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文明的标尺(一) -- beiba
综合前两篇的结果,自然而然可以推理出,更适当的文明标尺是信息能耗比,每单位能量传递的信息量。
以基因为载体,采用血脉传承的方式,原始人假设15岁成年生育。今天一个成年男子一天需要的热量是8000千焦,如果生活在狩猎时代,可能要两倍16000千焦的热量,如果要养育后代估计更多,可能超过20000千焦,我们就假设平均一天摄入15000千焦。15年所需摄入的总能量就超过8百亿焦耳,换来一次遗传信息库迭代的机会,人体包含约31.6亿个碱基对,一个碱基对储存一个比特信息,血脉传承的上限是:0.038比特/焦耳。
这里还不考虑婴儿成活率、能否找到配偶等因素导致遗传信息无法迭代的实际情况,实际基因作为载体传递信息的效率会远远低于上述数值。
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信息能耗比也可以大概估计。一个10瓦的喇叭,每秒消耗10焦耳能量,人说话一般比喇叭小点,功率估计为1~5瓦,平均估计2瓦,每秒消耗2焦耳能量。
人们说话所产生的语音信号的带宽通常为300~3400Hz,经过数字化之后,最高频率按4KHz算,由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频率至少为8KHz,假设每个采样点用8bit=1Byte表示,则未压缩每秒数据量为8KB。语言的信息能耗比是3.2万比特/焦耳。以上还只考虑一对一的交谈环境,一对多的环境能更进一步提升语言的信息能耗比。
语言作为载体,传递信息的效率远远高于基因。
事实上,当人类群体中语言普及之后,大部分时间人类在闲聊,信道带宽太富裕。而语言的误码率估计~10%/次,传10个人就走了样,有用信息就被淹没在噪声中。信息传输中纠错的成本变得很高。
文字相比语言,点对点信息传播没有成本优势,但是它的优势在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双重扩大。文字相比语言,还有更加优势的一点,就是传播过程中的误码率低了好几个数量级。例如《史记》这套书,超过两千年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覆盖中华大地,总的阅读人次保守估计超过20亿,但是现代人还几乎可以读到原来的信息。
文字传输的信息能耗比比较难估计,因为从文字诞生到现在,几千年里科技发展跨度太大,而且信息量、能耗都极难量化。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估算。原始人的部落人口规模一般在几千人,而封建时期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就有百万级别,有几百倍的规模差距,这就是文明和原始的差距。支撑几百倍的人口差距,信息传输效率的差距也应该在这个量级。文字的信息能耗比估计在百万~千万比特/焦耳之间。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电磁波为载体的信息能耗比,参考目前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在10G比特/焦耳(矿机)。从当前集成电路工业发展的潜力看,可能还有10倍~100倍的成长空间。
回顾历史,以传递信息的信息能耗比作为标尺,大概可以把文明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1比特/焦耳),2(1万比特/焦耳),3(1亿比特/焦耳),4(万亿比特/焦耳)
目前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大概在3.5阶左右。
信息能耗比是一个比能量、信息都更好的,用于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但是是否还有比它更好、更贴近文明底层发展逻辑的标尺?这是一个问题。
并且,如何定义生命和文明,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7
压缩 2 层
🙂信息可以按照香农公式来算 1 赵美成 字609 2021-12-07 07:09:36
🙂4型是否可以去掉 普鲁托 字296 2021-12-07 05:27:35
🙂读脑波的速度,恐怕跟不上 3 潜望镜 字486 2021-12-08 08:22:19
🙂【原创】文明的标尺(三)
🙂现在问题是信息富余,带宽富余 4 潜望镜 字543 2021-12-08 08:37:24
🙂这帖子很好,继续讨论下去 胡辣汤 字153 2021-12-07 16:09:55
🙂用电信号做载体的能耗比肯定更低 4 赵美成 字564 2021-12-07 07: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