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黄家驹30年 -- 达菲

共:💬179 🌺1759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个个说吧

难得碰到懂行的,那就多聊几句。

首先,我终于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说小孩子从小学说话学唱歌要学好的榜样,要努力字正腔圆学标准的普通话,这个我原则上同意。

然后,说具体的人。这里我声明一下先讨论技术标准,因为艺术标准有主观性有客观性,技术标准比较客观容易讨论清楚。

为什么要提到黄霄云,因为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如前所述,我们内地进入流行歌曲时代也是“后发”的,那当然有一个追赶的问题。而欧美在九十年代走入流行Diva时代,CD、WH、MC三大后如雷贯耳,自然也会影响到内地听众的口味。

自然很多人都在想,我们国家的歌手什么时候能够唱这些“大歌”啊(Big Song)?!虽然其实八十年代苏芮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能力,九十年代李玟和张惠妹也有部分的歌曲可以驾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黄绮珊更早实现了突破,但毕竟整体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这就形成一个跟体育竞技领域很强的对比标准,就像“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口号一样。很简单的道理,人家随随便便上f3,g3甚至a3,你唱个c3都费劲,那么单纯从技术指标上都没法相提并论,这是辩都不用辩的。

最早实现突破的是2005超女时的张靓颖,还有纪敏佳。虽然真实实力相去甚远,但至少在大模样上有个轮廓了。不过那时候的张靓颖也是野路子,现场live经常不顾嗓音技能跟音响水平蛮干乱唱,好多都不忍卒听,不提也罢。

而到了歌手上JessieJ爆杀四方的时候,观众的这种“怨念”达到了顶点,以前抱怨韩红黄绮珊只会飙高音,现在急着让她们回来“撑门面”。

而这种怨念,在新生代这里到了黄霄云才算真正解决了,我知道的很多声乐研究者和发烧友,在黄霄云红了之后都有种长出一口气的感觉,就是“总算有这么个人了。”

而黄也确实技术实力不俗,本钱丰厚,在高音区超高音区续航能力惊人,虽然还有咬字和气息的一些问题,但“重要的是先解决有,然后才是好不好。”这里推荐一个她和林大仙去年合作的作品《没离开过》:

【我们的歌4】林志炫feat.黄霄雲《没离开过》男女对唱版_哔哩哔哩_bilibili

至于你所说的问题,也确实是存在的。黄本钱好,但乐感语感上(唱商)在整个华语乐坛来说并不算出众,但这个我也觉得不急着苛求,主要是因为她也很年轻,跟刘柏辛一样不到25(俩人就差了一天生日),先天的语感乐感不足可以靠后天阅历和修炼弥补一部分。

至于做手术的问题,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说整牙削骨这些,连胖瘦都是对发声有影响的,作为声乐专业生来说她不可能不懂这些。但也没有办法,简单说,黄要不整,不可能现在这么红,这很现实。

黄刚在好声音出道的时候16岁,可以去看看那时候视频,唇厚,龅牙,皮肤还有点黑,竟跟年轻的黄妈有点神似,算不上丑,但肯定不能说多漂亮。

但整了以后颜值上了一个档次,观众缘也打开了,说白了当年好声音那首《ALL BY Myself》虽然一鸣惊人,但如果不是微调并且打开了歌路,现在肯定也是泯然众人,这也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看脸的。

然后,再说李健,你说他“时不时就破了”吓了我一跳,因为我记忆里还是那个《歌手》时代的李健。去年的《声生不息(港乐季)》我没怎么看,只记得里面李健经常获胜,你说的则让我大跌眼镜,我还专门去看了,找了一首他和曾比特的合唱和李玟的一首合唱听了一下。

怎么说呢,我是没听到明显破音的地方,粤语确实是塑料粤语。其实像湖南台这种顶级音综,有明显的瑕疵如破音等,都是有能力给你修好的。你说的破,我一方面觉得是声带疲惫,闭合不好,毕竟年纪也大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你不太习惯李健的弱混唱法。

