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暗恋 -- 妥协

共:💬7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暗恋与艺术

《二泉映月》里的瞎子阿炳本身是一位道士,音乐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证道”的技术。同样的是,对一个暗恋者而言,艺术是他与爱所对应的一种方式。

茨威格在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便记录了一则悲剧式的暗恋故事。故事主人公著名小说家R接到了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她向他诉说了从13岁时就开始的对他的爱情。信是这样写的:我亲爱的,那一天,那一刻,我整个地、永远地爱上你的那一天,那一刻,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从那刻起,从我感到了那柔和的、脉脉含情的目光以后,我就属于你了……你使我整个生活变了样。原先我在学校里学习并不太认真,成绩也是中等,现在突然成了第一名,我读了上千本书……因为我知道,你是喜欢书的……我以近乎顽固的劲头坚持不懈地练起钢琴来……因为我想,你是喜欢音乐的。一个陌生女子因为一个很普通的机会忽然堕入了情网,死心塌地要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作家R。十五六年来,陌生女子默默地爱着作家,在她儿子死的那天,给心上人写信。最后死了。来信其实是一份遗嘱。但只有漫漫的爱没有怨恨。这种感情无疑是很真诚的,但也是非理性的。

在这里,感情“非理性”就构成了艺术的基础。当然,理性也可艺术,但是,我奉上两句名言:

“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王尔德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因为它不自然。”———叶芝

想起那个著名的“洛丽塔”———14岁的妖女,让一个也算场面上的中年人神魂颠倒,设计谋害他的妻子———洛丽塔之母,就为了与她一起步入疯狂的流浪生涯。这样的“不道德”却成为了文学的经典。

回到茨威格的故事上:陌生女子暗恋太深,不惜冒充妓女与作家R度过了三个销魂之夜,最终为了这无望之爱而自杀了。可直到她死,作家都蒙在鼓里。

暗恋者总是一厢情愿,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颇像自恋型人格的某些特征。

米切尔的《飘》描述了美丽少女赫思嘉的暗恋。赫思嘉爱上了希礼,可她从未向希礼主动表示过,而只是迷醉在自己的幻想中,等待希礼来向她求婚。从希礼的一言一行她主观地推断希礼是爱她的,可事实上这个推断完全错了。赫思嘉的单相思在这错误的推断下愈演愈烈,直至希礼即将与韩媚兰结婚,赫思嘉仍想入非非地认为,自己有权把希礼抢过来。

暗恋的非理性特征在赫思嘉身上是以进攻性手段来表现的,而由于性格不同,《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的那位陌生女子则采取了委曲求全的方法来表现。此后赫思嘉对希礼的追求还持续了数年,直至媚兰死去,她才明白希礼的确是爱媚兰。待她回头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时,已追悔莫及。《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的陌生女子最后竟采取了自杀的方法来了结暗恋的痛苦。

到此,完全可以这么说,作为暗恋者,他是比一般常态的人具有感受和领悟艺术的天生敏感能力。

暗恋者拥有他自我的乡愁———出于对青春的乡愁。暗恋者已渐成那一代人怀乡的同义词。但他否认表层意义上的所谓回归。因为他的故乡是虚妄的,他方亦虚妄。打个比方,就算是他所暗恋的女神,在十年八年以后,终于为他的执著“精诚所开”而让他“随心所愿”。但暗恋者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在眺望中,暗恋者总是一个异乡人。他的青春已经埋葬在最初。也许午夜梦回,暗恋者会想念那段青春,想念那个记忆中的故乡,像奥德修斯想念伊塔卡而低头回想不已。暗恋是一种不明快的救赎。

无可否认,暗恋分子过分地对人和精神的停顿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心灵秘地,对现实世界的更大地不信任。因此,他的行为方式有着明显的关注内心生活的倾向———内心世界是他们惟一关心的现实。他们认为:内心的现实远远高于外部现实。暗恋者令人怀念的是“对死亡感到的惟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的不现实模式,才坚持住了一点艺术的情怀。这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