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双方都背叛了工农 -- 审度

共:💬275 🌺660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沙钢老总沈文荣去世了,这曾是一个集体企业,但是没惠及村子太多

78岁沙钢领路人沈文荣逝世:一生只做一件事,打造国内最大民营钢企

news.sina.com.cn 2024年07月01日 02:11

沈文荣所带领的沙钢,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尤其是民营钢铁企业从成长到成熟的一个缩影。

6月30日晚间,民营钢铁巨头沙钢集团的官方网站变为黑白,并发布一份讣告: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30日2时10分逝世,享年78岁。

1946年出生在江苏张家港市一个村庄的沈文荣,过去40年一直从事钢铁行业。他带领沙钢从建厂初期的年产500吨,发展到成为国内粗钢产量第一的民营钢铁企业。

50多年前,中专毕业的沈文荣被招进轧花厂做了一名钳工。10年后,该厂集体自筹资金45万元兴办起了小轧钢厂,又过了10年,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从那一年起,沈文荣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职业。

沈文荣去世的消息一传出,不少钢铁业内人士都向记者表达了惋惜之情,一位钢铁业内领导更是评价沈文荣为“改革开放闯大江大海的人物”,为钢铁行业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事实上,沈文荣所带领的沙钢,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尤其是民营钢铁企业从成长到成熟的一个缩影。

雷厉风行

不少接触过沈文荣的钢铁业内人士,都用过“雷厉风行”形容这位钢铁老人。

上世纪80年代,刚刚当上厂长的沈文荣发现了一个市场空间——生产窗框钢。“当时小厂生产不了这种产品,大厂不愿意生产,我们就下决心攻关。”多年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沈文荣曾这样回忆,那时候,还有新疆的客户开着车子来沙钢买窗框钢,产品一度涨价200元还是供不应求。

当时,有的工人觉得,就这样一直做下去、卖下去,以后十年的生活都不用愁了。可沈文荣却不这么认为,他决定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这个决定一度让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当地政府也来做沈文荣的工作。

可沈文荣大手一挥:“就是设备买来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我沈文荣的教训。”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沈文荣很清楚,上世纪90年代对窗框钢需求已经逐渐被不锈钢代替,如果只抱着这一种产品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2002年,56岁的沈文荣又从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手中,以约2.2亿元的价格买下了其子公司霍施的整个钢厂。他带了1400多个工人浩浩荡荡地去德国拆设备,然后将一钢一铁全部运回张家港。

“如果用欧洲人拆,成本要高四五倍。我们从购买到回来安装、改造一共花了150亿元,如果是直接在中国新建同样等级的项目,至少需要三四百亿。”

“抠门”老板

这样的“抠门”行为,也完全符合沈文荣的个性。在沙钢员工眼中,他们的老板是个节俭到不能再节俭的老总,比如出国考察坐飞机,沈文荣从来不买公务舱的票,而如果是国内出差,只要是在上海、南京等周边地区,无论多晚都要赶回沙钢然后回家。

记得十年前来上海录制节目时,沈文荣乘坐的是一辆迈巴赫,不过他对记者说,“这车是公司买的,平时我不怎么坐,主要是接送宾客用。我自己到底有多少钱,从来没好好研究过。”

沈文荣的确不太关心自己有多少财富,当他在2002年第一次被列入《福布斯》杂志中国富豪排行榜时,甚至还有些愤怒,说自己上了“资本家的黑名单”。

“我更感兴趣的是钢铁这个行业,更关心的是沙钢在中国乃至全球钢铁业中的位置,不管是企业规模、资产质量,还是盈利能力。”沈文荣曾对记者说。

如今,沙钢集团已经连续15年跻身世界500强,在2023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位列348位,营业收入427.84亿美元、利润5.58亿美元。

在人员编制和部门设置上,沈文荣也“抠”到了极点。一个细节是,沙钢全厂一度没有一名清洁工定员,环境卫生工作由各部门、分厂、车间、班组按区域划分,实行“三包”,上班前人人动手,负责搞好包干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这样的管理风格,也让沙钢一直以来在钢铁业内都以成本控制能力著称,公司的人均产钢量、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利润、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均位列行业前列。

