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好莱坞乃至进口片全线溃败的一年 -- 亮子

共:💬116 🌺697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想了半天

没想明白你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了你的疑问,我还专门去把《三体3》翻出来又浏览了一遍,才大致明白你的思路是什么。

1.“曲率引擎”不是个新鲜的概念,众所周知在《星际迷航》等西方科幻中就有了曲率引擎的概念。

2.到上世纪1994年,曲率引擎甚至有了科学理论上的支持,即“阿库别瑞引擎”

阿库别瑞引擎遵守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方程,在这范畴下建立出一项特别的时空度规。物理学家米给尔·阿库别瑞于1994年提出了波动方式展延空间,导致航行器(简称为“船”)前方的空间收缩而后方的空间扩张,前后所连成的轴向即为船想要航行的方向。船在一个区间内乘着波动前进,这区间称为“曲速泡”,是一段平坦时空。既然船在泡泡内并不真的在移动,而是由泡泡带着船走,广义相对论中对于物体速度不可超过局域光速的限制就派不上用场。还不知道怎么引发出这样的波动,或是一旦引发了,船要怎么离开它。因此阿库别瑞引擎仍属于理论概念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阿库别瑞引擎属于超光速引擎,因为其中引入了“曲速泡”的概念,

点看全图

这跟三体中的光速曲率引擎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一样,即增大飞船前方空间的曲率,减少后方的曲率,以驱动飞船前进。

3.而你说的“三体花了约十万字讲曲率驱动引擎的表面张力设计原理与制造过程。”显然是记忆出现了偏差,关于曲率引擎的部分出现在三体3中大约55%到60%的地方,而关于原理与制造这种设定层面的东西,在原著中有涉及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描写程心与维德在要不要造曲率引擎飞船这点上的拉扯,因为曲率飞船进入光速时会在空间中产生航迹,导致暴露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标可能提前招致黑暗森林打击,因而被联邦政府定为非法,而维德认为曲率引擎飞船是人类逃生的唯一机会,而程心以“爱”为名义否决了维德的计划。

所以更多的文字其实是在这个设定上展开的情节,对人物、人性的描绘以及对主题的表达。而设定层次直接涉及的文字其实很少,对飞船怎么制造也写的很简略,就算算上云天明编写的那个童话,满打满算也就一万多字。

你好像对十万字是个什么长度缺少概念,三体3满打满算也就四十万字左右,属实讲,不管是科幻还是其他什么类型小说,如果要用十万字去讲一个设定(这还只是其中一个设定),那这个小说家无疑可以被开除了,没有哪几个读者会有耐心看一个十万字的设定。

4.进而,你想表达的意思按我的理解,是因为我指出了三体中的设定bug比如量子纠缠的超光速通信,你很不服气,认为国外科幻在这方面更不严谨,远不如三体那么“硬核”,所以提出曲率引擎的事(但很显然你把设定和基于设定展开的情节搞混了)。

这里首先要强调一下,我并不否认三体在很多方面很“硬核”,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科幻小说,包括很多西方科幻要更严谨。但这仍然改变不了以下结论:

一, 科幻的设定严谨性是一个弹性的标尺,不是非黑即白,

二, 三体很严谨,但市面上依然有比三体更严谨的小说,

三, 三体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它多么的严谨、“硬核”,而是在于在相对严谨的设定上展开的宏大科学幻想,烧脑而复杂的剧情,对人物和人性的刻画,以及对主题的表达等等。

5.就拿曲率引擎飞船这事来说,三体3中关于曲率飞船的直接描写并不多,对于其设计和制造过程也写的很简略,它真正想写的是程心和维德关于如何拯救人类文明的两种思路、价值观的碰撞。

程心的角度是“爱”,维德的角度则是绝对的技术主义,理性主义,去伦理,去人性,以生存为唯一目的。

很有意思的是,书中最后维德的结局却是乖乖放弃了抵抗,放弃了研制曲率引擎飞船的计划,信守对程心的诺言,乖乖束手就擒并被处以极刑。

这对维德的“人设”当然是一个动摇,这个为了执剑人的地位试图枪杀程心的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怎么会在最后举手投降?

