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贴:共和国博弈案例-两线作战 -- 远远的远

共:💬19 🌺87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转贴:共和国博弈案例-两线作战

转自微博博主“持续低熵” 2023,挺不错

水平最高的现代两线作战成功的例子是中国在冷战时期一度同时激烈对抗美苏两霸。当然了不是直接搞大热战的方式,但是考虑到中苏之间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冲突以及中国大量人员直接投入到越南战场,可以说在最激烈的时期中国对美苏的斗争方式都已经接近于温战了。斗争的结果我们知道是对中国非常有利的。标志为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和中国重返联合国,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然后中国取得了初步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开放的机会比如四三方案等,同时与西方体系内很多国家迅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虽然对美国的建交还拖了好几年)。

那么从这次成功的两线作战中我们能收取什么有益的经验呢?

1 要明确两线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一定要有顶层设计。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要避免被美苏共治所压制,要避免成为美苏任何一方的小弟,要在确保政治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转换阵营,从经济投苏转向经济投美。

有顶层设计的明确战略目标的突出表现就是两线对抗是自己选的而不是被迫的。可以对比一下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表现。德国在攻英未成的情况下转头攻苏这就是精心的顶层设计,希特勒可以不打苏联(至少不那么早决定要不要打),这也是战略大师斯大林措手不及的主要原因。而日本攻击美国虽然从战术层面是精心设计的(珍珠港事变),但在大战略上却是很大程度上陷入巨大困境后被逼着奋力一搏,这一点已经有很多文章有力论述了。游刃有余之时选择攻苏的德国在开战后立刻取得了极佳的战绩,各国正义之士极为忧虑,虽然后来输了但苏联赢得很险啊;而形势大坏后勉强攻美的日本一出手,大家就极不看好它。

中国同时激烈对抗美苏两霸显然是自选的而不是被迫的。

被逼上梁山的两线作战多半没有好下场(也有例外,比如1941-1942中共同时对抗日本扫荡和国民党反共高潮),而主动选择的虽然不能保证赢但至少有战略主动性。

2 在和两个强者进行两线作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两个强者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要对他们的矛盾程度进行战略测试和观察。

比如说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后中国很快炮击金门就是对美苏媾和可能的一次重大测试。炮击金门被认为有力挑拨了美苏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炮击金门和同时与美苏激烈对抗都是毛操作的,他在激烈对抗之时肯定想到了炮击金门的测试结果。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也是一次重大的测试,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了,虽然这不是中国挑起的。

1968年布拉格之春其实也是一次美苏关系的重大测试,它表明了苏联在往西方向上的霸权主义倾向是很强烈的,对于欧洲的压迫感是非常强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美苏之间互相都很恐惧核大战的前景并因此有强烈缓和紧张的动机,虽然美苏之间都对中国正稳步走在两弹一星的道路上感到极为不安,但他们之间要实现联手强力对付中国的互信还是非常难的。当然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得中国对美苏媾和的担忧减少的同时也加大了中国对苏联发起突袭的担忧。

3 两线作战中还需要对其中的单独一方进行战略测试和观察。上面的第二条讲的是对两个强者之间的互信和合作的可能进行测试和观察,和这一条讲的还不一样。

对单独一方进行的战略测试与观察最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主动的测试:抗美援越的时候以北纬17度线作为对美军的约束。

众所周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损失非常大,对国内政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连约翰逊总统很大程度上都因为陷入泥潭而心灰意冷放弃连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竟然自我约束住,没有往17度线以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一些空袭除外)。这既是对中国实力的尊重,也表明了美国扩张野心的界限:即美国在越南的主要任务是防止东南亚被赤化,而不是要推到中国边境上对中国搞大包围。这就避免了中国方面在抗美援朝前对美国的类似忧虑。而且美国能够在久战不克之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守住军事前进的底线,证明他在军事安全方面的博弈还是相当克制的。这些都为在美国方向进行外交突破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对美方军事安全政治决策层的测试就一心要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和对美缓和,恐怕就有盲动嫌疑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单方测试,就是面对苏联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这个测试未必是主动的,反正我也不太清楚珍宝岛的决策情况是怎样的。但就算事情是被动发生的或者是半主动半被动发生的,事实上也测试到了苏联的战略意图。特别是在铁列克提事件之后,周恩来与柯西金的机场会谈使中苏军事对峙最紧张的一段时期渡过去了。由此可以判断出苏联虽然极其霸权但谈不上极其疯狂或者极其好战。