现在的流行歌曲弱混,有时候会刻意在高音寻找那种“漏气感”,或者“疵边儿”,以寻求一种将破未破的特别效果。因为流行歌曲审美标准宽泛,像传统唱法美声唱法,破音感是绝对不允许的,有一点沾边都不行,但流行歌曲不是这样。

另外模仿的问题,我同意模仿是最有效的手段,但“语言模仿能力”和“歌唱模仿能力”是不同的,虽然有相通之处。

无论从发声,音调,咬字、共鸣上来讲,普通话和粤语都差别太大,不去专门练习的话很难做到“地道、正宗”,想在两种语言和唱法之间无缝切换更是难上加难。简单的例子,除了第一代移民到港台的大陆居民和下一代孩子辈之外,后面出生的没有自小生活在普通话环境的,几乎都是塑料国语,四大天王里语音最标准也是自幼生活在北京的黎明,其他的国语其实都有些塑料感。

所以,某一种语言掌握的越好,唱的越好,可能反而更难切换到另一种语言,这很好理解,因为肌肉记忆发声习惯听觉习惯完全不一样。不是没有那种能无缝切换的天才,但那是少数。

至于单依纯,李健虽然在好声音当过她的导师,但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声乐导师,单依纯是浙音的。而且单依纯这种几十年一出的天才,其模仿能力也不是李健能轻易比肩的。

再说到周王陶林的问题。周的问题比较好说,简单说周的唱法是为他的歌曲服务的。那时候有个说法,周咬字不清是刻意的,因为他的Hiphop和各种舞曲等风格的融合,加上歌词绵密,使得咬字过于清晰必然伤害旋律的流畅以及加重嗓音负担,可以说是刻意为之。事实上周杰伦之后华语音乐的风格多样性和信息密度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一定程度是牺牲大家对咬字吐字的要求实现的,从这点上来说周杰伦改变了华语音乐的欣赏习惯,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总体上收获还是正向的。

另外再补充一点,周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造前辈的反。简单说八十年代后期李宗盛开启华语乐坛都市情歌时代后,大路情歌或者说芭乐基本统治了华语乐坛,这时候的流行音乐基本是词第一,曲第二,唱第三。

而周的革命就是造了芭乐和李宗盛的反,他的“粘腻”唱腔造成的结果就是把词、曲和编曲搅拌在一块,客观上造成了音乐的整体印象、氛围第一,这对打破华语乐坛对芭乐的依赖极其重要。其实周写芭乐的能力很强,不亚于其他创新风格的创作。至于是不是学萝莉音,倒是次要的了。而差不多同时期日本其实有一个人在做类似的事,就是椎名林檎。

然后,王陶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大冤家,那时候周是稳坐第一,王陶轮流抢第二。从唱腔来说,王更西化,因为本就是ABC出身,陶稍好一点。但从曲风来讲,则是陶更西化,这三者从R&B的地道程度来说是陶>王>周,而从芭乐的写作能力是周>王>陶,所以反而综合起来是王更中庸。

这也造成了如果在三人中没有什么歧视的话,在唱腔上更容易受王的影响,因为王的芭乐中也有一些西化唱腔,但如果真的是死忠粉的话,那么听陶多的反而更容易接受那种“洋腔洋调~”(此处请自行脑补外国人说中文的场景)

再补充一点,从共鸣上来讲,英语跟中文是一个既对立又有互补的关系,不是完全相反,简单说英文发音是既靠前又靠后,既容易在咽腔引发共鸣,又可以投射到前方唇齿间形成焦点,上挂面罩,所以英文是最适合唱流行的语言,如果习惯了咽共鸣的话那么拿来唱中文也并没有那么大的违和感,王后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明显中文歌的接受程度上了一个台阶,就是明证。

