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共:💬5008 🌺38364 🌵37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黑龙江甘南兴十四村和黑龙江华西村

  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农村分田到户,集体经济分崩离析的大浪潮,面对这一浪潮,以吴仁宝为首的华西村党组织保持战略定力,他们分析了华西的实际情况,顶住了分田单干的压力,明确以农村工业化,追寻世界发展潮流,把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并在思想上作好了准备:丢掉“典型”“先进”的包袱,正确面对社会上各种非议和责难,埋头干好华西的发展大业,坚持把华西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试验田,用实践证明华西之路是正确的选择。在实践中,华西村也不断解放思想,抛弃了一些“左”的做法和思想,实现了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上世纪90年代,又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为主的“一村两制”,但禁止“一家两制”。使得华西的共同富裕,是“既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是“口袋富”加上“脑袋富”,物质、精神双富有;公有、私有的集体、个人双富有,是先要集体富、先富帮后富,直至全国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

  华西村在扶贫实践中,一直遵循了自我脱贫共同富裕的理念,真心实意地把华西的发展经验传授到全国各地。

上世纪90年代,在宁夏、黑龙江进行两个省外华西村的建设试点。在宁夏华西村建设中开展了“移民吊庄”工程,在华西村援建干部吴协恩等帮助下,建成住房2000间,开垦荒地一万余亩,种树18万多株,绿化面积达1200多亩,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目前宁夏华西村已形成以枸杞种植、第三产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初的不足600元发展到现在的1.2万元,年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民家庭达到了200多户。被誉为“塞上华西”。

黑龙江的华西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被誉为“北国第一村”。两个外省华西村建设的成果说明了一条:华西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行之有效的,是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一条康庄大道。

(这个确实还是吹牛,真不行,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说: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最后还是要能养活自己啊!

  在扶贫实践中,华西村不仅输血,还注意培育造血机制,那就是注意培育一批具有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

  老书记吴仁宝经常说:我是信仰共产党的,坚信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他曾自豪地说:“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没有动摇信仰,如果说我动摇了,也可能没有今天的华西。我最满意最看重的是先进共产党员的这个奖励。不管到哪个地方,你要有信仰,要让当地老百姓富起来,只有这样子,你就能够成功,就能够发展,老百姓就拥护。”

  显然,吴仁宝老书记把华西村的成功归功于对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他认为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立场,不仅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而且能够化解一切困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原则,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民谋利的一面旗帜。无论任何时候,我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员就应该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见到荣誉就让,见到困难就上,只要明富,不要暗富;明的少拿,暗的不拿。我始终做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

(虽然探索失败了,但是吴仁宝同志的信仰还是可靠的)

  在扶贫实践中华西村注重培育一批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把为全体村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新时代农村干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吴仁宝的足迹遍布中西部,他以促进中西部脱贫致富为目标,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西部乡村干部来到华西,从1994年开始,先后组织了100多期培训班,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培训了上万名乡村干部。华西村的培训形式与众不同,采取了“集中上课在教室,实践在田头、工厂、市场,富有实践经验的华西五员(技术员、管理员、会计员和相关人员)为教师的全新教学方法。”(这就是大寨模式)

  每次期培训班,吴仁宝老书记只要在村里,都会抽出时间为学员们做报告和交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解答学员心中的困惑,并与学员广交朋友。

他说:“扶贫的关键在于人,而不是钱,给一人一条鱼,不如教会人捕鱼的方法。华西愿为经济慢发达地区培训干部,谋求共同发展。”

1994年6月,吴仁宝在中组部召开的先富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扶贫座谈会上,作了《扶贫是先富党员的光荣任务》的发言,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的表扬。宋平还在当年的7月1日专程到华西考察,高度肯定华西的扶贫工作。1994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半月谈》杂志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吴仁宝名列第一,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1995年7月(荒唐时代),农业部在华西村召开现场会,表彰华西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和干部的突出成绩,并授予华西“东西合作的榜样,扶贫育人的楷模”荣誉称号。

  2006年年初,华西村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口号,先后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互学交流活动。吴协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干部。并远赴云南、贵州、宁夏、湖北等地举办培训班,毫无保留地传授致富经验。13年来,华西村为全国24个省(区、市)培训基层干部50万人次,其中贵州省11560人,青海省2650人。吴协恩也跟父亲一样坚持给学员亲自上课,每年讲课达150多场。

  吴协恩新书记认为,扶贫需要给钱、给物,但更重要的是给点子、给政策、给思路,这样才能“真扶贫、扶真贫”。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吴协恩提出了“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引导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挖掘自身特色、建造增收载体、实现自力更生。华西村先后在鲁、皖、陕、赣、宁、新、藏等地投资建设了新能源项目,而且是长期投资,一般在20年以上。华西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三里井村投建的7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解决了全村上千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使全村1000多贫困人口每年直接增收6500多元。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县,对华西的扶贫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华西还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与新疆达西村、西藏曲水村、宁夏华西村等结对共建,拿出部分项目股份无偿赠予当地农民,让他们不仅享受到现代农业设施的便利,而且也享受到股权分配的经济实惠。党的十九大后,吴协恩专门赶赴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考察,进行结对签约,在产业发展、干部培训、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虽然有庸俗、拍马屁的嫌疑,但是这种事情可以做)