“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做多少事就要拿多少钱的人我绝对不要。” 沈文荣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在他眼里,有才华的人智商可以低一点,但一定要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儿子接班

而对于钢铁行业持续多年的产能过剩,沈文荣曾表示,中国的钢铁企业再扩张只能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而非建立新的工厂,这也是2006年以来,沙钢先后收购淮钢特钢、永兴特钢、东北特钢的原因之一。

如今,沙钢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如果按粗钢产量计算,沙钢的粗钢产量在全国也能进入前三,排名第一的是中国宝武,第二是鞍钢集团。

过了65岁后,沈文荣开始逐渐将其在沙钢的权力下放。先是将集团总裁一职交由原沙钢集团副总龚盛担任,其儿子沈彬也进入集团董事局。

2019年,沈彬开始担任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则退居幕后,只担任沙钢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但每天依旧起早贪黑四处考察,做研究,经常忙碌炒过10小时。

“我这一生就是搞钢铁的,希望能把这个行业做到世界最强。”沈文荣曾说。

1979年出生的沈彬是国外留学回来后开始在沙钢工作,曾担任沙钢集团旗下最主要的本部沙钢有限责任公司的总会计师。沙钢人士这样评价沈彬,他“看上去比较沉稳,办事很果断,文章写得不错,注重现场调查研究”。

沈文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沙钢不是家族企业,无论是何种所有制企业,都要聘任最优秀的人。要选择优秀人才做总经理,董事长,还要看他在沙钢未来五年、十年的锻炼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

截至2023年3月底,沙钢集团分别由沈文荣持有约29.32%股权,张家港保税区兴恒得贸易有限公司持有约29.10%股权,32名其他股东持有约41.58%股权。

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结构性过剩的抬头,不少国内钢厂的利润承压,亏损加剧,沙钢集团的上市公司沙钢股份的净利润也在2023年和今年一季度连续下滑。

江苏沙钢集团建立于1975年,其前身系锦丰轧花剥绒厂(现名张家港市锦丰轧花剥绒有限公司)用自筹资金建办的小型轧钢车间。

沙钢前身的创建时期,沙洲县需要钢材,于是在厂里从副业收入中挤出一些资金(哈哈),又贷了一点款,把轧棉花厂里的一个车间改造成了轧钢车间,起名叫沙洲县钢铁厂(当地人称沙钢集团为“沙钢厂”即由此时起),这也是沙钢名字的由来。

1986年,沙洲县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张家港市后,更名为张家港市钢铁厂。

1992年,正式更名为江苏沙钢集团。1996年,江苏沙钢集团改组为江苏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张家港市锦丰轧花剥绒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1年。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大型龙头企业和全国轧花行业中的最高等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

沈文荣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得早,一家人住在茅草房里,母亲整日为一群孩子的温饱操劳和烦恼,食不果腹,日子非常难熬。中专毕业后,沈进入沙钢的前身——一家小型炼钢厂,成为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

沈文荣1983年在钢铁厂正式与母厂扎花厂分开的当口,出任钢铁厂副厂长,次年7月扶正(哈哈)。从此,沈文荣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后来官至张家港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副书记,沈文荣的办公室也一直设在沙钢。

沙钢的前身是由锦丰轧花剥绒厂用45万元自筹资金建办的小型轧钢车间,于1975年3月10日正式投产。同年6月10日,轧钢车间命名为沙洲县(现张家港市)轧钢厂,隶属沙洲县商业局。1976年11月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1983年9月13日,沙钢厂与锦丰轧花剥绒厂分开,隶属于县冶金工业公司。

在70年代沙洲县,一年仅能分配到400吨钢材,那时轧花厂办的纸厂和油毡厂,由于没有钢材,只能用木头、水泥做架子,连螺丝钉都难找。沈文荣比任何人都强烈地意识到,只要有了钢,什么都好办。

