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一):16、看见了么,那些“普鲁士人”,他们逃跑了! -- 1001n
先说点题外话吧。这密码故事,本来应该以密码本身为纲;而现在,为了这位鲁登道夫将军,1001n要多费点笔墨了。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打从写一战起,手头就没有一本参考资料能绕过这位老鲁将军,他的形象几乎是天天都在我的眼前晃个不停。。。写着写着,简直都成了心病,最后一咬牙,干脆,把他在一战末期和之后的一些事情都写出来,算一段人物传记也好,算滥竽充数也好;不管扯多远,先把这个心结解开再说吧:)
肯定是有点长。上一篇15,已经涉及了;这一篇16和下一篇17,重点都是他;至于18,还是要带上一点点。。
等着看密码故事的兄弟,对不住了,不妨把预告的这几节跳过吧:)
开始接着讲了,呵呵。。。
--------------------------------------------------------------------------------
这一天,是1918年8月8日。
咱们中国人眼中,一个吉利无比的好日子。
---------------------------------------------------------------------------------
凌晨。
其实,这个夜晚很平常:月亮没有出现,一抬头就能看到晴朗的星空。而这原本很适合观测星空的的夜晚,却骤然被无情的战火撕裂了。
04时20分,德军第2集团军的阵地,突然开始狂颤不已――在严格的保密状态下,协约国军队的2000多门火炮同时怒吼了;之后,颇具讽刺意味的事情发生了:协约国军队开始使用鲁登道夫研究并推广的徐进弹幕战术,狂扫德军外围阵地和炮兵阵地了……
没多久,德军第18集团军的阵地上,又重演了这一幕。
或许也是天绝德军吧,炮击一个多小时以前的凌晨03时,阵地一带居然就渐渐起了雾;到炮弹砸下来的时候,这雾就已经大得让可见度几乎变成了零。
个人感觉,战史中专门提到大雾,还真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妨从德军第2集团军的某位步兵的角度,想想他当时的处境吧。。
弥漫的夜雾之中,突然炮声大作,炸点前后左右地开花,此起彼伏的爆炸巨响,很快就让他的神经绷紧到了极限;
仔细睁大眼睛,却什么也看不到――不仅夜暗,不仅雾大,空气中还混杂了大量的烟幕弹和毒气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为了防护,戴上防毒面具以后,视野就更模糊了;
伴随着四面八方的枪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呛人的烟雾中就渐渐传来一阵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强烈恐惧感开始逐渐抓紧了他的心;
等到这些发出震耳欲聋噪声的怪物从雾中劈头闯出,突然一下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那会是个什么感觉?
而在他本能地、手忙脚乱地对这个钢铁怪物开火以后,突然发现子弹根本无法阻挡它们前进的时候,――那又是个什么感觉?
这钢铁怪物,自然就是坦克;而且,还不是一辆两辆。
――趁着这该死的大雾,整整415辆坦克掩杀过来了!
换是你,你会如何?会不会徒劳地继续向坦克倾泻你的子弹?
反正,那些德军士兵是掉头就跑!
当时,这些跑掉的士兵们不可能知道,在他们对面的,是密密麻麻、番号众多、国籍各异、兵种齐全的协约国军队:
英国第3军、澳大利亚军、加拿大军、法国第31军、法军第9军、美军第33师、骑兵军、第5空军旅……
等等等等。它们合在一起,就是英国第4集团军,以及法国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的一部分;而这堪称大杂烩的协约国军队,统一由英国的海格元帅指挥。
前文不是提到过,在德军皇帝战役中有个英国第5集团军,被德军第18集团军差点追杀到海边、按战史说法“被歼灭了”么?
可现在,它浴火重生了――经过重新调配,这个集团军又龙飞凤舞地活过来了;而番号,也变成了第4集团军,由爵士亨利?罗林森将军指挥。
现在,英军第4集团军更是成为了这一仗的主力。它裹挟着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的衮衮重兵,在这次名垂史册的“亚眠战役”中,终于又杀回来了!
