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五月卅五 -- 本嘉明

共:💬7 🌺44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五月卅五

89年那个事情,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大概比有些河友了解得更多一些。事情本身,我以前说过一些,就不多说了。本来我的想法,今年关于这个日子,啥都不说了。但是有些傻逼又来骚扰我,那我的原则是一贯的:你来骚扰我,我就随手一张二向箔,去调戏你的领导。调戏到你们领导酸爽得受不了,再施恩给你减减薪、加加刑,三国四方就都满意了。你们诸位求锤得锤,莫要怪我;你们闭嘴,我肯定乐得安静,明白了?

那个事件中,有几个要点,其他文字一般讲述中会忽略,我要提一下。

第一个是4月18日。4月15日前总书记胡病逝,18日北大率先向政府提出7点要求。当时,不论是外国驻北京的外交官员圈子,和国外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学生的行为将是无力的:凑不起游行队伍,或者游行很快被武警的人墙冲散。后来的情况出乎意料:学校师生坚决、市民高度支持、当地强力部门普遍躺平。

第二,在4月--6月初期间,北京新闻界(纸媒、电视台等等),进入空前绝后的自治状态,甚至超越北洋时代。

第三,整个事件期间,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都卷入了,而尤以香港普通市民阶层的反应最为广泛、热烈、执着、令人感动。

今天我只代表我自己,要感恩一批人,就是89年,到内地报道事件的香港记者群。不管后来他们是如何说服了自己或者拒绝说服自己,去自洽于一个“废纸一张”的故乡,作为一群普通的受薪打工人,他们在那个夏季领了任务,奔波在祖国各地,返回香江后又有自发自费的诚实,这代表了他们每个人的体面和对历史的道义。这是一种逼格。

当时香港报章,除了少数英文报纸的派头大,专雇摄影记者外,华文报纸多数是文字记者兼摄影,省钱么。

这群人中,有不少人在今天已经不愿意再重提旧事,我们完全理解。在这里,只是记录他们当时在祖国的行程,与各人当时的表现、以及日后的政治站位,均无关联,特此说明。

(一)

大公报

《大公报》一直是左翼报纸,解放前以“派员深入报道”见长,比如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派驻萧乾,在太平洋战场派朱启平随军。事件期间,该报赴京三人:

1,陈杰文:才子,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后出任“大公网”总编。

2,翁惠玲:后转入香港有限新闻(i-CABLE News Limited)任首席编辑。

3,陈木南:摄影记者,当夜在北京饭店被便衣人员打趴,没收相机和胶卷。

(二)

文汇报

1,陈建平:曾任文汇报驻京办主任,与港澳办交情尤深。97回归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高级特别助理,服务于董伯伯起的4任特首。

2,陈玉华:当时比较资浅,后又在文汇报内部工作了很长时间。

3,黄勤带:文字记者兼摄影记者,时年32岁,已是资深“突发报道记者”。他4月来北京报道体育活动,发现学潮酝酿,遂按报社计划返港后以休假方式,自行回到北京,全程参与。

点看全图

上图:黄老师尤擅长黑白摄影

4,叶英杰(Bobby Yip):专职摄影记者,也曾任职路透社摄影记者。

5,刘锐绍:时任文汇报驻京办主任,时年35岁,外号“夫子”,后长期在香港任时事评论员。

(三)

明报

1,李念慈:明报女记者,88年到当地报道了海南建省全过程,随后赴京。

2,林翠芬:至今活跃在香港文化界。

3,陈天权:现专注于香港古旧建筑和民俗整理

4,黄汉军:83年入行,任大公报记者,88年转任明报中国组资深记者。当夜与很多外籍记者被堵在北京饭店无法外出,次日探访了协和医院太平间。

5,曾伟珍:不详

(四)

亚洲电视

1,徐佩莹(Trinni Choy Pui Ying):时任亚洲电视新闻部采访主任。后来为捍卫新闻自由而形成的“亚视六君子”之一。

2,梁宙然:后转入“无线电视新闻部”和“港铁(公众关系总监)”任职

3,陈润芝:时任亚视记者,当夜在北京饭店客房的阳台拍摄长安街,被便衣闯入阻止。

4,谢志峰:时任亚视采访记者,时年34岁,据说是“当夜最后撤出广场的香港记者”。后成为知名电视主持人,主持特首候选人的辩论。

(待续)

通宝推:翼德,卡路里,Swel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