国家分配的钢材杯水车薪,为了发展经济,县里与轧花厂商量自办小钢厂,于是1974年轧花厂集资45万元,筹建了一个轧钢车间(有点搞笑,虽然是开始,其实和努力关系不算太大),沈文荣为筹建小组负责人之一,并带领23名青工到附近钢厂学习轧钢技术,沈文荣回忆当初的艰难处境时说:“我们是一无设备,二无图纸,三无人才,有些设备和备件都是自己敲敲打打弄出来的,材料也是因陋就简,弄到什么用什么。”

1974年年底,轧钢车间试生产,次年3月正式投产,5月沈文荣被任命为厂总支副书记,6月该轧钢车间命名为沙洲县轧钢厂,1976年炼钢试产成功

11月沙洲县轧钢厂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自此以后震撼了欧洲大陆和钢铁业界的沙钢算是艰难诞生了。

其实钢厂和轧花厂关系不大,但是钱是人家出的,也用了人家的名字。

作为沙钢集团的掌门人,沈文荣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车间去转一圈。在6点30分职工开始陆续进入工厂时,他坐在工厂大门口的石凳上迎候员工,并当面给车间的班组长布置工作。每天早上7点钟高层领导的例会,他会准时到场。

他每天都能坚持工作至少10个小时。多年来,沈文荣一直住在厂区70平方米的宿舍房中,其标准与普通职工的宿舍绝无二致。

沈文荣向往大公司的规模,却不愿意丢弃小公司的好处。他现在坚持不要秘书,不翻新简易写字楼,依然坚持每天早晨6点40分在厂门口迎候员工,并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一是一,二是二,这种小公司当面锣对面鼓的情形,在大公司沙钢集团依然故我。

一个大公司要保持小公司节约每一个铜板的传统,只能从当家人那里开始。已经是福布斯亿万富豪的沈文荣,终年是一身和名牌无缘的普通衣着,食堂里粗茶淡饭几分钟就能吃饱,依然居住在沙钢总部传达室旁边的公寓房内。家里的一切事务统统都由金融系统全国模范人物的妻子陈红华包了,他自己则从早到晚以厂为家。有一次,香港著名冶金专家倪德麟跟沈文荣一同出国,沈照例买了经济舱。他块头大,挤得难受,就靠在走廊里。倪德麟问:“沈老板啊,你现在也是个不小的老板,干吗这样亏待自己?”沈文荣坦然一笑:“能省点就省点,这些都无所谓的。”倪评价沈文荣是个“天生会赚大钱却永远也学不会消费”的“钢痴”。

谈及沙钢奇迹的另外一些因素,沈文荣说:“居安思危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同时,领导班子的稳定也很重要。像沙钢这样的20多年原有老班子基本稳定,在江苏找不到第二家。没有这个因素,怎么发展?还有就是沟通很重要,我们始终坚持必要的会议制度,通过班前会等加强沟通。有人认为沙钢会多,但我认为,一个上万人的企业,工人与工人、领导与群众不沟通,步调怎么一致,一个不沟通的企业能搞好吗?”

沈文荣一直以朴素著称,沙钢的办公楼也简陋普通。沈文荣说:“我们都是艰苦时代过来的,我们不追求办公桌的宽大、办公楼的宏伟,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可以了。”在沈文荣的身上根本找不到一丝富豪的影子。沈文荣仍保持着质朴的本色,操浓浓的乡音,与他相处几十年的同事也说:“沈老板与30年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一心扑在事业上,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沈文荣,也是迄今为止人类钢铁史上唯一在没有任何国家资金投入,用20多年时间45万元起家,建成千万吨钢厂的奇人。

之所以称之为“奇人”,是因为沙钢在40多年的发展中,没有得到国家投资、债转股等优惠政策,全靠自筹资金“滚雪球”办成如此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这在世界钢铁史上绝无仅有。

沈文荣曾经做到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但是沈文荣却说:“名义上当官,实际上没有。搞企业、工业我是有方向的,但对做官是从来没想过。”

随着沙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了嘉奖沈文荣、调动积极性,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由他一个人当。沈文荣开玩笑说,“实际上是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只拿了一份工资。”