这里面可以有很多解读,有一种可能是刘慈欣对人类悲观命运的预测,即人类终究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理性、冷酷。

而书中通过程心在人类唯一一艘曲率引擎飞船上逃离冥王星和二维化的太阳系时的一段反省进一步烘托了主题:

她两次处于仅次于上帝的位置上,却两次以爱的名义把世界推向深渊,而这一次已没人能为她挽回。

当然,三体的主题是复杂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驳杂的,一两句话无法说清楚。

6.进而来说说,为什么国内很多三体迷对于三体的追捧是不到点子上的。

现如今很多对于三体的追捧之词,大多集中在“硬科幻”和“反白左”上。而这两点都是跟西方对比来的。

首先需要向大家普及一个概念,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对于“科幻小说”也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就拿众所周知的雨果奖来说,虽然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但实际上并不区分科幻、魔幻、玄幻等,在获奖名单上像《哈利波特》和《权力的游戏》等在我们眼中根本不属于科幻的作品也一样得了奖。

这在西方是司空见惯的,包括很多人知道的,在西方来说,像《三体》这样“古典式科幻”或者我们称之为“硬科幻”的品类已经很多年不太流行了。

而这种“题材多样性”恰恰成了我们鄙视西方的理由,即他们太“软”了,而我们“硬”了。

这种鄙视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来源:

第一, 当然是我们这么多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觉得自己足够“硬气”。

第二, 这种“硬气”投射到文化等上层建筑上,自然需要相对应的作品作为标志,而《三体》的流行尤其是获得雨果奖,更是证明了这种成就。我们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上的成就,又进一步加大了“硬核”属性,而西方大规模的去工业化似乎映衬了他们的“软”,而三体的成功无疑加强了这种对比。

第三, 对于“西方白左”的鄙视更加强了三体的“硬核”属性,更说明了我们不仅在物质上经济上,在文化和政治文明等上层建筑也走在“正确的路上”。

而这种自我肯定、自我张扬的荣耀感,事实上并不能规避以下几个疑问:

第一, 科幻小说的优劣标准是什么,到底是不是“硬科幻”就一定优于软科幻,科幻一定是越“硬”越好吗?

第二, 三体在“硬核”上的成就,是否可以映射到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建树,是否因为三体的“硬”就代表了我们科学技术上的硬和西方的“软”?众所周知我们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上仍然很大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很多方面受制于人。

第三, 在政治文明上,如何处理“软”和“硬”的关系,是否绝对的技术主义、理性主义就是最正确的道路,三体中关于政治文明和伦理的种种表达,究竟能够套用到现实生活中吗?

7.围绕这些问题,可以展开很多有意义的话题。

首先对于第一条,需要明确的是,在科幻文学界内,从来没有一种认知是“科幻越硬越好”,或者说“只有硬科幻才是真科幻”。如今具有这种观念的“科幻迷”,大多是被三体吸引过来的,因而对科幻的认知就固定在三体上,认为“只有像三体那样的科幻才是好科幻”。

对于秉持这种认知的读者,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些历史。新中国的文艺政策来源于苏联,而在苏联的文艺体系里,“科幻”是从属于“科普”的,而“科普”是从属于儿童文学的。

也就是说,“科幻作家”在很长一个时间内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身份,而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一个分支,比如叶永烈很长时间就被称为“儿童文学作家”。

相应的,正如科幻从属于科普,那么科幻的创作也被认为只是“科学普及”的一个分支,它的意义只在于用科学故事来启迪读者对于科学的兴趣爱好,以及普及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而并不具有独立的文学上的意义。

而这种对于科幻的刻板认知,到了文革后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声。

1979年1月20日,童恩正在《文汇报》上发表《幻想是极其可贵的》,以及随后发表的《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阐释了他对科幻小说首先是文学的观点科幻小说的文学性重于科学性,从科幻小说是科普的工具旧传统中解放出来,开启了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并成为这个流派的旗手。他的这一主张,得到郑文光、肖建亨、叶永烈等中兴代代表作家的赞同,并在科幻创作中陆续付诸实施。这时,一些评论家与科幻作家,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科幻小说“姓文”或“姓科”之争,直至政治因素的介入,毁灭了中国的一代科幻热潮,使中国的科幻发展进入低潮。

