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政府是否有权禁止圣诞聚会 -- 燕人
因为展开来说全是大命题,就随便讲讲。最后结论是结合个人想法和实际考虑的。政府是否有权禁止的问题,我认为当然有。我甚至不额外看重它具备的宗教元素。因此才提到比圣诞节宗教色彩弱的感恩节、万圣节学校也不该组织活动。
洋节为什么在中国流行的讨论中有种通行说法。因为传统节日过得累,年轻人需要消费主义的放纵机会。诚然节日(纪念日)如果只体现权力意志而与民众生活无涉,不会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更不必说集体参与。如粗话所说,约P非得挑日子(圣诞节)吗。
圣诞节过去有三类词义:①皇帝和皇太后的生日 ②孔子祭祀典礼活动 ③诸佛道神仙和历代祖师的诞辰。在近代完成特指耶稣诞辰的词义转变。非法定假日和不承载过多传统包袱的新兴势力是圣诞节一大优势所在。但后面可以再加一句,为什么是耶稣圣诞节承担这些功能?
1936年吴承仕《圣诞节——半殖民地国家的宗教意识》中分析什么不标明耶稣圣诞,而只说圣诞,为什么洋圣诞压倒土圣诞。他给出的答案: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圣诞节是半殖民地化的意识形态之一;二是帝国主义侵略导致中国社会滋生出一部分力量,“用这基础而发生圣诞商品的需要,用这需要而到处见到各色各样的广告。于是形成了我们心中的圣诞节。”
同为泛圣诞节文化,三王节国内无人知晓。而节礼日尽管同样冷门,但伴随英超联赛的节礼日赛程传统,却至少在中国有球迷知晓。埃及人穆斯林萨拉赫会尝试过圣诞节,但英国女王会有开斋节讲话吗?今天现代意义上决定文化竞争结果的是物质和非物质领域的系统比拼,最终谁比谁生产更多,谁就占据上风。这正是造就二者传播区别的原因。
近年来尝试圣诞节本土化的建设多种多样,中国圣诞老人是徐锦江,中国平安夜要吃🥟(取材抗美援朝战争),平安夜送平安果🍎,毛主席诞辰日才是我们的圣诞节,圣诞节主题图案、配色的汉服,圣诞节是外国冬至,教堂唱诗班演唱我爱你中国等等。但世界现状是掌握地球舆论机器的区域为重视圣诞节区域的子集,所以中国本土化过程势必遭遇强大阻力。伴随圣诞节流行,西方外来意识形态会倒灌。一条腿完全跨入体系,另一条腿不受任何影响是不现实的。
从《申报》民国的报道和文章看,当时国人趋利避害、苦中作乐的心理,是使耶稣诞辰从宗教意味极浓的少数西人节日,演变为全民狂欢节的时代背景音。20世纪圣诞节在西方也早不是单纯的宗教节日,而是宗教文化与民间生活相融合的产物。圣诞节的世俗生活内容与家庭、儿童、亲情、友爱、消费、慈善事业都有关系,近代中国人接受的大多是这些新兴内容。有人认为美国圣诞节是19世纪80年代被商业化“重新发明”(reinvented) 出来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商业消费价值得到高度认可,美国人庆祝圣诞节的现代形式在这种商业文化中出现并形成的。红白配色的圣诞老人形象就是该浪潮的产物之一。
中国人对耶稣诞辰的接受是“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因惊、异而名之曰“外国冬至”,再继则羡围绕圣诞节的西方物质,效之后圣诞节变成狂欢节。圣诞节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被它的物质庆祝形式包裹在内,而中国人把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舞会、圣诞礼物、圣诞贺卡等物质庆贺形式当做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加以接受,体现日常生活领域内对西方现代性物质层面的追随。所以才会出现在抵制外来宗教同时又有更多人热衷欢度圣诞节的局面。显示中国人对待西方现代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即抵制精神内涵同时又欣然接受物质文明。可任何节日都无法绝对区分为精神、物质两个不相干的层面,虽然可能拒斥了宗教内涵,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因素则在无形中与其物质庆贺形式一起被中国人接受了。