后来,沈文荣被选拔为政协副主席。他说:“我做梦也没想到会当上政协副主席!”不久,他又荣升政协主席。政协主席有个办公室,他只在里面呆了三分钟,就再没进去过。沙钢事务太繁忙,沈文荣只好将政协的事带到厂里办。

沈文荣做的最大的官是市委副书记。他说:“按理那时可以拿一份政府工资。但我觉得没必要,拿的仍然是企业工资。”

1968年,中专毕业的沈文荣进入了沙钢的前身——锦丰轧花剥绒厂,成为一名普通的钳工。当时的轧花厂承担着沙洲县20万亩棉花的加工生产,规模能排到全国前列。然而每年进行机械维修和技术改造、提升时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缺钢材。“那个年代整个沙洲县一年通过国家拨资分配的钢材只有4.8吨。”沈文荣回忆道,轧花厂每年只能分配到500-600公斤的钢材用于技术改造,这远远不够。

  “当时全县都在搞建设,钢材成了紧俏物资,我们为什么不自己搞钢铁呢?”在当时轧花厂总支部书记张耀生提议下,筹办炼钢厂的事儿就被定了下来。

  1975年,沙洲县财政贷款20万元,加上轧花厂之前攒的25万元,一家只拥有一间小型轧钢车间的轧钢厂正式成立,沈文荣成了轧钢厂负责人之一。6月10日,这家襁褓之中的企业被命名为沙洲县轧钢厂。

1953年8月—1959年7月江苏省常熟县锦丰新联小学学生。

沈文荣从小就对工厂充满了想象,因为他的三伯父在工厂做事,经常讲一些厂里的趣闻。初中毕业后,他就毅然选择进入了沙钢的前身———锦丰轧花剥绒厂,做一名普通的工人。

1959年9月—1962年7月江苏省常熟县乐余双桥中学学生。

1962年7月—1965年7月江苏省沙洲县联兴村3队副队长。

1965年5月—1968年12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棉花加工机械学校学生。

1968年12月—1974年10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机修车间副主任。

1974年10月—1984年4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副厂长。

197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工农兵大学生陈红华和沈文荣走到了一起,当时陈红华择偶的标准是“只要求是个党员”,那时沈文荣是锦丰轧花厂的党支部副书记,陈红华是一位乡村教师。

1984年10月—1992年9月年仅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担任江苏省张家港市钢铁厂党委书记、厂长。

沈文荣的勤俭是出了名的,但该花的钱,他却从不吝啬。比如:捐资助学、修桥铺路、防汛抗洪、扶持文艺团体、赞助省运动会等等,据统计,沙钢集团用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资金就达8600万元。四川汶川2008年5月12日发生8.0级强烈地震的消息传到沙钢后。沈文荣说,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沙钢希望能够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战胜灾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并将一张面额8136万元人民币的现金支票交到了张家港市副市长杨芳和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手中,代表江苏沙钢集团和1万多名员工向四川捐款。

确实节俭,确实捐款了,主要资金还是用于收购苦熬大规模了。

联兴村位于张家港市锦丰镇镇区,辖区面积3.7平方公里,建有沙钢新村、锦苑新村等4个居民小区及51个村民小组。

近年来,联兴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全村共有大中型企业、服务业37家,逐步形成集冶金、机械、五金、轻纺等多行业的发展格局。境内有江苏沙钢集团,张家港市红叶视听器材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锦洲医械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金固精密弹簧有限公司。

苏报讯(驻张家港记者 杨溢 陈梦娇)“领到福利费了,真开心,可以多采购点年货,开开心心过个年。”近日,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农联村为辖区1557名65周岁以上老人发放新春福利,共计发放1557万元。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农联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福利保障覆盖老幼病弱。自2002年起,村里出资设立“科教强村”奖学金,考取重点初中、高中、本科一类、研究生、博士生可获得1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相应奖励;从2016年开始,对全村高中学子实施全额报销学费;从2018年开始,对全村幼儿园学生实施全额补贴保育费;从2022年起,全额报销所有学段杂费,大幅提高“生育补助金”发放标准。

