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扯几句爱国生意 -- 狂草舞茅
现在的河友看来不太清楚,过去中国高校的“职称”制度,我也聊聊看吧:
世界上的高校主要是两大类。
1. 过去的旧“英”制,每个系(学院)教授非常少,属于极个别的超级大牛。副教授也很少,都是学术权威级别的。而高级讲师需要是学术带头人;普通讲师则是教学的基本力量。而助教除教正课外,还要兼“辅导”,是最低层。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校是“苏”式化的英制,除了讲师不分外,其它都一样的。因此,过去的教授很少,不是学部委员,也是大专家了。正付教授的位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了才能替补的。因为文革的十年停止评职称,数十年的老讲师就非常多了。讲师们才是高校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交大,清华等就是如此,大多数高校也都一样。
不过也有特例,像北大和复旦,因为“院系”调整,收罗了太多的旧“教授”,就只能破例了。历史系和中文系的教授数量,超过了讲师。
2. “美制”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国内的高校就是学美国的,大家都清楚,我就不罗嗦了。目前有些教授的水平,过去连讲师都评不上的。
如果陈平能拿到88年的国内的教授,按我个人的理解,这可真不是一般的人。你们可以去查一下自己大学里读的教材,那些作者们八十年代的职称。
补充说一下,新中国在文革前,是并没有“学位制”的,只有研究生制。
那时的硕士和博士,基本上都是留苏的,或者是解放前就获得的。极少数是“三钱”那样回国的。
恢复高考时,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招了,任何学历都可以报名。才有了我和其他老河友们,这样的中国自己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和“博士”,都应该是稀缺物了。
现在的一代“士”们,两极分化严重,优秀地极其优秀,搀水的极其草包,和“教授”们一样。
再补充一些细节:
那时,各校会有学分制和其它的系统并存,课程除了分主科和副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必须选修足够的其它专业的课程。其它的更包括能力(工科就需要设计、实验和自己开机床等)。读到毕业,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每天自习到深夜,则是家常便饭了。
就是如此,因为考试不及格的主课和副科数量超限了,被肆学和留级的,也都很正常。而因为有过“补考”后,而没有得到“学位”的毕业生也大有人在。
这样的严师出高徒和名校出精英,才会是名副其实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6 层
🙂百度上88年北大给了经济学副教授 7 箪食瓢饮到中年 字129 2022-08-24 09:15:10
🙂那个年代,博后享受副教授待遇。 7 七天 字309 2022-08-24 22:04:06
🙂补一句:根据李政道先生建议,博后期间编制不纳入各单位。 3 七天 字0 2022-08-25 06:13:27
🙂中国高校的职称的历史
🙂宝推最后一段 5 月之回忆 字428 2022-08-26 10:30:53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 5 GWA 字584 2022-08-26 18:46:15
🙂顶级学者的水平是领导决定的 13 达雅 字489 2022-08-26 22:51:03
🙂在李政道先生的推动下,中国从85年开始博后制度,博后享受 5 七天 字251 2022-08-25 06: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