基督教近代在中国遭遇抵制,耶稣圣诞却能成为一个节日延续百余年至今,基于民众消费的物质享受是主要原因。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层面比精神层面更容易被接纳。这就暗伏一处矛盾,因宗教是传入主力,却不仰赖因宗教兴起。那么如何定量节日的宗教成分?我此前河里回复过,中国是世界主要国家最不依赖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国家。这还不能只归因为共产党人就该如何做,比如同为执政党的古巴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允许党员信教。越南现在有教会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胡志明市自2005年至2018年6月,吸收3070名信教者入党,占该时期入党人数2.6%,最多的是基督教徒(2028人),其次佛教徒(836人)。这些在中国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1917年节前,上海各教会学校如约翰、沪江、麦伦、青年、清心、惠中、东吴、中西、明强、昌世等校,都购置物品,装饰会场,预备举行庆祝活动(《教徒庆祝耶稣诞辰预志》,《申报》1917年12月21日)。1918年圣诞节,法租界进德女学校及幼稚园各所有学生举行庆祝会(《耶稣诞辰之礼节》,《申报》1918年12月26日)。近代这些教会学校举办的庆祝活动并不完全突出宗教元素,获得巨大影响力。所以不否认圣诞节在中国流行的是世俗内容,但正如道教上元节、佛教盂兰盆节,历史上利用元宵节大力进行本土化宣传的例子。新疆许多非信教群众也过古尔邦节,如果进行提取,一样有许多世俗元素。
刚出台的《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第十七条 除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教,不得开展宗教教育培训、发布讲经讲道内容或者转发、链接相关内容,不得在互联网上组织开展宗教活动,不得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直播或者录播拜佛、烧香、受戒、诵经、礼拜、弥撒、受洗等宗教仪式。” 一位做古文录音的老师说他此前录制的《心经》《金刚经》被喜马拉雅平台当天下架。有听众对政策一刀切抱怨不满,可放开边界又该设置在哪里。非信徒允许听佛经,为什么不允许听XX经。
这就如上文所问圣诞节校内可以组织活动,老子诞辰日、佛诞日、古尔邦节可不可以,国家认可五大宗教组织的节日能一视同仁进校园吗?
任何文化讨论背后均有强烈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而不可能完全摆脱深层的利益驱动和情感因素。以申城为坐标的圣诞节传播考察相当充分了。当下和近代的一个显著不同是许多物质层面的东西中国人消化多年,不再被看作向西方学习和西方生活绑定。一些现在甚至犹有过之,像四通八达的高铁网、普及4G信号。本身中国传统节日同样可以承载现代性物质。典型例子是春晚,没电视机和电视信号传输不可能诞生这项习惯,但以上工业时代产物完全不是“中国传统”。尽管我们的传统节日现代化建设起点是落后西方的,但伴随时间推移取得发展是必然的,于是圣诞节非物质层面矛盾愈发突出。
对抗帝国主义入侵传播的殖民意识形态和国内排异宗教是圣诞节发达世俗面无法掩盖的,并且发达的西方物质生活会加剧该矛盾。这恐怕是圣诞节成为目前洋节矛盾最突出代表的原因。对比同样洋节的妇女节、劳动节、情人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就缺乏这种全民层面的尖锐冲突。至于外国如何消化、看待中国文化是另一码事,但外国学校举办中国年活动和圣诞节在中国学校背后承载的文化背景无疑是不对称的。 两者政策不能进行等价比较。
所以我总体看法是中国政府有对社会文化进行管理和引导的责任,在边缘敏感地带定下硬边界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无疑是管理和引导的重中之重,HK大乱又一次做了加注。mhymark河友说文化自信包含严格管理的自信,个人表示赞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5 切芒果 字459 2021-12-25 08:41:13
🙂圣诞节是宗教节日,公共场所不能从事宗教活动 custjcy 字75 2021-12-28 19:57:49
🙂谢谢你的发散思考 燕人 字82 2021-12-25 09:12:38
🙂尝试说一下
🙂说的很透彻 2 燕人 字63 2021-12-26 10:14:42
🙂del 天空不空 字3 2021-12-25 07:30:11
🙂洙泗上,弦歌地,毋膻腥 7 赵美成 字51 2021-12-25 06:55:24
🙂好样的“毋膻腥” 燕人 字57 2021-12-25 07: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