几个小时之后,天也渐渐亮了。头顶上,很快出现了大批飞机为他们保驾护航――协约国军队这边,共编有1900多架飞机。
而德军相形之下就狼狈多了:他们用以迎战的全部飞机,不过365架而已――算起来,协约国军队可以用5架飞机围攻德军1架,还有富裕;而战果,也不出人意外:经过以多打少的围殴,当天就有62架德机被揍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也如刚才所提到的,那些让德军士兵闻风丧胆的怪物,突然就成为了本次战役的亮点……
――没错,就是成群涌来的坦克。
说起来,两年前的索姆河战役中,坦克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比起两年前的稚嫩来说,此时的坦克已经迅速成熟凶狠起来――从种类上说,这一仗协约国投入的坦克已经有几个不同的型号了:Ⅳ型、Ⅴ型、星Ⅴ型重型坦克,以及A型中型坦克。
更重要的是,这些宝贵的坦克也终于不再是零敲碎打地使用了;这样一来,机械化集群的突击锋芒,也初次大显神威了。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坦克部队独立编制――战车军;而未来的机械化兵团,现在也已经有个雏形了。。
协约国部队中,战车军的第3、第4、第5战车旅和战车第10营,担当了突破德军防线的尖刀任务。
在总数达到580辆的各种履带式战车那令人胆寒的轰鸣声中,德军阵线被很顺利地撕开了。。。
虽然火炮还是可以直接击毁这些钢铁怪物,但是面对步兵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机枪,坦克们却完全是无所谓地继续前进着;德军步兵郁闷地发现:他们手中最厉害的武器,在这些咆哮着成群涌来的铁甲怪物面前,简直就是丝毫不起作用的烧火棍儿……
因为重点不在介绍亚眠战役上,这次就不多提战史了;咱们只说说最后的结果吧:
英军和法军的总伤亡为46434人,毙伤德军约75000人,俘敌29873人,缴获火炮499门。考虑到协约国军队内部还有其它国家的军人,如果仅仅从伤亡数字上来比较的话,应该说:
协约国军队和德军,这次又是基本打了个平手。
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坦克的密集应用,没有换得战场上的重大胜利,也算是情有可原:虽然马达隆隆,看起来也无限吓人,但由于那会儿的装甲兵战术还完全处在摸索之中,使得如此强悍的战争机器的实力,并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具体到战术角度来说就是:为了配合骑兵,也为了执行预案,坦克们经常要停车等待,有的时候甚至要整整等上两个小时――这么一来,整体突破速度完全被拉了下来,也相应地给了德军整理战线和筹备反击的时间。
结果就是:起初成功的战术突破,最终并没有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突破。
从伤亡人数和战役规模的角度来看,亚眠战役实在不能算多大的战役――想想以前介绍过的战情况就知道,它和那些战役前辈比起来,确实还是稍微小儿科了一些。
就连打赢了的协约国军队,起初也没觉得这亚眠战役有什么大不了的;打完之后,他们已经按部就班开始筹划下一个战役了。
而他们完全没想到的是,这一个怎么看都不算太大的战役,居然在敌人那里引起了空前的震动……
德国官方战史如是说:
当太阳于8月8日在战场落下的时候,德国陆军已经遭受到自从战争开始以来的最大失败。这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
奥匈帝国军队总部的德国军事总代表,克拉蒙将军写道:
西线上的变化对于奥匈帝国发生了剧烈的影响。奥匈帝国人民一向深信德国人是能制造奇迹的,这种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生了根,所以这一次的失败好像是一声炸雷一样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奥匈帝国皇帝本人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把我请到他的身边,告诉我说:即令是奥军在皮亚费河上的惨败,也没有这一次西线情况的激变更能使其人民获得深刻的印象。
也如前文所说,鲁登道夫直接把这一天称为德国陆军的黑日或哀日(Black Day),他说:
(这一天)是德军在世界大战史上的黑日。
至于么?
一次相对不那么起眼的失败,至于如此动摇了同盟国对德军的信心,至于如此打击了德军统帅的意志么?
还是以德国出版的《1918年8月8日的悲剧》一书中的一段话来做个回答吧:
假如没有坦克,则在8月8日的上午,德军就不会受到那样严重的奇袭,而发生了不可收拾的恐惧现象。步兵看到步枪和机枪都不能阻止对方的坦克,于是感觉到他自己是无能为力了,结果不是投降,就是逃走。
而德国新闻界抓到这个题材,更是大肆渲染这“成群的坦克”的威力;一来二去弄得妇孺皆知之后,从德国百姓到德军士兵,都开始深深地惧怕这些钢铁怪物了。从心理战的角度来说,倒是德国自己的媒体帮了敌人的大忙――只是,那时候还没有心理战这个说法吧?呵呵,1001n没有查找资料,随口一说,大家别较真儿。。
事实上,8月8日当天,德军对于坦克还真不是无所作为的。
那一天,共有109辆坦克被德军成功地用火炮摧毁了;也就是说,当天投入作战的全部协约国战车中,有大约四分之一都报销了。以至于到了第二天,考虑到轮换人员、修理车身和补充燃料弹药的种种因素,英国人只有145辆坦克可以继续攻击了,而这一天,又被德军用火炮击毁了39辆。。
战车部队就这么基本被德国人废掉了;8月12日它们全部后撤,8月13日,整个战役也结束了。
但是,这些数字都被对机械化战争的恐惧给完全掩盖了――有位德军俘虏的供词被到处引用,是这么说的:
在多数情况下,官兵们都认为坦克的迫近就可以算是中止战斗的良好借口。他们的责任感可以使他们面对敌人的步兵挺身战斗,但是一旦坦克出现之后,他们就会觉得已经有了充分的理由可以投降了。
一如四十年前,布拉肯布里上校所言,
战役中,应以精神的打击为目标。
毫无疑问:在不断摧枯拉朽地前进着的大批坦克前,德军的尚武精神遭到了重重一击;在这一击之下,“德国步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被彻底粉碎了。
看见了么,那些“普鲁士人”,他们逃跑了!看见了么,那些“勇敢”的德国人,这次真是害怕了!
