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没有三顾茅庐 -- 普鲁托

共:💬293 🌺3446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去年写的帖子摘要你参考

这是和人去年讨论内线优势和外线优势时候的 笔录

前几天看骑兵的视频,里面讲到法军和俄罗斯军队在拿破仑战争前后的记载。当时欧洲骑兵调动有四种步伐,我这里简述:那时候骑兵慢步的速度是每小时5.2到6.5公里,快步时是每小时12到15公里。跑步时是每小时18到24公里,袭步时是每小时30公里以上。在袭步中,战马维持高速的时间通常为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带来骑兵极速的损耗。而骑兵行进中,能维持的快步通常是半小时。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法军,在长途奔袭中通常会把骑兵行进速度降低到5公里时速。遇到行军,也会在任务和马力之间采取平衡,一慢(1公里)一慢一快(2公里)的方式交替,而英军多采用两慢夹一快的强行军方式。不过值得一说的是俄军,以当时骑兵作战条例为参考,法军在战斗中采取的规范依次为:每分钟100、200和300米三种速度,俄军则为,每分钟107256和320米。二战前,对骑兵行军的考量归为步度,对照苏联军队的条例。其常规行军,每天五小时50公里的行进速度,强行军则是每天100公里。(一公里慢步,三公里快步)而急行军之后至少休息8小时。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和我当年看诸葛亮兵法一样感到枯燥,我实际想从这里略有展开的是这样的话题。为什么韩信和李靖是我眼里中国军事指挥的巅峰。为什么韩信的十面埋伏后无来者,李靖的战术的平平无奇后人难以企及。我这里试着简述:

十面埋伏的作战方针,在整个封建时期都有鲜明的针对性。其实从战国到明末甚至清末还有民国军阀时期。战场关键的突击力量,是将领们豢养的私军。从李牧的骑兵到项羽的江东子弟兵,从玄甲军到背嵬亲兵。其战术大多遵循在战场关键阶段,以精锐亲军冲击对方战阵体系。从而击溃对方战术核心最后驱败军动摇对方整体。我印象中这样的突出战例一个是项羽在睢水之战和李世民运用玄甲军在虎牢关一战擒二王。中国古代军事评论中常常有王不过霸的说法。讲的就是项羽的战术能力在当时无解。韩信的十面埋伏的针对性,就在于此。其核心指导在充分发挥汉军的综合优势。梯次部署减缓项羽战术能力无解前提下被一击而溃。同样在进攻中,韩信被称为兵仙也在于他对每只军队的调度,都恰到好处的在避免被一击而溃的同时,保证每只对战项目战术冲击的部队能保证最大输出。再具体点讲,十面埋伏难复制在于,对比轻步兵的行进差异,乃至骑兵之间的行进差异。让每个和项羽接战的部队能保证自身最大的打击输出的优势同时,被击溃后不至于冲击其他友军,且友军在调度中始终能保证战术和战术之间的衔接在参战汉军持续的充分输出中,迟滞消耗并最终击败项羽精锐的冲击。如果说这有多难,即使是拿破仑战争时期,对于一个中队的骑兵(约100人)战术评价,法国人自己说法国骑兵在冲锋时能发挥作用的最多七八个人,最后能跟上的就是十几个。而对于后无来者的霸王项羽来说,因为后世再也没有出现同样战绩的战术之王,后世将领再也难以再现韩信在调度中保证的协调管理能力。直到将近八百年后,李靖横空出世。前面提过,李靖用兵单看史书平平无奇尤其奠定他地位的对北方游牧之战真的就是平淡无味。大白话就是一只部队他指挥正面接敌,然后敌人后撤,然后千里包抄的李绩偏师已经赶到敌军后撤的关键要道以逸待劳。然后,敌方再次调头几千里,李靖还是主力不断在保持接敌中追击,然后李绩再次精准的在关键地区以逸待劳拦截在敌人前面。最后逼不得已的敌军再次调头行进千里,还是发现李靖在追,李绩堵在前面。于是精神崩溃投降。说到这里,从其核心就是李靖对唐军和游牧敌军的步度的精准计算和自己战略意图每一个战术步度中的精准兑现。以正合,而后出奇制胜。从数字管理角度,韩信和李靖是中国古代军事指挥的巅峰。

进而言之,无论韩信的十面埋伏,还是李靖的漠北之战。其核心还是在精准的计算和调动中,发挥内线机动的优势地位,更快集结更快的机动和更快的展开战术行动以或者战略的先手优势。其实在普法战争之前,获得内线优势一方基本在没有技术代差前提下获得战争优势。哪怕内线机动优势方因为各种原因遇到重大战损,守住内线优势并政治上保证坚持到底的一方大多能获得战争胜利。安史之乱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质上就是获得内线机动优势的一方对外线机动敌方的最终胜利。当然,二次大战中法军在没有武器代差遇到德军在法国的突袭42天就宣布投降这是一种特例。

通宝推:铁手,秦波仁者,金银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