而林更复杂一些,从曲风上林是一样的R&B和芭乐的融合曲风,但林是几人中唯一一个有体系化唱法的。至于元音的问题,这个事情很难办。

原因还是之前说的,你要保持咬字的灵活性、声区统一和律动的自由,那么必然伤害元音的纯正饱满,这是从物理原理上没有办法的事情,大罗金仙来了也没用。

所以无论哪个歌手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林的做法就是把元音做小做窄,以保持咬字灵活、律动与声区转换的自由,但他前后期也有点区别,经常是有段时间在这几个方面比较注重,过段时间又换成那几个,有时候前后矛盾,这也说明到目前为止完美的唱法还是在理念中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取舍的问题,就是如果一定要引入R&B等这些复杂音阶、强律动等“外部元素”,那么就必然伤害母音的纯洁性,或咬字的清晰性,要么你就不引入。那么到底引入外部元素是不是必要的?从流行音乐那时候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无可避免的,周王陶林的尝试和努力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在打破华语音乐的单一审美上是有功劳的,至于那是不是“最终形态”则另当别论,毕竟我们不能一辈子死守在五声调式里。

接下来,几个女歌手里,希琳娜依高最年轻但潜力最强无疑问,当年创造营的时候,有个唱《喜欢你》PK的片段,里面王艺瑾陈卓璇都是唱将,但希琳娜依高唱起来就是比别人好听,像是多了一个维度,我理解就是将一部分英文的律动融入到了中文演唱里,但融合的很好,不违和。

张碧晨的蝶窦共鸣在女歌手里基本独一份,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就是你说的不通。原因也就是林俊卿说过的,鼻腔-软腭是个倒过来的瓶子,要走一圈但还能出来,不能闷在里面。我也听了《笼》,感觉是确实打通了,但副作用就是原来的蝶窦共鸣的醇厚音色有所损失,但也没办法,还是那句话,有得必有失。

张靓颖跟上面两位有一些差距,但问题也恰恰出在模仿,她的唱法没有根,又不是专业出身没系统训练,但乐感好,于是光靠听CD和模仿竟然也将西方流行乐和其他一些曲风学了个大差不差,比如她的R&B律动感很好,而民歌也能学个五六分甚至七八分像。

这种超强的模仿能力造成了她很多歌都能唱,就像十八般武艺都能耍,但磕硬功夫的时候有时会掉链子,所以上下限差距极大。而她这个年纪比较尴尬,现在去系统改换唱法不太可能,只能指望靠音乐素养能不能自己磨出一条新路。

而单依纯也确实是那句话,天分惊人。说性格的话,我觉得她还是年纪小有点叛逆,别人认为她抒情唱的好但她非要唱R&B。其实R&B现在也谈不上大众小众了,也不算潮,也不落伍,就跟摇滚一样是个正常的风格。我觉得她的性格会在谈过恋爱后有大变。至于有利有弊那就不好说了,希望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说到这里,又回到那个理想唱法的问题。我同意你说的,中文唱法目前至少在男声方面没有理想的样板,中国歌曲的唱法对男生是很不友好的。其实这个话有人说过,就是李健。他的说法是中文很不适合歌唱(流行)。

但这个事也要辩证地看,所以你说的中文唱法(男生)死了,我的观点是它就没有诞生过(理想的),既然没诞生过,那又何谈死了呢?所以没必要那么悲观。

而女生方面,我倒是想到一个接近理想的样板,就是已故的姚贝娜。

她是少有的在中文上能达到发声、咬字、共鸣、律动、灵活性和力量感兼顾的歌手,我至今记得她在青歌赛上唱歌的情景。可惜天妒英才。

所以说非要有一个开蒙阶段的模仿对象,那么女生选姚大概可以。如果需要外国文化背景的,刘柏辛还行,但她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去性格化”甚至“去人格化”,简单说就是她声音里的AI感很强,也许是喜欢电音的原因。

所以她那些个人特色强烈的歌里有强烈的“性冷淡感”。但这竟然剑走偏锋地达到了中西融合和平衡几种声乐要素的效果,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所以说年轻人的想象力才是所有难题的解药,我们这些老人殚精竭虑越俎代庖,有时候是自寻烦恼,最终还是要看年轻人。

通宝推:大胖子,铁手,天狼星,翼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