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GA系统的反腐打黑,终于有点求死不能的味道了 -- 方平
就您说的申新九厂,到1994年裁员累计近2000人
纺织“阵痛”:一个车间1000多人一起下岗! 机器停了、车间拆了,还有职工每天去“上班”...
导读:
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曾经创造过纺织企业无数的辉煌,九厂最兴旺时,厂里有7500名员工、8000名退休工人,10万多个纱锭、800多台织布机,还有线锭、气流房等各类纺织专业设施。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厂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
苏州河畔的纺织行业,曾经辉煌了一个多世纪,潺潺的水声与织布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首工业复兴的史诗乐章。如今虽已曲终,但承载着百多年历史记忆的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则成了一座“上海纺织博物馆”继续诉说着那一代人的纺织记忆。
你可知道,这家纺织厂曾经兴盛到什么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每年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都可以再造一个新厂;而它又衰败到如何地步?一个车间大约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岗,机器停了、车间拆了,还有职工每天“上班”去,坐在空荡荡的厂房里等着。
后来,一批情结不改的老纺织人,各处收集了关于纺织的物件、文字、影像等,用两万余件展品撑起了这座纺织博物馆。
行走苏州河畔至普陀段,当你询问昌化路附近的老居民,申新九厂在哪里?居民们总会习惯性地回答:“看,就在苏州河边上。”曾经像申新九厂这般规模的厂房,24小时不关门,工人们进进出出,车间内机声隆隆,食堂、浴室、托儿所、幼儿园都是整天亮着灯。许多人一辈子都与工厂紧紧相伴,它成为了一代人孩童时的游乐园、壮年时的奋斗场、老年时的安居所。
申新九厂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前身为李鸿章于1878主持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931年被我国的纺织巨头荣氏家族收购,更名为“申新纺织九厂”,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棉纺织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建国之后,申新九厂成为了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改名为“国棉二十二厂”。
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曾经创造过纺织企业无数的辉煌,九厂最兴旺时,厂里有7500名员工、8000名退休工人,10万多个纱锭、800多台织布机,还有线锭、气流房等各类纺织专业设施。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厂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
在纺织业作为上海支柱性产业的年代里,申新九厂可谓是中国纺织企业鼎盛的一个缩影。
建国之后,中国工业百废待兴,当时申新九厂的董事长荣毅仁受邀去北京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宴席,毛泽东还亲切地给了他“少壮派”的雅号,这给荣毅仁乃至申新极大的鼓舞。申新九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
1956年1月10日,对于申新九厂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那天下午,毛泽东在陈毅市长的陪同下,来到公私合营的申新九厂进行视察。毛泽东不去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直接进车间,他要看看申新九厂的生产情况。毛泽东来到车间,工人们个个激动万分,鼓掌欢呼。毛泽东向工友们挥手致意,询问生产情况,问得很细。连续看了七个车间,走了一个多小时。天色将暮,毛泽东才离去。
阵痛的记忆,一个车间1000多人一起下岗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兴起,原料不足,机器设备老化等原因,上海纺织业的结构变化,加上苏州河综合整治,申新九厂于1991年开始逐步调整,1994年裁员累计近2000人。
1996年9月,当申新九厂开完最后一个隆隆作响的机器,夜班结束的职工们在弄堂里席地而坐。车间主任为同事们开完最后一个会,工人们把更衣箱的衣服、茶碗等生活用品整理好,许多人是倒退着一步步走出厂门的。一个车间大约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岗。当时整个社会下岗的现象没有之后这么常见,职工们不理解。即使是机器停下来,但还有职工每天“上班”去,坐在机器旁边;机器拆走了,就坐在空荡荡的厂房里,一直等到厂房拆除。有些职工给家里人说自己每天上班,实际上,他却整日地坐在苏州河边。
申新的纺织人默默地承受着改革带来的巨大阵痛,许多人没有过多地抱怨,他们有的去了就业指导中心,有的留厂接受了长期培训,重新走向新的岗位。
之后,随着苏州河边纺织厂慢慢消失,纺织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老厂房变成了一座座创意园区和一幢幢新式住宅楼。上海的纺织文化也在逐步淡化,而在申新九厂的原址,建造了一座上海纺织博物馆。
阵痛的记忆,一个车间1000多人一起下岗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兴起,原料不足,机器设备老化等原因,上海纺织业的结构变化,加上苏州河综合整治,申新九厂于1991年开始逐步调整,1994年裁员累计近2000人。
纺织“阵痛”:一个车间1000多人一起下岗! 机器停了、车间拆了,还有职工每天去“上班”...
