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曹德旺回忆的改开前(1)-文革时靠拿提成成为万元户 -- 天马行空

共:💬201 🌺614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曹德旺回忆的改开前(4)-改开前应该实行市场经济吗?

按照一些河友的理解,改开前就是实现僵硬的计划经济,所以发展很慢,价高质劣,改开之后采取灵活的市场经济,所以发展迅速,价低质优。据我所知,改开前也有市场,改开后也有计划。我也不知道怎样的是市场经济,怎样的是计划经济。就按照河友的定义吧,生产厂商有生产权,销售权,定价权,生产什么、以什么价位卖给谁,应该生产厂商说了算。

提出这观点的人,以为中国商品一直都是买方市场,计划经济由于方式僵硬,生产出一堆不受买方欢迎的产品,国家计划部门却硬把它派给买方。

其实,抱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上不知道我国直到90年代初期,大多数商品都是处于短期状态而不是饱和状态。比如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的彩电,那时候都靠票才买到。如果生产原料足,很多工厂一天一天二十四小时开工,根本不用担心销路。那时候,挑战性最强的工作就是做采购员,经常拿着钱却买不到东西。

恰好,曹德旺也有做采购员的经历。其实,曹德旺是1979年才做采购员的,那时候我国物资已经远比五六十年代宽裕,但要采购还非常不容易。

下列内容引用自《心若菩提》:

1979 年,高山厂投产后,就开始需要大量的平板玻璃,但玻璃不是现在这样可以随便买的,需要指标。指标哪里来呢?一是政府计划,每个相关的国有企业,政府每年都会按计划下达相应的供应指标,就像每个家庭,每年都固定按人口配给粮食、布票、肉票、鱼票、糖票一样,也叫计划内的指标。二是市场调剂,也即计划外的指标。这就要各企业采购员各显神通了。当时,一个采购员能不能在采购的江湖里混,就看你能不能将别的企业手中富余的指标拿来,能不能从政府机构手中拿到批件。

其实,没有谁的指标是真正富裕的,没有谁不要指标,国家却强行把指标派给它。当时的指标简直就是硬通货,比钱还有用。

从那以后,只要在福州,我几乎每天下午都到温泉澡堂报到,在那儿请各工厂的采购科长们抽烟喝茶吃小吃,不仅玻璃指标,水泥、钢铁、木材等等,不论什么指标,我都能拿到。1 吨水泥的指标可以卖四五十块。

1983 年8 月,我告诉福州那些采购界的朋友们,我要盖房子,他们就将水泥、钢材、玻璃的指标额度给了我。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皇帝女不忧嫁,如果把销售权、定价权都下放到企业,则可能有下列情况发生:

1、企业漫天开价。比如钢材、水泥、化肥、农业等重要工农业物资,哪怕厂家加价百分之五十甚至一倍,买方还是要买的,这样让生产厂家大赚特赚,却大大提高了城市农村建设成本,对国家毫无好处;

2、企业还是按原价格卖,但是卖给关系户。80年代邓太子、赵大军等“企业家”就是这样搞的,按计划内的价格买到彩电、汽车、成品油等大宗商品,然后以市场价卖给用户,靠中间商赚差价,迅速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这样做,肥了一小撮人,苦了大部分人。

六七十年代的处理方式是紧缺商品的生产、定价、销售都管得很严,但对于一些已经相对过剩的商品,比如曹德旺曾经推销的果苗,农场想育多少就育多少,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我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合理的。

其实现在的商品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和当年有相似之处。比如电费、火车票等买方别人选择的,国家对价格规定得很严,只有对供应相对过剩,买方可以自由选择的,才可以由卖方定价,完全市场竞争。

通宝推:北纬42度,桥上,纳米小洞儿,迷途笨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