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插个队。 -- 有补充

一,关于包产到户:

1. 包产到户不是粮食增产的原因。

2. 包产到户是当年农民吃饱饭的原因。

3. 导致水利失修,道路失修,以及农村科技,农村机械化推进等倒退。整个农村科技能力严重退化。

二, 包产到户前的问题:答案都是动态的,很多东西不是一成不变,依年依时。

1. 农民的收入,包括现金与粮食,尤其是到年尾的结余,农民的伙食怎样?

生产队的收入,依年份不同而工分值不同,同时还要考虑生产队,大队的收入,单个劳动力算,我知道的有时十多块,有时三四十块都有,年。工分是按劳动力,所以劳动力多的家庭,自然就是收入高。但社员在生产队的收入,不单公资,还包括食物。重点当然是口粮,是按人口分的,当然会分级别。然后还会有分鱼分肉之类,这个就有点多变了,比如我们生产队,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两个大节按人口分鱼——这个传统倒是一直坚持到90年代,伤病牛,摔死牛大家有肉吃,按人口分,一般不分完,留部分内部卖,队员自己拿钱买。还有其他玉米花生油糖之类的,反正有什么都分点。

好像这么说有点烦?

2. 需要缴多少粮?平均可以剩下多少?自留地可以有多大?一般的产出是什么?允许有多少时间用在自留地上?

缴粮问题,其实后期口粮留多少,已经可以说是自主安排了。规定公粮(税)购粮(卖)跟承包后是一样的,具体可能有误:我们那是公粮70,购粮是有指标的,具体不知。制种田(农科所让种的)不用交。当年粮食销售只有两个渠道:卖粮站,墟日上街散卖,生产队墟日散卖,不现实,所以还得卖粮站换成钱。我们生产队后期是劳动力200,非劳动力是100还是150?一年。所以孩子多劳动力少的,会困难,会超支。红薯玉米花生油之类的就没什么印象了。

自留地,我家有四块一共是半亩左右。反正生产队收工不上开夜工就是自己的时间。那时总是要干到九点多十点的。种什么自便,主流是种菜,花生,玉米。种西瓜的也有。

3. 农业生产是怎么安排工作的?尤其是公共设施,例如水利方面的工作

工作按排,差不多是全年无休。家里长辈,说起生产队,量大的感慨,就是干得辛苦。不管什么天气,不管什么日子,总有活干,曾经差点整个生产队妇女除一人在家生孩子,其余全灭(包括我)。除了生产队的,还有大队,还有公社,还有县。修路,修水利,是说得最多的。特别让人怕的是,修路修水利,绝大多数是秋收之后,大冬天的干。又冷又落又大风,十分艰苦。

这里要补充点:生产队除了种田(包括稻,玉米,黄豆,花生,红薯等),还有副业的。大队有个榨油厂,有山林,有果场。我们生产队有两个石灰窑,一个砖瓦窑,炭窑。有种植甘蔗,黄姜等纯经济作物。有些队养牛,养猪,养鸭,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吧。

4. 我记得你和假日归客两位的乡下都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但附近的乡里不知道有没有,是否了解这些设备的所有权,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信息?

以我那为例,基本上每个生产队,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水泵,一台脱粒机。大队有一台中(型)拖(拉机),就有人民币那个女驾驶员那种,我们儿时的游乐场和火药枪用铜管的重要来源。前三者使用率高,中拖使用率不高(罪过罪过)。是了,中拖驾驶员挺帅气的,所以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至于运行成本,就是油,电。故障不多,基本上就是自己修理。我小学就会修单车,就是家里有一些简单工具。最喜欢的就是有一把塞尺,当时觉得很好玩。

5. 至于农民的迁移,肯定是没啥到城里机会了,但如果附近有效益较好的公社,能否转去那边?

这个你恰恰错了。要迁户口,最大的机会反而是迁城镇:招工呀。人家有钱就想转过去?也行,嫁过去,嫁过去绝对能给入户,女的嫁过去,男的也同样是嫁过去,一般叫招郎婿,招郎入室,上门,就是所谓入赘。招工,当兵,是当时农转非的主要途径,曾经有段时间,退午是包分配的,好像是78年取消?

6. 化肥,种子是如何安排的?