导读:
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曾经创造过纺织企业无数的辉煌,九厂最兴旺时,厂里有7500名员工、8000名退休工人,10万多个纱锭、800多台织布机,还有线锭、气流房等各类纺织专业设施。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厂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
苏州河畔的纺织行业,曾经辉煌了一个多世纪,潺潺的水声与织布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首工业复兴的史诗乐章。如今虽已曲终,但承载着百多年历史记忆的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则成了一座“上海纺织博物馆”继续诉说着那一代人的纺织记忆。
你可知道,这家纺织厂曾经兴盛到什么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每年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都可以再造一个新厂;而它又衰败到如何地步?一个车间大约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岗,机器停了、车间拆了,还有职工每天“上班”去,坐在空荡荡的厂房里等着。
后来,一批情结不改的老纺织人,各处收集了关于纺织的物件、文字、影像等,用两万余件展品撑起了这座纺织博物馆。
行走苏州河畔至普陀段,当你询问昌化路附近的老居民,申新九厂在哪里?居民们总会习惯性地回答:“看,就在苏州河边上。”曾经像申新九厂这般规模的厂房,24小时不关门,工人们进进出出,车间内机声隆隆,食堂、浴室、托儿所、幼儿园都是整天亮着灯。许多人一辈子都与工厂紧紧相伴,它成为了一代人孩童时的游乐园、壮年时的奋斗场、老年时的安居所。
申新九厂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前身为李鸿章于1878主持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931年被我国的纺织巨头荣氏家族收购,更名为“申新纺织九厂”,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棉纺织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建国之后,申新九厂成为了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改名为“国棉二十二厂”。
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曾经创造过纺织企业无数的辉煌,九厂最兴旺时,厂里有7500名员工、8000名退休工人,10万多个纱锭、800多台织布机,还有线锭、气流房等各类纺织专业设施。从1955年公私合营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厂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税收相当于每年可以再造一个申新厂。
在纺织业作为上海支柱性产业的年代里,申新九厂可谓是中国纺织企业鼎盛的一个缩影。
建国之后,中国工业百废待兴,当时申新九厂的董事长荣毅仁受邀去北京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宴席,毛泽东还亲切地给了他“少壮派”的雅号,这给荣毅仁乃至申新极大的鼓舞。申新九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
1956年1月10日,对于申新九厂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那天下午,毛泽东在陈毅市长的陪同下,来到公私合营的申新九厂进行视察。毛泽东不去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直接进车间,他要看看申新九厂的生产情况。毛泽东来到车间,工人们个个激动万分,鼓掌欢呼。毛泽东向工友们挥手致意,询问生产情况,问得很细。连续看了七个车间,走了一个多小时。天色将暮,毛泽东才离去。
阵痛的记忆,一个车间1000多人一起下岗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兴起,原料不足,机器设备老化等原因,上海纺织业的结构变化,加上苏州河综合整治,申新九厂于1991年开始逐步调整,1994年裁员累计近2000人。
1996年9月,当申新九厂开完最后一个隆隆作响的机器,夜班结束的职工们在弄堂里席地而坐。车间主任为同事们开完最后一个会,工人们把更衣箱的衣服、茶碗等生活用品整理好,许多人是倒退着一步步走出厂门的。一个车间大约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岗。当时整个社会下岗的现象没有之后这么常见,职工们不理解。即使是机器停下来,但还有职工每天“上班”去,坐在机器旁边;机器拆走了,就坐在空荡荡的厂房里,一直等到厂房拆除。有些职工给家里人说自己每天上班,实际上,他却整日地坐在苏州河边。
申新的纺织人默默地承受着改革带来的巨大阵痛,许多人没有过多地抱怨,他们有的去了就业指导中心,有的留厂接受了长期培训,重新走向新的岗位。
之后,随着苏州河边纺织厂慢慢消失,纺织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老厂房变成了一座座创意园区和一幢幢新式住宅楼。上海的纺织文化也在逐步淡化,而在申新九厂的原址,建造了一座上海纺织博物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3 层
🙂上海纺织压锭是98年开始的,不是93年 7 老老狐狸 字508 2022-07-13 23:33:27
🙂大下岗,纺织女工不流泪啥的,肯定始于 93 年不是 98 7 潜望镜 字362 2022-07-15 11:54:00
🙂顺便说下,每次下岗减产背后立刻是需求爆发 7 猫右 字69 2022-07-14 02:59:15
🙂下岗转业就是90年代初开始的
🙂我小时候就在内地一个棉纺厂(地级,非国字头) 14 老老狐狸 字1025 2022-07-14 03:59:33
🙂上海纺织大下岗不是直接针对某个人的阴谋 8 猫右 字899 2022-07-14 04:41:14
🙂这个说法,也是……,唉…… 37 老老狐狸 字1520 2022-07-14 23:00:02
🙂1991之后的中国显然走了阿南模式 4 包子1971 字795 2022-07-16 07: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