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据某金融机构的大数据分析,改开后至今天,中国前1%的先富们 -- 不如安静

共:💬277 🌺1605 🌵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贴一遍

计划体制外的生存,靠不上体制,只能靠市场。

社队企业,几个农民创业,没钱没设备,没有指令计划,没有计划内的产品销售对象,没有计划内的原材料供应,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闯,产品做不出来,卖不出去,买不到原材料,企业都会死掉。

社队企业是在以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产生、形成和兴起的。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除少数社队工业企业,能从国家计划物资部门采购到部分钢材、煤炭、水泥和木材统配物资外,大部分社队企业一经诞生就要靠自己寻找原料自筹生产。社队企业的产品,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由国营商业部门、供销合作社包销、经营或代销,绝大部分都要企业自谋销路。

 

由于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没有固定渠道,企业的供销只能依靠自己与市场取得可能的联系。为了取得多种多样的原材料和销售各种产品,在这一时期造成全省社队企业供销人员“满天飞”的局面,其中尤以温州地区为甚。不仅供销人员“满天飞”,企业的厂长经理也把企业的供销当作头等大事,出现许多“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也是供销科长和推销员”的办厂能人。

社队企业这种最草根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外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会发展出相应的市场并依靠这个市场。

举几个例子,

多次创业失败,再次创业成功,适销对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

徐文荣,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70年代初,徐文荣先后办起了五金厂、无线电元件厂、木雕厂等小工厂,但都失败了。1975年,创办横店丝厂,结果丝厂投产当年即赢利7.6万元,高于全公社农业税的总和。在还清贷款和集资的基础上,以企业积累和丝厂为母体,相继衍生出纺、编、织、染等多家工厂,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轻纺工业体系,并于1984年成立了横店工业总公司。

蒋梦兰,出身贫寒,民办小学教师,后担任大队会计。蒋梦兰所在大队办过五金厂,开过锁厂,然而,不是销路打不开,就是产品造不成,一个个倒闭歇业。1975年11月,蒋梦兰创办百官公社联丰大队玻璃钢制品厂,这次办的企业生存了下来,蒋后来成了“中国玻璃钢冷却塔大王”。

沈爱琴,笕桥公社副主任,1975年接手面临倒闭的杭州笕桥绸厂,此时工厂只有22名刚放下锄头的工人,17台老掉牙的旧机器,4万元资金,还有11万元的“应付款”。当时工厂只能生产丝绸面料,主要是丝绸被面,沈爱琴是既当厂长,又当销售员,她和厂里职工全国各地推销这些被面,晚上,就住5毛钱一晚的浴室大通铺。1978年,沈爱琴在北京东安商场设了一个专柜,当时杭州的丝绸产品无论在质量和花色上都比北方的产品要受欢迎,这一年沈爱琴赚了6万元,此后笕桥绸厂的发展走上正轨。

马仕秀,大队会计,1972年任红卫纺织厂厂长开始创业,虽说是工厂,其实就16张脚踏手拉铁木机和一座旧庙堂,当时生产所用的原料都是国有丝厂剩余的下脚料和丢在仓库里的废丝。通过整理,好的废丝织被面,差一点的做锦旗。由于经营得法、产品适销对路,红卫纺织厂当年就实现产值10万元。到1976年,红卫纺织厂已有60台木机,实现利润10万元;1978年,企业固定资产增加到18.01万元,职工年均收入487元。

再举一个城乡交流的例子:

徐灿根,1959年起任上浦小坞大队会计、耐火材料厂技术员。1974年底,徐灿根找到正在上虞老家养病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级高工任世遥,提出由他们生产交大研制的风机。当时任世遥正为缺少冷却塔风机科研经费发愁,也想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在任世瑶的支持下,徐灿根和其他6个农民用仅有的2000元资金和当地土地庙侧屋作厂房创建了上浦制冷配件厂。1976年,徐灿根到上海交通大学进修,他以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全部流体力学课程,“水力学基础”、“通风工程”、“动平衡测量”、“风机噪声测试”、“噪声治理措施”5门主课,考试成绩均达到95分以上。他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上海交大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仅用5个月时间,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台自己设计、自行制造的“上浦牌”冷却塔专用风机。1978年,配件厂改名为上虞风机厂。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