4 在两线作战的时候不可以被意识形态所困。

两线作战本来就很困难了,如果还套着意识形态的紧箍咒,做事就太难了。中国和原本极端反华的尼克松进行了和解,毛泽东和他谈笑风生还声称我就喜欢美国的大右派等等,就是高手不被意识形态所束缚的表现。

注意,不被意识形态束缚和不要意识形态又不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显然是强烈地需要意识形态的,毛本人更是搞意识形态的高手。如何能够既使用意识形态发掘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同时又不受意识形态限制搞灵活外交,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又很难学的领导能力。

5 两线作战的时候,在紧要关头该忍就忍该等就等。

比如铁列克提事件之后,中方没有寻求进一步的报复和升级,这就是在寻求对美突破的时候避免了和苏联的关系过于恶化。另一个例子就是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没有很快建交。这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中美关系大为缓和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可以先等等先忍忍。

6 两线作战的时候,必须在内部深度挖潜,要有吃大苦的准备。

在与美苏激烈对峙时期,我国搞了大三线建设,喊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口号。没有这一系列备战的措施,恐怕顶层的心理压力会过大导致很多操作难以进行,而且说实话也是不负责任的。没有吃大苦的觉悟而搞两线作战,容易被竞争对手认为你虚张声势,而且一旦受挫麻烦就大了。

我之前批评希特勒时,就指出他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调头去打苏联不是不可以,但与此同时竟然不进行高烈度的全国总动员则是极为错误的。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7 两线作战的过程如果时间很长,要力争自身在科技硬实力方面能有重大突破,甚至应该将此事规划为两线作战的一个主要手段。

中国在与美苏同时对抗的时间内正好掐点走完了两弹一星之路。从1959年开始的596工程,其命名就是苏联撕毁条约撤走专家的日期。596工程实施以后,接连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带弹飞行、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等技术难关,为时仅仅11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上述突破,哪怕有了上面一系列的高级操作,中国是不是能够打破两线作战的局面还真不好讲。

8 艰苦的两线作战需要一个领导核心。这里面关键历史人物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可能至关重要。历史上关键人物去世导致局势扭转的例子太多了。

同时对抗美苏并最终实现三角关系重新定位这件事是毛领导的,如果他享年只有75岁而不是83岁,此次两线作战搞不成的可能性不小,中国的历史走向可能大变。当然他还留了一个尾巴:很大程度上由于水门事件的搅局,中美未能在他生前建交。还好后来人不仅将大战略成功收尾而且超水平发挥。

这次两线作战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两线作战期间自身内耗过大就是缺点之一,这个我就不多写了,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71年9月这个时间点。还好关键时候危机处理得还可以,不然前面的努力完全可能功亏一篑的。

视角再放远一些,这其实不是中共第一次成功实施两线作战。第一次应该是全面抗战的前半期同时对付日军的扫荡蚕食和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两线热战。虽然这次的形势有所不同,但后来的某些斗争要点可以在此次两线斗争中找到先例。比如根据地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和六七十年代的大三线建设之间显然的类似性,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畏惧搞军事摩擦但又坚决斗而不破并以斗争求合作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和后来与霸权斗争手段方面明显的传承性。这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两次都是同一个人领导的。

顺便说一下,毛可能是近现代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两次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面对远强于自己的对手两线作战取得历史性胜利的政治家。

好,上面是对很多正面经验的总结。下面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负面经验。大家熟知的一战德国、二战德国、二战日本都是著名的负面经验例子。不过如果放眼于未来的借鉴,这种热战的例子其实不是那么有用,因为未来的斗争很可能不是热战而是和平竞赛或者最多是比较激烈的冷战。

