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军事素质评论 -- 蛇公子

共:💬11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军事素质评论

[SIZE=3]作者:吴俊,李大伟[/SIZE]

作战胜败固然是以军事力量的优劣为物质基础,但是军队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则直接取决于各级军官指挥效能的高低。在整个抗日战场上,虽然己方处于劣势条件,但因指挥员指挥高超而形成局部优势和主动,并进而取得胜利的战例并不鲜见;相反,在兵力及战场态势均占优势的情况下,由于指挥失当而造成作战失败的战例也不少见。可见,各级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的素质高低对于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发挥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素质既包括军事素质、指挥能力等业务素质,也包括恪尽职守、主动精神、铁的纪律等军人品德。本文就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陆军将官的业务素质和军人品德两方面做一简要评述。

[SIZE=3]业务素质[/SIZE]

要对国军将领的业务素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首先要对其所接受的军事教育作一探讨。

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主管人事的部门)统计,抗战开始时国民党军经过铨叙的正式陆军将官有1247人,未经铨叙的500余人。其中出身地方及行伍者393人,包括总司令2人、军长35人、师长63人;出身保定军校者388人,其中总司令4人、军长25人、师长36人;出身陆军大学者215人,其中军长2人、师长9人;留学国外军校者159人,其中军长1人、师长6人;出身黄埔军校者92人,其中军长7人、师长20人(陆军大学和留学国外军校者大多数是黄埔毕业)。到抗战末期的1944年,黄埔和陆军大学出身的将官大大增加,有一千多人。陆军大学出身的主要担任参谋长和参谋处长的职务;黄埔出身的担任正副集团军司令以上的32人、军长40人、师长132人;保定军校、地方军校和行伍出身的将官较以前减少,但占据了绝大多数战区的正副司令职务,另有军长71人、师长149人;“海龟”人数虽增加到285人,但没有担任军长、师长的,而任集团军正副司令以上的有9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抗战期间(特别是初期)的军长以上高级将领多数是保定军校和行伍出身,毕业于黄埔的为数不多,师一级的则主要是黄埔、地方军校和行伍出身。从发展趋势来看,黄埔出身的军官晋升很快,到44年从师长到集团军司令中已占半壁江山。

作为民国初年中国最为完善的正规化军事院校——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学制为2年,一共办了9期,1923年停办。一个标准的保定军官生,应该是先上陆军小学(15~18岁,高小学历资格报考,学制3年),然后上陆军中学(2年),最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经过7年的军事养成教育,才能成为一名中尉级的下级军官到部队服役。由于办学水平较高,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但由于开办时间比较早,所学知识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内容,对于一战后军事技术及战略战术的发展涉及很少。而作为国民党军官摇篮的黄埔军校与保定军校相比,所授内容汲取了一战后国外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新发展,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抗战时期担任国民党军将官的毕业生大多毕业于前几期,学制近6个月左右,所学内容非常有限。至于其他地方军校如东北讲武堂,一般认为水平不如上述两校。无论上述那所学校,都只是属于养成教育,培养的都是初级军官,在作战指挥方面最多学到团一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保定军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埔军校

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毕业于正规初级军校的军官之后很少有机会再回到军校进行进一步系统的深造。而担负深造教育的陆军大学也只是以师一级战术为主,对于大兵团作战的指挥作业练习并不多,当然所授内容在当时来说还是给很多军官带来了不少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技术装备,但在教学上还是存在照搬国外教材、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陆军大学很多课程是由外国教官(初期主要是日本教官,抗战爆发前主要是德国和少量俄国教官)直接授课。在陆大任教的德国教官都是经历过一战的中高级军官,战术素养高,授课也很敬业。他们担任的战术教学强调集中优势兵力(火炮、坦克、飞机),全力进攻,速战速决,并强调利用制空权、高速进攻的原则。虽然这些军事思想在当时来说都是先进的,还有一些“闪击战”的雏形,但由于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很简陋,所以学员所学知识很多与军队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抗战爆发时国军中装备最好的“德式师”中央军第88、87师,师属炮兵也只有一个山炮营(75mm山炮12门)和一个战防炮连(37mm战防炮4门)。师以下的炮兵则主要师82mm迫击炮(每团12门)和20mm机关炮(每团6门)。至于机械化重炮部队,全国只有炮兵第10团装备德制150mm榴弹炮(全团24门,汽车牵引)。装甲兵部队只有少量德、英和意制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从苏联购入的82辆T-26轻型坦克,也只是少量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炮兵第10团

旧中国连年内战,军官职务升迁很快,但很多人的军事素养并没有相应提高,并不具备指挥所属军、师部队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很多军官对部队掌握不住,不会计划、不会图上指挥,不懂现代后勤补给条例等。对于这点,早在1933年蒋介石的德国顾问就曾向蒋提出建议,认为一个军人“不先任下级官长,遍充排、连、营、团长各职多年,断不能于短期内具有高级指挥官经验。无论如何勇敢,亦于事无济”。即便是早期毕业于军校的一些军官,虽然在内战中有很多指挥作战的经验,但由于无论军阀混战还是后来的“剿共”作战,其作战水平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低于一战的水平,所以大多数指挥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能力鲜有提高,尤其是缺乏对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了解和对抗的理论和实践。至于行伍出身的将领,虽然不少人作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但对现代战争的性质和技术的了解非常少。这就使得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在对抗装备先进、战术灵活的日军时吃了大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式师”

(待续待续)

关键词(Tags): #抗战#军事素质通宝推:盲人摸象,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