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Sabine Hossenfelder:美将物理学引入歧途 -- 万年看客

共:💬16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衡量标准的最后一项问题就是我们当真离不开它们。我曾经属于强烈反对采用数字衡量科研水准的阵营,但是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博士后选取委员会,那所学校的每一个岗位都有两三百名应聘者。在一次讨论会上,另一位委员会成员干脆将所有申请人的申请书都打印了出来,光靠两只手根本捧不住。按照我们学科的惯例,这些岗位申请的截止日期是十一月底。但是同样按照行内常规,到了十一月的时候,一半申请人的推荐信往往还没有送达我们手里,选举委员会当中很多人都不会在没有推荐信的情况下就阅读应聘申请,至少也要等到大部分推荐信都送达之后才会开始着手阅读申请,此时已经到了十二月的第一或者第二周。在圣诞节之前,委员会必须从这二三百人当中挑出十来个人的优选名单,并且将他们按照获得录用信的优先顺序进行排列。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不可能认真审视每一位申请人的研究成果——我刚才所说的两只手捧不过来的那一堆文件仅仅是申请书,完全不包括申请人发表过的任何论文。假如你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你肯定会采用简化方法,直接查看某人发表论文的篇数、论文被引用次数以及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大小。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我们非常需要衡量标准,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好的衡量标准,只能将就着使用坏的衡量标准。我认为这一点极大地祸害了学术体系。

以下是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建议,也是我去年的思考成果。我开发了一个网络互动界面,用来评价研究生产力。科学家们可以在这个网站分析论文发表数据,可以自定义衡量标准,也可以采用已有标准,还可以混用多种标准并且取平均值。我们会明确公开每一种标准的计算方式。你可能以为这样的网站早就存在了,其实真没有。问题在于目前通行的大量标准其实不是为了科学家而准备的,而是为了让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人员衡量研究人员的业绩而准备的。我们需要让衡量标准为科学家服务而不是与科学家作对。我相信,假如每一位科学家都能定义自己的衡量标准,那么再想依靠刷发表数量之类的简单手段来投机取巧就没这么容易了,因为你不知道今后会有什么人会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你——就算你知道,对面也可以随时更换另一套标准。

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但是我相信这点工作确实值得一做。最后我想引用一下杰弗里.韦斯特对于万物公式的看法:“我始终认为,真正的万物公式其实就是A=B。问题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A和B究竟是什么。”谢谢大家。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