在这方面我举两个特别值得大家借鉴其错误的两线作战的坏例子。

一个反面例子是印度。印度陷入与巴基斯坦和中国两线作战的恶劣地缘环境,为时已经半个多世纪。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不仅无法打破这个地缘困局,甚至(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他都没有做出像样的努力试图去打破这个地缘政治困局,没有试图和中国或巴基斯坦搞大开大合的交易,好像有一种认命的感觉。至少我在外网看印度战略人士的东西时,他们似乎已经默认自己的陆地地缘形势最多只能冻结状态而不能设法改变。

当然由于涉及到领土问题,解决起来确实不易,但印度毕竟有五六十年的时间去做啊,而其间也是有不止一次战略机遇期的。如果抱着类似消极心态,中国其实也有同样理由不去解决自身在建国后和多国的领土争端。但中国干脆利落地利用战略机遇期解决了最危险的中俄边界问题,也解决了次要方向上曾经相当难缠的硬骨头越南与自己的边界问题,在陆地边界问题方面目前已经处于较为轻松状态。甚至中印边界的未解决从长远看可能比解决更有利(这里不展开解释)。

第二个反面例子是冷战后的美国。美国一度已经进入了三线作战的境界,比如奥巴马期间同时对抗俄国,中国以及在中东折腾。最近拜登撤出了阿富汗,叙利亚的事情也早就不折腾了,可以算是进步。可是第三线撤得还不够彻底,伊朗还没有放开。至于同时对抗俄国和对抗中国的两线作战问题,美国当然也很焦虑也试图采取一些措施(起码时不时喊着要和俄国重启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

总之印度和美国都面对极为严峻的两线作战形势,一个好像主观上根本不想解决两线作战不利局面,一个想解决但是总迈不开腿,我也不知道谁的问题更大。

在我上面举的三个例子当中,中国在冷战期间激烈对抗美苏时对手都比中国强,印度长期在地缘上和国防上对抗中国与巴基斯坦时对手一个比他强一个比他弱,而美国同时对抗俄罗斯和中国时,至少在某一段时间内两个对手都比他弱(当然现在有一个比他强了)。这里面按说最难处理的是中国对抗美苏,后面两个处理的难度要低很多。但后两个都搞砸了,只有中国搞成了。

未来中国是否还会有两线作战的可能?如果有的话,几乎肯定是与印度美国两线作战,也就是说中国将面临两个对手都比自己弱的情景,类似于美国在冷战后对中俄的情况。所以上面的正反例子当中,其实最值得吸取的是美国的负面经验,当然了中国的正面经验中包含的一般原理也是值得参考的。

如果中国陷入两线对抗弱于自己的美印的局面,那么从长期看应该优先“招安”谁呢?我认为答案是显然的:美国。由于规模劣势,被中国明显超越后,美国反超中国的可能性极低,就如冷战后俄国反超美国的可能性极低一样;而中国面对印度则不好判断采取何种措施最为明智,因为难以估计其发展前景,正如美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难以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

另一方面,中短期内显然应该把斗争重点指向美国。那么何时对美收手?能否收得住手?还是说中国长期莽干硬压美印也能赢(虽然代价会大一点)?抑或由于美印的无能和各怀鬼胎他们根本无法有效合作甚至未来为了争夺经济老二还会矛盾上升?这些是未来的后浪们需要做出判断的重大问题。前辈舵手已经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率领下的中国航船早已驶出惊涛骇浪,驶入较为和缓的内水。我希望后辈们在相对低难度的局面下不要在河湖之处还翻了船。

最后赋诗一首,名为“读冷战”。简单注释:一二三四句分别描写苏联陈兵北方,美国空优下从南向北攻击越南,苏联具有共产主义正统,美国掌握世界市场经济大权。七八句为抗美援越和珍宝岛冲突。“正道归席”指恢复联合国席位。

铁阵浩浩横北沿,飞骑猎猎穿南线。

共经西来苏擎旗,岛链东锁美掌钱。

射导燃氢跃星天,劈山凿脉备战年。

千炮袭机雨林下,百勇夺坦冰河边。

细挑两霸猜疑念,广结义友四海间。

八亿兵民十载路,正道归席鹰使遣。

闲来阅史至此篇,长思深叹轻掩卷。

大舟已过巨波海,新帆莫覆江河前。

通宝推:偶卖糕的,exprade,梓童,漂漂2号,毛毛球,脑袋,猪啊猪,桥上,脊梁硬,苏仙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