这就是中国科幻发展史上有名的“科文之争”,并直接引发了之后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自此中国科幻在十年文革之后短暂的黄金期(1976-83)又因为政治原因戛然而止,直到三十年后刘慈欣《三体》因获得雨果奖而史诗级“破圈”才赢来了新的科幻浪潮。

所以,在中国,科幻作家是长期没有“组织”的,你去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面有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直到2019年11月3日才在2019世界科幻大会专题论坛上成立了“科幻专业委员会”。而直到2022年3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专门委员会下增设了科幻文学委员会。

也就是说,“科幻文学”的文学属性,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才在官方被正式认定,而这也脱离不了《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不断破圈所得到的社会面支持的作用。

但这种认可,在社会层面、科幻圈层(主要是三体破圈后的大圈层)中,被认为是“硬科幻”属性的彰显,更像是一种有趣的误会。因为在官方层面,科幻长期得不到有效认可和背书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不够硬”,而不是“太硬”。这里需要提及一下,我们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学家、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就非常讨厌科幻小说,他认为科幻就应该用来普及科学知识,他的言论也是“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的主力声音。

显而易见的,如果真的要说硬,那么更应该去读科学教材和论文,而不是科幻。那么科幻到底姓“科”姓“文”,在中国科幻历史上长期不是一个文学艺术问题,或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我们暂且先不去纠结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只需要明确,科幻小说并不一定需要完全依附于科学,甚至在个别设定上可以违反科学。这是中国科幻宗师郑文光《谈谈科学幻想小说》中的一段文字:

科学幻想小说也容许作者在技术问题上违反科学(原理)。在90年前,那时还没有关于发射火箭的理论,法国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本很有趣的书:《月球旅行记》(这书中译本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正式名称《从地球到月球》,笔者注),其中谈到几个炮兵坐在大炮弹中,由大炮发射到月亮去。显然,这是错误的、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炮弹的速度还不够射到地球外面去,而且炮弹中根本不能乘人。这些技术问题的错误却无碍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中表述一个正确的科学原理:人类将能飞到月亮上去。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说,正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推动了他研究和制订星际航行的理论。

因此,“软”“硬”不是判断科幻小说优劣的绝对标准。

8.三体的“硬”,是否标志着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的硬,西方的软是不是映衬着他们在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软?

这一点在之前已经有了辨析,即在高科技领域和高端工业、制造业上,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还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西方在科幻上的“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上世纪已经经历过诸如“黄金时代”一样的硬科幻大爆发,以及后工业社会转向金融化、去工业化下的一种必然(但西方现在仍有硬科幻类的作品出现比如《火星救援》等),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在高科技上已经可以“拳打美帝脚踢英夷”了。

但中国在工业化上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事实上,三体以及刘慈欣其他科幻小说如《中国太阳》等等中表现出的“技术乐观主义”,对大工业大机器的神往,更接近于19世纪末儒勒凡尔纳那个时代对工业文明的向往。刘慈欣在《刘慈欣的书单》中有过如下的一段论述:

儒勒 凡尔纳的大机器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描写对象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探险小说,另一类是描写大机器的小说,后者更具科幻内容,主要有《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等。这类小说中所出现的大机器,均以18和19 世纪的汽技术和初级电气技术为基础,粗陋而笨拙,是现代技术世界童年时代的象征,有一种童年清纯稚拙的美感。在凡尔纳的时代,科学开始转化为技术,并开始了全面影响社会生活的进程,这些大机器所表现的,是人类初见科技奇迹时的那种天真的惊喜,这种感觉正是科幻小说滋生和成长的土壤。直到今天,19 世纪大机器的美感仍未消失,具体的表现就是科幻文学中近年来出现的蒸汽朋克题材,在这类科幻作品展现的不是我们现代人想象的未来,而是过去(大多是 18 世纪末和 19世纪上半叶)的人想象中的现在。在蒸汽朋克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蒸汽驱动的大机器,像巡洋舰般外形粗陋的飞行器,到处是错综的铜管道和古色古香的仪表。蒸汽朋克是凡尔纳作品中的大机器时代在想象中的延续,它所展现的除了大机器的美,还有一种怀旧的温馨。

