了卦爻辞,把这场政治婚姻种种不妥、严重后果公然昭示以各种不利、凶。它甚至还是唯恐世人注意不到,直接把这一卦卦名冠之以《归妹》。
在《周易》一堆高端大气上档次不知所云不明觉厉的卦名中,它浅显直白到近乎野蛮地强行混入。甚至可谓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整部《易》经的格调。宛如万花丛中一株特大号狗尾巴草,茫茫黑夜中一盏三千瓦大灯,狗食小破盘子里一坨十斤重日本和牛肉,就是那么地显眼、荒谬、格格不入。初学《易》经者,很多卦名记不住,但它却总能让人因为莫名其妙的易懂好记而很难忘记。
以为这样就够了吗?
太低估帝乙归妹这场政治婚姻引起的严重后果留给殷商后裔们的心理创伤、惨痛记忆了。
在孔子门徒收集汇编的孔仲尼语录中,在一片煌煌圣言谆谆教诲里,同样有一句拉低整本《论语》格调、与其它子曰风格完全不同的家常白话,让人耳目一新。
没错,就是孔圣人所有语录中最为妇孺皆知的那句:"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句"子曰″之于《论语》与《归妹》之于《易》经,可谓完全一样的风格,一样的效果。同一个手笔,一样的味儿。
场景再现:
曾参讲完周朝版本武王伐纣与殷商后裔传讲的更完整真实经过后,又结合《归妹》卦总结了帝乙归妹这场商周政治婚姻的严重后果。
子贡:唉!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
孔夫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子思磕头后挥舞拳头:爷爷、大师伯、师父,我记住了!
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指的是《论语》密码本所标示的《易》经那些卦爻辞,是它们所概括的重大历史事件、规律。那么,就并非虚言了。
另外半部《论语》何处寻?
一是指表面文章的《论语》。
一是指殷墟所埋甲骨文中的,关于历代商王征伐四方的军事记述、规律总结。这部分《武(丁)墓遗书》过于重要,商周鼎革时被匆匆掩埋。后来除了少量被鬼谷子孙武师徒等兵家凭记忆有所传承,大部分都失传了。
由此,殷墟之甲骨文,相当部分或许应与《易》经《师》卦等卦爻、早期兵家之著述相互对照,以求有所发现。
半部论语,赵宋王朝之三百年寿命、与夏辽金元并立地位,亦殷商六百年、天下共主地位之半。赵宋王朝之文弱,则与殷墟掩埋大半《武(丁)墓遗书》若相关联。
殷商之母妻族,多妇好之悍将母虎。赵宋之后宫,早亦多有武勋之贵女。民间则有杨门女将制霸四方,亦为其他王朝所罕见、无有。虽系野史民传,亦为一异常矣。
姑妄言之,聊备参考。
后记:
雅蔑蝶乎?
归你妹
三人行啊
学易经真踏马地累
————孔门七十二贤(者时间太长之)人同挽
孔夫子圣诞2572年
最后接触《易》经,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年学易时,曾有几乎一整年时间玩《易》经。不同作者的大部头都卖过四五本,批注了一大堆。
但几十年来,从没有用《易》经卜算过任何事,甚至对于各种易经卜算,心理上第一反应是鄙薄。现在回顾起来,当年甚至连卜算之类这种念头、想法都压根没有生发过。当然也有对卜算"技巧″心诚则灵的"荒谬"本能反感因素。
如今想起来,当年如痴如醉,纯粹仿佛只是要熟记文本文字、某些卦爻辞字面内容罢了。 这种玩《易》,恐怕古往今来,除孔子外,别无他人。
倘若不是如今写文章要用到当年一些最感迷感的卦爻辞,另辟蹊径。当年之所作为,简直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北大张新泉
2021.11.9
浙江杭州钱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老实说,这一系列文字之内容,这些课题 2 张新泉 字594 2022-05-13 07:22:47
🙂【原创】摘完西瓜、桃子再说 1 张新泉 字0 2021-11-09 14:25:22
🙂老乡见老乡,果断背后给一枪么? 1 张新泉 字30 2021-12-13 04:37:43
🙂【原创】《易》经密码本半部《论语》考证
🙂《周易》选解及其解读思路 张新泉 字5678 2023-04-20 19:02:14
🙂【原创】小四 张新泉 字230 2021-11-28 19:54:27
🙂【原创】也谈帝乙归妹 张新泉 字27154 2021-11-16 09:37:12
🙂此说与通行叙事差别太大,根源在于如何看待孔儒及其经典 1 张新泉 字1121 2022-07-10 02: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