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慕尼黑交锋——如箭在弦》(2021,美国) -- 普鲁托

共:💬7 🌺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慕尼黑交锋——如箭在弦》(2021,美国)

1938年,欧洲上空战云密布。

希特勒向捷克提出苏台德地区领土要求。希特勒在公开场合说,解决了苏台德地区问题,德国在欧洲的领土要求就此终结。

张伯伦领导的英国政府因此受到考验,如果德国入侵捷克,英国是否对德国开战?张伯伦对一战的痛苦记忆使他要竭尽一切可能阻止战争,哪怕代价是首相的尊严。于是,张伯伦屈尊到慕尼黑参与希特勒组织的德英意法四方谈判。

在历史事件“慕尼黑阴谋”中,张伯伦签署完慕尼黑协定后又单独要求希特勒签订一份承诺——《英德宣言》,就是张伯伦一下飞机后就对热情欢呼的观众发表演讲时挥舞的那张纸:

点看全图

宣言说,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

按理说,在慕尼黑协定之前,希特勒已经公开说过苏台德问题之后在欧洲不再有领土要求,为什么张伯伦还要求这样一份承诺书书呢?

电影《慕尼黑交锋》就是讲的这个“为什么”背后有故事。

=======

1932年,英国小伙休-内加特和德国人小伙保罗-冯哈特曼同在牛津大学学习。内加特学习德语,冯哈特曼学英语。二人毕业后因语言特长分别进了英国外交部和德国外交部。

保罗-冯哈特曼因为女友是犹太人而遭到迫害,加入了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小集团。他的情人是一位德国国防军高级将领的前妻。保罗由此获得了一份总理府会议纪要,纪要显示德国在解决苏台德地区问题后,下一步的目标是整个捷克,然后是波兰……

在四方慕尼黑协定即将签署之际,保罗为了让英国方知道纪要内容,希望他的牛津同学内加特施以帮助。

【当然,这是编剧瞎编的。历史上没有外交官试图阻止“慕尼黑阴谋”这件事。不过,编剧显然相信,小人物、偶然事件确实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只是这次没有。】

在历史教科书中,张伯伦因对德国绥靖政策的破产饱受批评,被描绘成一个受到希特勒德国欺骗的人。

张伯伦确实受到了希特勒欺骗。但他并不是一个容易受欺骗的人。哪他为啥最终还是被骗了呢?因为希特勒提供了他极愿意相信的东西——和平。

电影有两个情节展示了张伯伦对和平的极度渴望,一段是张伯伦在保罗面前回忆一战的痛苦:

点看全图

另一段是张伯伦在得不到意大利的回应而要去下议院演讲时的焦躁不安。这似乎不是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表现。显然,他毛了。

其实在张伯伦领导下英国已经进行了战争准备,片头内加特和老婆帕梅拉结婚纪念日在帝国大酒店餐厅就餐时,帕梅拉就为儿子亚瑟买了一个儿童尺寸的防毒面具。

点看全图

儿童尺寸的防毒面具!这是英国对一战中的毒气战记忆犹新,以及对战争的积极准备。

但,张伯伦还是被骗了。

一个你喜欢的“事件”,你对它的信任度会大于对这个“事件”的反面。

一个对你有利的“事件”,你对它的信任度会大于一个普通“事件”。这是电信诈骗的心理基础。

对方给你说,有一笔奖金等着你去拿,需要交一点稅,你多半会交一点稅;即使被骗,对方又说你再交点手续费,会把税退还给你,你还是会信……对这种以小博大的赌博,很多人都愿意赌一赌——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不到这根本不是赌局,而是骗局。

人就是有相信这样一个骗局的冲动,有的人叫它贪婪。

希特勒当然不知道张伯伦如此之渴望和平。只不过凑巧,他碰上了一个有这样底牌的张伯伦。在外交博弈中,希特勒的和平欺骗和战争讹诈成功了。

=======

写得有些仓促,请燕兄斧正。 @燕人

通宝推:曲道自然,大眼,燕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