此外,村里每年还为村民全额缴纳合作医疗费用,购买意外、重疾综合险,并实施村民大病救助制度,村民自付医疗费用扣除1万元后剩余部分按90%进行救助,解决了村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

2022年,村级可用财力突破1亿元。接下来,农联村将不断完善福利体系,提高福利发放标准,让村民切实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近年来,张家港市冶金园(锦丰镇)联兴村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提升精准治理服务水平,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延伸服务触角 打造便民服务平台

“饭菜荤素搭配,清清爽爽,口味好,又方便。”进入夏季,户外天气炎热,联兴村公益食堂助餐点内环境适宜。一边闲聊,一边享用可口的午餐,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近年来,沙钢集团联合联兴村开展公益食堂助餐项目,解决了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老年群体做饭不便的问题。

为促进民生服务提档升级,扩大“红色阵地”服务辐射范围,近年来,联兴村党组织充分匹配“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将广泛的党建资源引入网格,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红堡小站、公益食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为村民提供尊老卡办理、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等一站式服务。

同时,联兴村采用“固定+流动”模式在群众家门口打造“红色管家”网格先锋站,作为网格员工作时的“歇脚点”、党员当表率的“示范点”、村民家门口的“服务点”,让广大村民在遇到急事、难事、烦心事时,能第一时间在网格先锋站得到解决。

联兴村辖区内多为老旧动迁安置小区,因基础设施欠完善,更需在服务上做细做实,为村民提供更精准、精细、精致的服务。近年来,联兴村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方面下功夫,以党员服务为抓手,在网格内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让爱住我家”幸福家庭微公益项目、“红堡学堂”中老年学习班、“编织幸福”社区编织队服务项目等,截至目前已服务村民2000余人次。

为探索打造“熟人社区”,精准对接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联兴村与浦项集团结对共建开展“浦”惠邻里、“项”爱万家——长者服务项目,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每逢传统节日、节气,浦项志愿者会与老人相聚一堂,热热闹闹包馄饨、做互动游戏,活动现场充满欢声笑语,拉近了村民间的距离。

整合多方资源 打造能人“大舞台”

“喂,是小黄吗?我家空调坏了,找不到人修,村里能不能帮帮忙呀?”近日,家住联兴村17组的村民邵国燧因为空调无法制冷,子女又不在身边,给联兴村村委打电话寻求帮助。得知情况后,村委立即联系共建单位苏州海帆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安排志愿者上门,短短半小时就解决了空调不制冷的问题,且分文未收。

今年以来,联兴村充分整合调动辖区多方力量共建共治,鼓励联盟单位、志愿者团队、党员能人等下沉网格,打造多元化综合服务队伍,合力助推社区治理。联兴村挖掘了一批“技能人才”,打造“红色联姻”能人库,组建“维修服务队”“治安巡逻队”“矛盾调解队”“文化体育队”等服务队伍进驻网格,满足网格内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

家住冶金园(锦丰镇)联兴村西兴花苑的施老伯今年已80岁高龄,由于腿脚不便,日常上厕所成为老人的烦心事。不过最近,施老伯的烦恼被解决了——联兴村党委为他链接了爱心企业永联精筑,为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给施老伯的生活增了便利,也添了安全。

  在联兴村,村民除了与施老伯一样,通过房屋适老化改造项目得到方便外,还从更多公益项目中受益。在“红堡学堂”,老年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在“联心安居”项目中,空巢、独居老人家中的用水、用电隐患得到有效排查……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联兴村走好乡村善治之路,大力提升村民幸福感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联兴村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主动链接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撬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

  今年,围绕村民的实际需求,联兴村党委共推出8个非公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公益项目,在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提升的同时,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增强,党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步凸显。

  多网融合

  治理蓄势赋能

  网格是乡村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最前沿阵地。联兴村党委以做优做细网格单元为切入点,建强网格力量,提档服务阵地,擦亮服务品牌,不断为村民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