这些吓的逃跑――或者严肃点,该叫撤退回来――的德军士兵,看到准备开上前线的预备队官兵,愤怒地高喊:
走狗! 他们还嫌打的不够!
而预定开往西线的军列上,大量士兵开了小差。即便没开小差的,也有不少在登车之前高呼:
我们不愿为百万富翁打仗!
甚至都有了
革命万岁!
这样令当时的德国毛骨悚然的口号。。
如此事实,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亚眠一战对德军士气的打击有多么严重;而鲁登道夫本人,则因这黑色的一天,受到了德军内部的重重非议。
――虽然是他的上司,但是一向和他配合得极为默契的兴登堡,现在也终于因为意见分歧,直接指责了他;
――他在总参亲手提拔的“处长”们,对他的坏脾气也越来越难以忍受,抱怨声越来越多;
――他麾下所有重要的集团军的司令们,一致认为他已经不是原来的鲁登道夫了,其中一位更是尖刻地说:
鲁登道夫好像是拼命想翻本的赌徒,现在只为了他个人的威望,不惜用最后的资源来作为赌注。
……
本来就是个火爆脾气的鲁登道夫,现在自然更加是烦躁不安。
只不过,他烦躁起来倒并不是如1001n的上司一般,只知道瞎骂人,而只是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地图前、办公室里和电话机边”――他极为强力地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在外人看来,这时的他,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工作狂。
经历了黑日之后,鲁登道夫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胜利的最后希望;他还觉得,或许真该停战了,以便多少可以让德国和德军喘息一下。
他甚至想到,该提出辞呈了。
而这个想法,又得到了他的亲信、总参作战处2科鲍尔中校的赞同。鲍尔中校(倒,为什么用拼音一打鲍尔,就出来个鸨儿?另外,也有资料说他这时候已经是上校了)觉得,鲁登道夫想辞职,是完全必要和正派的;做错了,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说起来,的确也是。这德军发动五次战役,从头到尾都是鲁登道夫一人在策划在指挥;胜利了固然别人抢不了功,可失败了被动了,只有对因此导致的败局负全责。
只不过,各位可能有点奇怪:一位副总长的沉浮,怎么轮得到一位小小的中校来表态呢?
这说来可就话长了――还记得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么?那一仗打的拖泥带水,搞的德军死伤惨重,大失所望的威廉二世决定撤消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细说起来,这凡尔登战役,还只是法金汉倒霉的一个因素;更刺激德皇的是,法金汉的判断失误给德国带来的巨大麻烦。
当初,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还在东线的时候,就强烈要求加强东线兵力,以便在波兰彻底歼灭溃败中的俄军;而法金汉的主要注意力都在西线,只是希望能把东线稳定下来即可。当时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是中立国,整体形势看上去,还是比较平静的,因此,相对“安全”的东线,并没有得到法金汉的真正重视。
虽然如此,法金汉还是向威廉二世提出了兴登堡、鲁登道夫二位要求增兵东线、全力歼灭俄军的建议;没想到,这个建议遭到了断然拒绝。
那个时候的鲁登道夫,还是个典型的干练军人。听到坏消息以后,他的表现是“在电话里大喊大叫,暴跳如雷”,最后也不知道怎么的,枪口一拐,开始说兴登堡的计划是胡作非为等等。而脾气和修养还真算不错的兴登堡,只是在日记里抱怨了一下鲁登道夫有点“神经过敏”,也就算了;后来他们二位的配合,也如前文的介绍,总体来说还是非常默契的。
谁也没想到的是,1916年8月27日,中立的罗马尼亚对德宣战了。如此一来,德军在东线上顿时就变得不那么踏实了,德国的麻烦也跟着来了;正为凡尔登那边焦头烂额着呢,这背后又挨了一刀,简直是雪上加霜――法金汉的声望顿时扫了大街,他这位总参谋长也算是当到头了。
扯了这么多,只为说一句:在同一天,在这个法金汉倒台已成必然、新总长人选还没最后定局的时候,有个小干部大胆越级,直接找到了帝国战争部部长,强烈要求任命兴登堡为总长、鲁登道夫为副总长。
――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才会有如此骇人之举?