这种“童年清纯稚拙的美感”,和“人类初见科技奇迹时的那种天真的惊喜”,我们可以更形象的从影视作品如《流浪地球》中见到。这两部电影中对于大工业、大机器主义的宣传和表达,既跟苏联时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有相似之处,也有凡尔纳时代对机器和技术文明的那种初遇时的新鲜和惊喜感。

然而,这接下来导致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

9.众所周知,西方在18-1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大发展后,虽然带来了物质和技术文明的大进步,但并未带来人类福祉的线性提升和政治文明的进化,人类也没有建立起乌托邦,反而很快走向了一战、二战这样的绞肉机式的争霸时代,一茬又一茶的年轻人被送上战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而中国现在对于大工业大机器主义的热潮,正映射了西方对于一二战、以及冷战中苏联的恐惧,这也进一步引发了中国人强力的自豪感。

但我要提醒的是,这里面正包含了一种非常隐秘的“狡计”。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追求物质和技术文明进步,提升工业实力肯定是对的。但这是否就足够了呢

因为过去一两百年的物质匮乏、经济落后、技术孱弱,中国人对于“硬实力”的匮乏记忆实在是刻骨铭心,因此在近一百年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拼命追赶这方面的差距,这是非常能理解的。

但在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入世以后,这种对于“硬实力”的追求往往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即“只要硬实力足够,其他都不足为惧”,产生了一种过度依赖硬实力的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的弊病在于,首先中国在很多方面的硬实力还不足够,包括中国是个极度缺乏资源和战略空间的国家。以及在过度追求硬实力的基础上,变得功利主义、唯物质主义,缺乏一种纵横捭阖、更灵活多变的战略思维。这在中国最近的外交困局上,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

这就造成了在近十几年中,西方社会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以遏制中国为目的的新的战略包围圈,而国人在这点上的思路依然非常“简单粗暴”,即要么拿武力开道,要么拿钱开道。

这种一手子弹,一手钞票的方式,看上去很“硬核”,很无往不利,实际上未必如此。有句俗话叫“好汉难敌四手”,中国在世界上事实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俄乌之后,这个真相表现得越发明显。

而用钱开道也未必那么好使,第一我们也处于经济下滑中,第二,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历史、骄傲,美国有美国的骄傲,德国有德国的骄傲,法国有法国的骄傲,钱未必都那么好使,况且这些民族都不是没见过钱的。

因此,这种过度追求硬实力,忽视软实力的现状,恰恰让我们进入了另一个陷阱。不要忘了,在《三体》中,正是因为三体对于地球人碾压的科技实力,才倒逼地球人采用“黑暗森林”的谋略遏制三体人。而作为看了三体的我们,竟忽视这样的经验教训,让自己陷入了被西方包围的战略陷阱,实在是太不应该。

10.而这,包括这么些年对于三体等作品的热捧,都跟这些年蓬勃滋长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我现在也比较有把握的确定,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固然有硬实力增长、个性解放的因素,也有美西方刻意培植、推波助澜的效果,刻意让十几亿国人“烧昏脑子”,过度膨胀之下出昏招,而他们就可以在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用“乱战法”战而胜之。

所以,你对三体的种种追捧和溢美之词,第一很多没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第二,过度渲染所带来的膨胀民族情绪,事实上也并不有利于中国科幻的发展。

就拿所谓设定合理性来举例,你嘲讽的所谓“人类的起源”,“伦理”等问题,恰恰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热点问题。正如郑文光所说,科幻小说并不需要严丝合缝的依附于科学原理,某种程度上的违反、突破是可行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违反、突破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就拿《异形》重启章的例子来说,为什么这片子要探讨“人类的起源”,对于笃信进化论的我们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伪科学、甚至神学么?

这里首先要明确,虽然我们普遍接受进化论为人类生命起源的合理解释,但这其中依然有很多疑问是没有得到确凿解答的,也有一些证据链亟待补全。

而《异形》重启章设定人类为“工程师”所创造,事实上并不是要宣扬什么神创论,因为这里的“工程师”也是一种智慧生命而已。而三体中事实上也有对于“神级文明”的描写,难道三体也是神创论?