化肥。算了吧。当然也不是全无,后期还是有氨水,供应了一年,后面就分田了,分小组,几年之后才到户。主要肥料就是生产队自己的肥料厂:厕所,牛栏。分小组后就有化肥了,氮肥是碳胺,刺眼刺鼻,钾肥是红色的,经常感觉湿湿的样子,磷肥是灰色的。氮肥磷肥都是结块的,要敲散,然后三个混在一起用。慢慢后来有尿素和复合肥。苏联尿素又便宜又好。

三,包产到户之后的问题:

1. 每户可以承包多少地?

我们生产队一亩二分田,五分地,按人头,不分男女老幼。

2. 粮食的平均以及总产量的变化?

以水稻为例,分小组当年是没什么增长的,然后慢慢增加,由生产队的八百多增到将近1000,一造。家父每次都念念不忘千斤亩,真实现达到的,也许就两次吧,估算是1000零几十斤。基本上960是顶峰,杂交。籼优一般600多700,种来自己吃。糯米种个一两分自用,产量更低。

3. 化肥与种子的安排有何不同?

这个不确定。当时种子一般自留或相互交流,杂交种得买,制种田的产出必须交农所。对了,这里补充一下:制种一般亩产400来斤,但效益最好,贵。化肥是买,应该是自定,不过也不可能多买。生产队肥厂分到小组,然后小组解散时就变个人的了,认购吧,算是,牛是卖了分钱,我们的是一个很温顺的水牛,母的,角向下长。我好像在河里说过,有一次骑牛,仿骑兵,驾驾驾的猛拍牛屁股,帅不到十秒。

4. 劳动力的安排有何变化?毕竟有人外出打工,明显务农人数肯定会下降,会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会不会影响缴粮?

初期没影响。外出打工,基本上是85年后才慢慢的变普遍,初期主要搞种殖和副业。因为只是种自己的就好了,所以劳动力是富余的。其实生产队时就富余。

5. 上缴的粮食总量是否减少了?国家采购价格的变化?

上交的就公粮70,购粮150还是200?生产队是是圩日有饭吃,分组后晚晚可以煮饭,白天还是白粥红薯。价格方面应该是上升了。关键是时间自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趁圩卖东西。所以钱粮都相对宽松了。要说宽松多少,其实也就主要是有饭吃。

6. 水利出了问题的话,乡里如何配合?

没人管。水利会都解散了。刚分一两年,大队还组织清主渠清瘀,越来越组织不起来。至于田间渠机耕路,阿弥陀佛了。

7. 除了种粮食,农民会如何选择其他农作物?

这个原则上自由选。我们那主要是甘蔗(三四年后糖厂就倒了),黄姜(中药,三四年后(供销社)收购组又没了),养鱼(我村传统),豆腐,养鸡鸭鹅牛猪,蚕桑。各施各法,各马各扎,各庙各有各菩萨。

再补嘴:农村的发展和国家发展是一致的,总体上是一直向上。如同历史上每次新朝建立一样,初期为了由乱入治,对人口流动管控严格,到了后期,其实也已经宽松得很。不能拿五十年代来形容六十年代,不能用六十年代来形容七十年代,不能用七十年代来形成八十年代,类推。我国发展一直都是十分快。文革有没有影响生产?我们是没有,就是政治学习,开会,批斗,烦,不满。本身干活就累死了。

以上是我的记忆,有错不奇怪,作存照吧,这些记忆会越来越模糊。很多事,其实没说。中国有很多个世界。

家母对分田前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没那么辛苦了。就冲这一个辛苦,我都会强烈反对前三十年没发展的说法。最辛苦就是冬天修路修水利!

通宝推:云山,桥上,月之回忆,陈王奋起,四方城,朴石,qq97,阴霾信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一个:农用膜 -- 补充帖

大前天跟三表哥说着春节的天气,我说印象中最早就初十就浸谷种,天寒地冻的。他说初十算什么,最早一年是初二,天气太冷,浸不出芽,得烧柴熏房子。那时又没有农膜,秧苗很容易冻死。处理方法是撒草木灰,草木灰溶水时发热。但是草木灰过头了,太咸,又会弄死秧。直到后来有了农用膜,才解决了育秧问题。他这么说,我倒是真记起了以前经常要补秧。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预报。除了秧,他还提到个例子,有一年推广一个矮脚种,打花较迟,刚好碰到寒露风,减产超一半,那你一个人只分了50斤谷。

三表哥50年代初,初中学历,当过兵,当过支部书记,现在按流行的说法是新乡贤。

通宝推:天马行空,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