不管是不是巧合,总之历史好像还就真的对他的大声疾呼起反应了:第二天,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就应召来到大本营,次日便分别就任总参谋长和第一军需总监(即第一副总长)。
而这位牛得乱七八糟的小干部,就是这位现在赞同鲁登道夫辞职的鲍尔中校。。。只不过,那时候他刚从少校晋升为中校不久,还是作战处的一位组长――甚至连科长都还不是。。。
无论他的慷慨陈词是否真的起了作用――起码,人家敢于主动去找官大得吓人的国家重臣,还对更换总长这样敏感的军国大事,毫不客气地直抒己见啊。。
而事后,也没听说他挨什么处分。。。
写到这里,不由有点想笑。。呵呵,这事儿你搁咱们解放军身上试试?搁美军、俄军或者任何一支大国军队身上试试?
――不能不说,那会儿德国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可真TMD太牛叉了。。。
------------------------------------------------------------------------------------------------
这一次,对于鲁登道夫打算辞职的想法,曾经指责过他的兴登堡则干脆地表示了反对。
这也并不奇怪:兴登堡虽然身为总长,但是他的真正智囊不是别人,正是鲁登道夫;而这个能谋划、善指挥的鲁登道夫一走,他兴登堡又如何独自面对这个危局?
不仅如此,出于对鲁登道夫才能的真心爱护,他也不愿意让鲁登道夫仅仅因为摔了一跤,便从此告别军事舞台。
从性格上分析,这位德高望重、脾气随和、被认为是老毛奇时代的元帅,却和鲁登道夫这位性子急躁的“未来的统帅”相处甚洽,也的确是个奇迹了。
顺便说一句,这未来的统帅一词,正是兴登堡用来称赞鲁登道夫的;而且,他多次在大家面前如此称呼鲁登道夫,也确实抬高了鲁登道夫在整个帝国中的声望。。。
好,继续讲黑日后的事情吧;如前文所说,黑日之后,德军危机已现。
为此,皇帝威廉二世决定于8月13日和14日,在位于斯帕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召开御前会议。得交代一句的是,正因为这里不是柏林,所以这个机密性很高的会议的具体情况,后方的议会和政党并不很了解。
这一次,德国的高层决策人物汇聚一堂: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固然不可缺少,宰相赫特林、新换上来的国务秘书欣策和内阁成员也都来了。既然是为了解决危机,这样的会议就必然跟军事形势密切相关;而说到军事,军方也就理所当然地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鲁登道夫终于坦率地承认,现在只能防御了:
德国军队再也无力攻垮敌人;
尽管在进行潜艇战,但以防御行动来求和,同样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进行和平谈判来结束战争。
至于和谈,鲁登道夫觉得,应该请中立的西班牙国王或者荷兰女王,去协约国方面斡旋。
一番讨论之后,最后的这个建议被威廉二世接受了。第二天早晨,会议继续进行,并决定通过荷兰女王,去和协约国沟通斡旋。也在这天,奥匈帝国皇帝查理、外交大臣布里安、总参谋长施特劳森堡一起赶到了最高统帅部,并一致赞成德国的这个决定。
说的挺好,就是没行动――在种种只有上帝知道的原因作用下,德国外交官始终就没开始这个和平谈判。。。
鲁登道夫还建议:先想办法停战,看看敌人到底会开出个什么条件;如果不出意外,敌人必然会开出苛刻的条件,那么就可以激起人民和军队的斗志,做最后的拼死一搏。
他觉得:我们一玩命,对方还不怕么?这一怕,不就好谈了么?为此,他还下令,废弃以前的弹性防御战术,改为死守,口号也重新变得简单明确:
人在阵地在。
可是,这时候的德军,早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守住阵地的了。协约国原有的军队本已很不好对付了,而现在,新登陆的150万美军,又彻底成为了鲁登道夫的梦魇。
这些来自新大陆的、没怎么打过仗的毛头小伙子,正因为不知道战火的残酷,才敢于与德军死磕、硬扛,而几乎不考虑自己的伤亡;几仗下来,本来不过是用来轮换已经砍卷了刃的英法军队的美军,竟然逐渐成为了此时战场上最令德军望而生畏的军队。
如果从战略战术上分析,其实美军颇有几仗筹划得不怎么样;不过考虑到美国陆军是头一次在境外参与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开始露点儿怯,似乎也不好过于苛责。
而与美军军官指挥的笨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是靠着美军士兵的血气方刚和勇敢无畏,才屡次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战果,也因此部分地改变了西线的战局。。
公平地说:美国陆军这支生力军,的确是通过一战末期的战火迅速成长起来的,而我们对于这个事实,也确实应该给予相当的肯定。没有这次的大练兵,哪有二十多年后再和德军相逢时的老道和成熟呢。。
对于德国而言,法军和英军本来就够难缠的了,现在还得面对这支斜刺里杀出来的奇兵,谁能不头疼?