  “小穆,我最近收到通知,建议我们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费用还不低呢。”近日,联兴村网格员穆振宇在辖区走访时,村民刘阿姨无意中向他提起此事。穆振宇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骗局,他立即向刘阿姨普及反诈知识,避免村民上当受骗。在日常工作中,以穆振宇为代表的联兴村网格员不断深耕网格,提升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处置、便民服务能力,在“小网格”内激发治理“大能量”。

  在“红色管家”网格先锋站,“流动小板凳”搬到哪里,“网格先锋”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党群议事、学习教育……通过“固定+流动”的形式,网格先锋站聚起满满人气。“网格先锋”还深入联兴村“15分钟网格服务圈”,推进“青春网事”新市民子女服务、“‘浦’惠邻里、‘项’爱万家”等品牌项目,为联兴村新市民子女、老年人等群体送去实实在在的关爱和服务。

  多维发力

  文明提质增效

  “这个月获得了20个积分,我再加把劲,就可以去乡风文明积分银行兑换一包洗衣粉了。”近日,联兴村村民陈奶奶与邻居聊起乡风文明积分兑换一事时,满脸笑容。

  涵养文明乡风,让乡村既“塑形”,又“铸魂”。今年,联兴村与张家港农商银行锦丰支行结对成立乡风文明党建联盟,推出“联民心 兴民风”乡风文明积分兑换项目,凭借获得的文明积分,村民可在乡风文明积分银行兑换到相应礼遇。

  借助党建引领这根“绣花针”,联兴村穿起乡村治理“千条线”,不断提升村民文明意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利用“乡风文明”微阵地,联兴村党员认领责任岗,老党员当起“领头雁”,带领村民代表在“乡风文明志愿岗”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最美庭院创建等志愿服务。联兴村还发挥乡贤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立志愿服务队,推进“亲乡邻”乡风文明主题行动落地生根,让乡村拥抱文明,让文明融入乡村,不断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动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直接关乎乡村和谐稳定、生活幸福安康。在联兴村,乡村治理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向好,更体现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下一步,联兴村将继续锚定奋斗目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赋能。(融媒记者 张 纯 实习生 丁家慧)

当然,联兴村已经升级为城市也算不错,但是呢。

永联村(十大名村之一)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位于张家港市东部。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拥有村民11761人,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位居前三。产业兴旺,村办企业永钢集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高新化、多元化、国际化步伐,形成了钢铁、重工、物流、金融、建设、旅游等6个产业板块。按照种植养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厂化、餐饮美食特色化、销售配送标准化、观光体验产品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8年,永联村实现村级可用财力1.6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8万元。

]2019年12月24日,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三十年前,永联是苏州地区版图上找不到的一个贫困小村——人口不过三四百,人均年分配只有68元;谁想到,三十年后,永联竟变为闻名全国的富裕村。

华夏第一钢村——永联,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建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在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

1970年春,沙洲县组织千余民工围垦810亩长江滩涂,被称“七○圩”,后陆续从南丰、鹿苑、兆丰、大新等地迁来213个农户808名社员,组建南丰公社23大队。从此,永联开始了她的历史纪元,但由于地势低洼,涝灾易发,成了苏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村庄。

永联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地围垦成陆建村。塘浅、坡荒、地洼,遇雨就涝,无雨就旱,不要说别的,就是生存都有困难。迁移来的200多户农民走了一半。为改变贫困面貌,县里派了几次工作组,都没见成效。1978年,吴栋材作为县里第六次派出的工作组的组长和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来到永联,开始了和全体村民携手奋斗的历程。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硬是让这个滩涂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无工不富,村办企业开新路

吴栋材初到永联,想出了挖塘养鱼的路子。村民苦战39天,挖出50亩鱼塘,并将取出的土垫高为地种粮。第二年,田里粮食丰收,养鱼也获得了2000多元的收入。

通过这一仗,吴栋材和村党支部认清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便组织村民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

1984年,吴栋材看好轧钢这一行。他认为改革开放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农民的第一大事就是盖房子,会需要大量的钢材,他决心带领村集体办轧钢厂。1985年,克服诸多困难,永联产出了6000多吨建筑钢材,利润达到1024万元。这一年,永联还清了债务,打出了第一口深井,修了第一条砂石马路,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了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

