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简单介绍下帕雷托的剩余物和衍生物的社会学理论 -- 大眼

共:💬61 🌺1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主体间性”的建构。

先解释主体间性,大致可以说是主体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强调某种客观的、先验的逻辑关系,比如共识、默契。

而卢梭的道德基础,是从自我论出发,构建这个主体间性的,比如

  

第一,我们倾向于关注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而不是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这是人的本性。第二,我们所同情的那些人都和我们有着相似的遭遇,或者我们将来有可能陷入此种遭遇之中。第三,我们的同情程度不取决于他人遭遇的痛苦的程度,而是取决于这些痛苦被我们感受到的程度。(爱弥儿)

为了怜悯和同情,首先要把自己放置到那种情景下,并且自己能够感受到那种遭遇。也就是说为了共情,要从自我出发,构建一个可以体验的对象,而且这个对象基于某种客观结构,即这种感受的先验逻辑。

而这种先验逻辑(主体间性),被发展为一种社会建构,即公意(道德义务的来源和指向),以公意为基础的“道德”政治体。进而这种政治体取代了公意,成为了成员间关系的媒介,成为了成员理想生活的基础。进而,成员成为了客体(政治体所描述和规范的对象),而政治体成为了主体。

于是就有了前文的“所谓自由,完全是从主权国家所界定的权力范围出发的”

说的很乱,其实不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或者马克思的“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

注:主体间性本是为了解决主客问题而发明出来的,近似于“我们所共同的主体”。但用来说明卢梭并无不妥。

补:大致就是被公意所挟裹,这几乎是常识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