鲁登道夫头就很疼。他现在
食少事烦,夜不能寐。时常午夜彷徨,忧心忡忡。有时候和他的集团军司令们通电话,一说就是几个小时。他现在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事必躬亲,经常发出前后矛盾的命令,拒绝听取反对意见,并且到处寻找替罪羊。
从整体上看,
他现在遇事都迟疑不决,有时更是绝对地消极无为,与过去那种明快果断的作风完全判若两人。
就这样,在重重压力之下,一代名将鲁登道夫终于心力交瘁,垮了下来。
兴登堡曾有一段感慨:
军人这门职业,甚至常常能使最坚强的性格在极短时间内就变得意志消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在短短的一年内,就很可能被耗得心血殆尽和神经衰弱。这也正是许多伟大军人的悲剧。
他从来没说这段话指的是谁,但是也实在不必说出来了。他的副手鲁登道夫,自从1916年夏末接任第一军需总监以来,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接近两年了。而这一两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坐在他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不是炼狱又是什么?
也说句题外话吧。兴登堡的这段话,1001n曾经反复看过多次;看过多次之后,还是很难抑制心中的感慨:兴登堡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心态该是怎样的复杂啊。。。
――眼看着自己的得力助手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从精明干练到徒劳补救,从斗志旺盛到颓废消沉――以如此大的代价,换来的却竟然是这么个结局――任何一位目睹了整个过程的上司,恐怕也不会无动于衷吧?
在和平的今天,我们坐在电脑前,肯定可以很轻松地说:这仗本身全无意义,是狗咬狗,德国是侵略者,被打败了活该……等等;而如果放弃这种最容易得出的结论,努力置身于其境其景中,去体会当事人的感受,或许也会另有一番感觉吧。。
而“伟大军人的悲剧”也在这里:他们毕生的磨砺,都是为了在等待一位优秀的对手;等不到,便只好抱恨老去;而如果真有幸等到了,又很可能被对手绞杀,从而葬送掉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
且不提那些因保家卫国,而永远值得尊重的普通士兵吧;只说兴登堡所言的这些“伟大军人”,当他们为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而竭尽全力的时候,这种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不是也会让我们肃然起敬呢。。
打赢了打输了,那是一回事;你有没有用心去打,有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胜利,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德国国内总体情况一塌糊涂的时候,鲁登道夫敢于力排众议,连续发动五次大攻势以改善西线局势,试图为德国争取更有利的形势,这本身难道不是勇者所为、忠臣所为么。。。
只是,结局跟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惟其如此,当年被鲜花和欢呼包围的英雄,一步步落得这个样子依然不改其志,才更让人对他的坚持刮目相看。
确实,他的“勇”和“忠”,最终将德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是,作为一名身居其位不得不为的将军,作为一位在工作岗位上尽心竭力、消耗殆尽的指挥官,谁还能再去苛求他贡献什么呢。。。
也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平心静气、不带先入之见地去试图理解这位败军之将的难言苦衷呢?
--------------------------------------------------------------------------------------
就这样,时间一晃就到了九月。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密码传奇(一):16、看见了么,那些“普鲁士人”,他们逃跑了!
😅不顶不行! FLOWERA 字0 2005-08-20 10:32:04
同意麦帅,‘多谈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 1 龙骑兵 字187 2005-08-07 15:28:56
😉的确如此,以后定当注意,也多谢老兄的提醒。花一朵:) 1001n 字0 2005-08-07 16:30:10
正因为很难有什么纯粹的军人,所以鲁登道夫才显得可贵 大鹏翔宇 字170 2005-08-07 16:01:05
哈, 抱歉, 我也分不清 龙骑兵 字181 2005-08-07 17:39:48
可惜来晚了 清徽 字0 2005-08-07 03:14:44
这是军人永远的悲哀(有砖我来扛,向我拍砖!) 2 大鹏翔宇 字1310 2005-08-05 19: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