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新冠疫情发展的不负责推测 -- 菜根谭
在耗散系统可以通过消耗能量来降低系统的熵。理论上存在可能,死掉的病毒复活,理论上也有可能,死掉的人也能复活,房间里的空气分子忽然朝一个方向运动,然而这些可能实际上都是0, 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
病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RNA分子,也有蛋白质外壳,有蛋白酶,有RNA本体,要钻到细胞里面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病毒外壳是不可能的。mRNA疫苗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找到合适的脂质体外壳,让人体细胞能够误吞进去。
像你说的那种, 破碎的RNA片段又合成起来,再在人体内部重新组装成病毒,最后感染人体,没有了病毒颗粒的外层,这些RNA片段是如何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的呢? 不要说那些教科书,哈佛麻省的几百刀免疫学教科书我看过好几本,核心细节有的年年改,那个什么复感染复合,我倒是没有看到过, 姑且置疑。
略过碎片进细胞的过程,如果那些病毒RNA碎片碰巧在同一个细胞内,碰巧片段恰恰能够吻合,不多不少,的确有可能重组成功。 这个和破掉的瓷碗自动整合在一起的难度差不多。 更多的可能是,这个拼接的病毒只有有限感染能力,有限复制能力,造成的影响是很弱的。
另外简单病毒拼接还有一点可能,像新冠病毒,仅仅冠状蛋白的分子量就将近20万道尔顿的庞大分子,粉碎成几十、几百块,还能自动无缝重组成功,你的想象力超过亩产5万斤的稻公了!
另一方面,灭活疫苗虽然安全,但是剂量一直没有放大。复感染复合仅仅作为理论可能性,灭活疫苗灭活不充分时候的潜在副作用,控制注射剂量,正常环境下我相信任何有理智的科技工作者都不信复感染复合会发生。
退一万步,即使人体内合成了一个病毒颗粒,偌大的人体,如果1个病毒就能感染人,我们地球人从小到大早就死了1万次了,因为几百万种病毒环绕着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对付这些病毒攻击,我们早就死了。
再退10万步,这1个病毒躲过各种围追堵截,成功感染细胞,复制了很多,造成感染,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在人体造成破坏性后果,这个时候免疫系统早就充分注意到这个病毒,并采取适当步骤应对了。这就是一般意义上讲的,低病毒载量病人的传染能力不强,病情也轻。世界上没有比一个病毒更低载量的吧?
再退100万步讲,如果30%的人不打疫苗, 以Omicron的传播能力和穿透疫苗能力,地球上的人几乎人人都会感染,这个时候担心灭活疫苗导致的寄生感染岂不小巫见大巫?我们害怕脸盆里的水,结果被迫跳下大海,何其愚蠢?
我现在已经退到外太空,看着愚蠢的人类了。
最后说一下疫苗的有效性,如何定义疫苗的有效性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课题。因为新冠病毒主要感染的是肺,病毒进入人体不需要经过传统的疫苗构筑的血液种抗体拦截体系,而是通过肺粘膜和肺粘液直接进入肺。抗体的第一层拦截作用被极大地弱化了。抗体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是防止已经感染的肺细胞释放病毒,感染新的肺细胞,这个跨细胞传播的过程被血液中的抗体有效中和。这就是为什么疫苗对重症有效,但是却不能免于感染的根本原因。
因此极端地讲, 一定载量的病毒可以让每一个人感染,无论他是否接种疫苗,也就是说理论上新冠疫苗的绝对不感染有效率是零。几个月前传得沸沸扬扬的辉瑞疫苗效率不过29%就是这个原因。
辉瑞很聪明, 它定义了一个“有症状感染率”, 同时把有症状的定义放得很严,比如体温升到38.5度,即使有症状,一次核酸阴性就排除,从而把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排除在外,这才获得了90%+的有效率,而我国疫苗做临床试验时候,有症状的标准比辉瑞松的多,比如体温37.5度就算有症状。疫苗的效果是国际间外交角力的关键关键,我国科学家不懂其中的门道,自以为厚道,重科学,实际上被人阴了一把。
可以说,灭活疫苗的有效率是95%以上,危症变重症,重症变轻症,轻症变无症,无症变不感染, 谁不打谁傻。
最后批评一下拒绝打疫苗的人,你们的身体,成为病毒突变的算力提供者,你们是疫情绵延不绝的主要帮凶。你们是极端自私的懦夫。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一般认为灭活疫苗对抗变种的能力更强一点 1 汉服 字565 2022-01-08 07:26:05
🙂熵增是不可逆的 11 陈王奋起 字1239 2022-01-08 09:19:51
🙂原则上我同意熵增是不可逆的 1 汉服 字917 2022-01-08 09:55:10
🙂熵增不可逆的前提是孤立系统
🙂其实主要危险并非来自病毒复活 3 汉服 字4600 2022-01-08 22:34:56
🙂同样是感染,打过疫苗的感染者病毒载量低得多 18 陈王奋起 字2158 2022-01-09 02:16:35
🙂我国统计数据表明 hwd99 字1574 2022-01-10 07:23:16
🙂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病毒不一样。 2 聊无 字93 2022-01-11 18: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