以企带村集体经济实力强

永联的实践则证明,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在村建设中累计投入了数亿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

村里投资十多亿元建设了拥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商业街、农贸市场、休闲公园等的系列配套工程。投资500万元建成集图书馆、健身房、棋牌室、歌舞厅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投资5000万建起篮球场、文化广场和影剧院。2006年,永联村投资10亿元,为村民建现代新村,全部建成后,8000多村民都可以入住公寓式楼房,同时节约土地800多亩。对购买新村住房者,村里每平方米直接或间接补贴1400元,实际购价为每平方米500多元,远低于建设成本。

在给村民造福的同时,村党委还千方百计为村民“造血”。永联经过数次并村后,村民过万,解决村民就业成为村里的一项重头工作。村党委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了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他们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卫生、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被永联村民称作“富民福民工程”,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苗木公司对外承接绿化工程,出售绿化树木,每年可获得上千万元的效益;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100多位没有进永钢的农民,可就地转化为苗木公司的“工人”,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而苗木基地本身则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

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村企相联苏南模式新境界

在抓永钢发展的同时,村党委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水平,建立村民保障体系。2007年村民通过享受7项集体补贴,人均获益近5000元。在医疗上,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在教育上,村民子女上小学、读初中每年可获得500元的补助,上高中、读大学每年可获得2000元的补助。

永联村

如此美好的新农村,其发展的基石就在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经济。永联集体经济发展的最成功经验就是村企合一。在村党委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之间形成了“三个统一”:村企重大项目统一决策和规划;村企资源统一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这一机制,使村与企的目标合一,发展集体企业是手段,富民强村是目标。

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距。

永联也先后历经两次改制。作为永联村党委书记、永钢集团的董事长,吴栋材想,永联村养育了永钢,永钢长大了,如果全盘卖掉,甩开村民,怎么对得起永联村?为此,保留了村集体在永钢的25%股权。

正是这25%股权,在村与企之间划了一道线,使村和企不再界限不清,村是村,企是企,村与企之间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不吃混毛猪了。同时,也是这25%股权,在村与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村集体资产转化为企业的股本金,形成了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吴栋材,汉族,1936年8月出生。小学毕业后辍学,14岁时去上海做铁匠铺学徒。1952年从军参加抗美援朝,第二年7月负伤,1954年伤愈归队后不久入军校学习,1957年在军校入党,并于同年退伍返乡,当过小学教师、砖瓦厂保卫干事、生产队长等。 1978年8月,他开始担任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支部书记。

吴栋材认为:永联村有“村企合一”的基础,有“集体资本”的支撑,理应走在前头,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探路子,提供借鉴。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着重解决好“五个化”的问题。一是居住方式城镇化。建设起了总投资15亿元、可入住4500户居民的“钢村嘉园”。二是生活方式社区化。投资6000万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从2004年始,他们就设立了“文明家庭奖”,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奖金,引导村民提高“文明素质”和享受现代生活。三是生产方式产业化。将全村土地流转到苗木公司统一经营,使村民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拿工资,享受“土地分红”。四是组织方式自治化。按社区管理体制,设立园区、楼道,并选举产生园区长、楼道长,实施民主管理。五是收入方式多元化。这其中,老年人、老党员、在校学生、享有农保和社保的人员可获得福利性收入,少数困难村民家庭则可从“惠民基金”获得救济性收入。以上“五个化”的实现,将使永联成为一座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农村的气象一新的“农城”。

如今的永联已是苏南最大最富裕的村之一,全村总资产达40亿元。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已达25238元。

李良宝(1940年6月~2014年7月12日),男,江苏江阴人,江阴市夏港街道长江村村党委书记,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在村民们看来,大家之所以能过上“家家有别墅、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的生活,与老书记的改革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胆子大、步子宽历来是老书记的行事风格。

十大之一,也是钢铁起家。产业升级为超越钢铁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