这也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片中对于这一条链路,即工程师(造物主)-》人类(被造物)的关系是往下延伸的,因为人类创造了AI(法鲨),AI(法鲨)又创造了异形,异形又反过来屠戮人类和工程师。

所以《异形》真正要讲的是造物和被造物之间的复杂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这里面如果人类只是单纯进化来的,那就少了一重属性,对于主题的表达就弱了一层。

而这正是当下我们面临的热点问题,chatGPT所带来的AI革命以及在此基础上蓄势待发的产业革命,正向我们提出更复杂更高阶的问题,比如AI与替代人类劳力的关系,AI是否有自我意识,AI是否会反噬人类等等,这在十一年之前的《异形:普罗米修斯》和六年前的《异形:契约》中都有相关的描写,这就是科幻超前性的体现。

所以这才是科幻设定的合理性与它所表达的主题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在《三体》中也同样成立。这里用大刘的一位粉丝的感言做个总结:

我突然有个想法,如果大刘真的按照这些bug来把《三体》整体推翻重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把所有不合逻辑的情节要么删掉,要么添加其他设定让其自圆其说,那会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肯定会稀碎稀碎的 。为了严谨性,必然会牺牲多样性,我从看过的其他经典科幻小说中深有体会。很多为了严谨性不得不把视角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一般以主角的一段人生经历为切入点来叙述故事,脑洞也仅仅有少数几个甚至只有一个,这样要素尽量做到少~确实也没啥好挑的。

但是大刘却在《三体》中狂开脑洞,脑洞之多甚至超过了以前所有作品的总和~而且时间空间跨度之广,以至于主要人物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中就像蜉蝣一般短暂。我承认三体不是我看过的最严谨的科幻,但是其脑洞之多,跨度之广,也确实无出其右者。如此多的脑洞再用一条逻辑的主线串联起来实属不易,还要兼顾故事的情节和可读性,如果再死抠细节,真是要让人抓狂了。

大刘就像用自己的想象力编制了一串串珍珠,然后一股脑的向读者甩过来。其中有的璀璨夺目,无人不称奇赞叹,享受着理性和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未知领域的快感;其中有的黯淡无光,甚至千疮百孔,也被大刘坏笑着涂了一层科学精神的涂料就草草拋了出来,一面还不停解释着剧情需要,剧情需要。

我想在深究逻辑和剧情需要冲突的时候,大刘肯定是选择了后者,这也使得《三体》让我读起来简直就像在读爽文一样停不下来,大刘在写作中善用比喻,很多比喻简直就是点睛之笔,而且善于创造宏大的场景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就像看电影一样享受,而且其中包罗的细节也十分到位,让我在二刷三刷的时候也总有新发现。用想象力写一部史诗,大刘做到了

所以,科幻绝不仅仅是作为科学的传声筒,或只是传递现实世界价值的工具存在,它还有关于人类社会的精神价值,关于未来,关于伦理,善与美这些永恒的主题。科幻不是灰姑娘,不是店小二,它是有独立价值的智慧果实。

说了这么多,做个总结吧,防止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一,三体的最大价值不在于“硬”,虽然它很硬;而是它直面并试图解答了当代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三体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不都是对的,但是很重要的启发;

三,硬实力很重要,但只有硬实力,忽视软实力是不对的;

四,科幻的严谨性和多样性丰富性不可得兼,科幻需要“科”更需要“文”;

五,这一轮对三体的过度热捧对于科幻多样性的发展并不利,对于民族主义情绪的滋长也需辩证看待,而这都需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PS:可能你只是随口提了一个问题,我却要写这么多字去把它讲明白,可见抖机灵与讲道理之间的鸿沟有多么的深。不过没关系,道理讲完一遍可以被千百遍回味,而机灵抖过一次就作废了,这也是论坛交流的辩证法。

通宝推:江阔云低,Bullfrog,齐眉,wczjm,潜望镜,翼德,Swell,外俗内正,贼不走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