现在华西村每年的帮扶资金达1.1亿元。(华西村够意思了)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华西人正以自已踏实稳健的步伐,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不以华西为世界,而以世界为华西,华西人正以博大的胸怀在世界的舞台上,运用和调动世界的人才、资金、能源、技术等资源要素,追求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先要集体富、先富帮后富直至全国富的真正富裕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黑龙江华西村北国第一村实在有点吹牛皮。

黑龙江华西村,前身是肇东市五站镇南小山屯村,当时仅有55户人家,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从1999年起,通过华西帮扶,曾经的沼泽地已开发成2500亩良田(这个确实是成绩),2015年已实现人均收入15846元,被誉为“北国第一村”。

(http://www.village.net.cn/news/index/6313,典型的公务员学习文章,假大空。)

1995年,华西村决定在黑龙江设一个新的“华西村”。吴协恩接受安排,前往肇东市五站镇南小山屯村。

之前,华西村曾经帮扶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种方式:有直接给钱,有帮办企业,还有帮买拖拉机等,但帮扶成功的概率很小,帮扶的人走后,不久又会出现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吴协恩改变方式方法,仅用一年时间,就让小山屯村实现了“三无”:无迷信活动,无赌博,无重大刑事犯罪。村民们的收入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4年后,吴协恩将一个新的“华西村”移交当地。

作者:阿录0502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83a45f3af69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思路还不错,只可惜当地没有坚持下去。

要说黑龙江,怎么也得说兴十四村啊。

推门见林 绿色致富——在黑龙江甘南兴十四村感受我国“生态红利”

  新华社记者梁冬、张玥

  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兴十四村,以垦荒人钉下的第十四个木桩得名。“住马架子茅草屋,吃的菜渣和糊糊”是第一代兴十四村人的记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兴十四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依托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成为远近闻名的“龙江第一村”。

  走进兴十四村,农家小院、庄户人家、猪圈鸡舍……这些农村“记忆”,被眼前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层林掩映的栋栋别墅所取代。一棵棵挺拔的樟子松在寒风中抖落身上的积雪,迎接着每一位来兴十四村的客人。

  “以前兴十四村都是沙土地,刚播下的种子一场大风就得吹走三分之一,为了保护农田和庄稼,必须得种树!”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拍打着粗壮的树干,这棵50多年树龄的樟子松记录着兴十四村的发展变化。

  “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如今全村有1.5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40%。据林业部门估算,这1.5万亩人工林经济价值6亿多元,每天增值15万元。今年已经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明年要大面积种植赤松茸。”付华廷如数家珍。

  沙土变绿洲,绿洲又成了肥沃的良田。60多年开荒拓土,兴十四村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靠天吃饭”成了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有机谷物生长,为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留足空间。

  “我们这米饭,不用吃菜都能吃一碗。”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刘颖舀起一勺刚焖好的米饭,饭粒油光饱满,唇齿间米香四溢。

  刘颖告诉记者,村里从2009年开始种植有机大米,到今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平均亩产1313斤。兴十四有机大米在北京、上海、广州每斤最高卖到60多元,水稻年加工量达10万吨,产值超亿元。

  走进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村民王宝芹正小心地为花卉浇水。蝴蝶兰、仙客来、红掌等近2万盆花卉争奇斗艳,再过一个多月,它们即将成为市场的“明星”。

  “外面冰天雪地,我们这里温暖如春。温室里通风、降温等都是自动化,只需要人工浇点水。”已经57岁的王宝芹现在每个月可以领1000多元的养老金,再加上园区2500多元的工资、年底的奖金和村里分红。“我们村民的收入不比城里差。”

  “咱村空气、水、土壤无污染,种地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为发挥这一特色优势,近几年村里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打有机牌,走特色路。”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副主任李新自豪地说。园区示范种植作物18大类105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33项,年产果蔬500多万斤。除了“明星”花卉,温室大棚还培育出168斤的“明星西瓜”、336斤的“明星南瓜”,每年订单销售,供不应求。

  “全村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546亩。”付华廷说,未来,将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全部种植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把兴十四村打造成为城市“绿色大厨房”。

  兴十四村的绿色转型不断释放出“生态红利”。统计显示,2022年,全村总资产24.9亿元,总产值实现20.7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8万元。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创业者和务工人员1万多人,带动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是什么样?我想就是兴十四村的样子!”付华廷信心十足地说。银装素裹的兴十四村静谧和谐,老支书付华廷心中勾画着更加美好的现代乡村新图景……(完)

付华廷好样的!!!

2017年,一篇名为《中国最富村负债389亿!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文章在网上流传。

其中写道:“截至2016年3月,华西集团总负债38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78%,其中有息负债245.7亿元。将近百分之七十的负债率表明,随着传统产业模式的日渐式微,曾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标杆的华西村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艰难的转型不可避免。

面对质疑,吴协恩认为那是断章取义。他称这个程度的资产负债率是正常可控的。理由有三点:华西村500多亿元的总资产品质健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华西村企业经营质态优良,收益稳定,名列无锡市前茅;华西村纳税额逐年增长,后劲十足。

作者:阿录0502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83a45f3af69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