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AI对人类社会影响能有多大? -- 真理
柏拉图这段话只是比喻(或预言),虽然时间很长了,但可是并不“过时”。这里强调的不是谁大谁小或者谁更重要,而是说没有“理性”引导的“感性”是盲目的。
当然这个比喻确实有“感性”力量大于“理性”的意思,而这也和现代科学不违背:人用来处理“理性”的部分-大脑皮层前额叶-确实只占大脑和身体的一小部分。
《影响力》这本书说的基本就是怎样防止这种别人利用这种盲目“控制”自己,《瞬变》则化用了比喻,用大象代替了马,而整本书讲的是怎样主动利用“感性”来让别人做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而且谈到AI能不能产生强智能,还真绕不过柏拉图。AI能不能产生强智能,本质上就是AI能不能产生人类的“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和柏拉图这个唯心主义哲学大师关系还不是一般的大。
罗翔说北大图书馆借阅量第一的是《明朝那些事儿》,而美国大学生借阅量第一的是《理想国》。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提到了“抽象”和“理念”,而“理念”是“实在”的,其中就包括“数学意义上的理念”。
这个观点被哥德尔等人接受,对,就是提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那个哥德尔,王浩院士在《哥德尔》中提到:
哥德尔思想的发展虽然是个长篇的话题,但这里对其中主要之点略加提示,恐怕是不无裨益的。
1921年,一本微积分基础教程勾起了哥德尔对数学的兴趣。那年夏天,他读了一本歌德的传记,这又间接地引导他对牛顿的思想和一般物理学感起了兴趣。他1922年开始读康德。1924年,他入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但他对精确性的追求,引他出物理而入数学(1926年),进而达到数理逻辑(1928年)。从他的信中拾出的两则文字,谈了这一段时间里他发人深省的两件事,一是他早早就归附了柏拉图主义,一是他认为自己与当时的知识气氛格格不入。
1.3 大约从1925年起我就是一个概念和数学实在论者(1975年8月19日信,引自RG, p.20)。
1.4 我不认为我的工作是“20世纪早期学术气氛的一个侧面”,倒觉得正相反(同上)。
如果”数学概念“真的是”实在“的,那么就可以肯定以计算机为基础的AI永远不可能达到人的高度:人类能认识到某些”实在“且”不可计算“的数学概念但计算机永远不能。相反,如果想证明AI能达到人类的水平,那么也需要否认这些数学概念的实在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AI哪来的需求? 17 假设 字2412 2023-07-12 10:18:41
🙂你引用柏拉图不好 4 潜望镜 字877 2023-07-13 10:48:31
🙂关于动力这部分其实是有道理的 6 川普 字1219 2023-07-19 22:13:36
🙂好不好不看年限看“疗效”
🙂对人来说感性大于理性才是真相 川普 字2151 2023-07-19 22:47:10
🙂是这样的 1 假设 字356 2023-07-20 23:42:20
🙂你这句话是同义反复,没啥价值 1 潜望镜 字789 2023-07-15 08:09:00
🙂你这个就太主观了 2 假设 字601 2023-07-17 2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