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佛教修行的真实目标是让人消除自我意识 -- 飞羽

共:💬67 🌺244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理论上忘我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自我一般认为是个人和社会的桥梁,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大致说: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d”,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这个和柏拉图的思想其实很接近,柏拉图认为人有欲望、情感和理性,而神因为没有肉体所以没有欲望而只有情感和理性。而理性来自于“理念世界”,理念世界的最高层级是“善”。这个观点后来被基督教继承并具体化,声称人的灵魂可以死后进入天堂。

佛教里有个和“理念世界”类似的东西,就是“佛性”,也叫“宇宙的心”,修行的目的就是使人接触并体会这个“宇宙的心”。另外佛教也有”净土“的概念,和西方”天堂“大致是对应的,某些佛教分支里有”往生极乐(净土)“的说法。

道家对应的则是“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庄子则说,”天下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通为一“。白玉蟾则提出”与道合一“,这个大概就是现代修真小说里”以身合道“的最早源头了。(白玉蟾可能受到了佛家的影响)。

佛教有很多支派,传入中国比较早的是”有宗“,比较晚的是”空宗“,后来又发展出有本土特色的大乘佛教和禅宗等,成为中国的主流。

以下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总地说来,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对这些进行讨论之前,必须首先考察一下佛学的几个一般概念。

.

虽说佛教有许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东西,可是所有的宗派一致同意,他们都相信"业"的学说。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但是业的实际含义更广,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动,而且包括一个有情物说的和想的。照佛学的说法,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现。不论何时,他动,他说,以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心做了点什么,这点什么一定产生它的结果,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将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

.

一个有情物的今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终结,而只是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方面。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是什么。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

照佛学的说法,这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于生的贪恋,个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试图对菩提有所贡献。从这些对菩提的贡献中,个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过程中,积累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恋的业。个人有了这样的业,其结果就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做"涅槃"。

.

那么,涅槃状态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它可以说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觉到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他是宇宙的心,可是以前他没有了解或自觉这一点。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国人称作性宗的,阐发了这个学说。(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在阐发之中,性宗将宇宙的心的观念引入了中国思想。所以性宗可译为SchoolofUniversalMind("宇宙的心"宗)。

.

佛教大乘的其他宗派,如中国人称为空宗,又称为中道宗的,却不是这样描述涅盘的。它们的描述方法,我称之为负的方法。

.

另外,佛教的”八识“也可以与弗洛依德”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对比来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