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董卓之乱,罪在袁绍 -- gb2312

共:💬23 🌺22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董卓之乱,罪在袁绍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从中央到地方,发生的一系列变乱,最终为东汉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董卓之乱的始作俑者是袁绍,据《后汉书》: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何进是当时的大将军,在袁绍的劝说下要除掉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何太后不同意。袁绍就给何进出主意,可以召四方的猛将和豪杰进京,以此来胁迫太后,何进同意了。

这个计策有很大问题,四方的猛将和豪杰既然能够胁迫何太后。同理可知,也可以胁迫何进这个大将军。如果朝廷失去权威,大将军这个职位就变得毫无价值,这个计策本质上是在动摇东汉朝廷的根基。

当时何进的主簿陈琳就反对说:

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

这样做就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一定会失败,还会导致天下大乱。

这么简单的道理,陈琳都看得很清楚,袁绍不会不明白。

袁绍出这样一个计策,就是包藏祸心。

他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在意会不会导致天下大乱,甚至有可能在故意往天下大乱这个方向引导。

袁绍出自汝南袁氏,汝南袁氏在那时号称“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袁绍属于既得利益者,为什么不想着安定天下,反而要往天下大乱这个方向引导呢?

只有天下大乱,袁绍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取东汉而代之。

即便不能更进一步,以汝南袁氏在地方的实力,也可以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在东汉末年,很多世家大族打的都是这个小算盘。

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些世家大族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东汉朝廷的寄生者,只会随着东汉朝廷一起走向灭亡,根本没可能取而代之。

西晋昙花一现,东晋偏安江左。

那时没有人能意识到名为“五胡乱华”的大动乱会持续数百年。

这个大动乱会持续数百年,并不是“五胡”有多强,而是世家大族太弱了。

继续说袁绍,在汉灵帝死后:

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

何太后得到了宦官集团的拥护,也是宦官集团的庇护者。

大将军何进得到了以袁隗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支持,袁绍是袁隗的侄子,当时“辟大将军何进掾,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

袁绍被何进辟为掾属,是充当了汝南袁氏派驻到大将军府的代理人,联络人的角色。所以他的意见总会受到何进的重视,大部分都被采纳。

袁绍的劝说何进彻底消灭宦官集团,这也是世家大族的共识。

宦官集团和世家大族不仅在中央争夺权力,也在地方争夺利益和控制权。

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所以袁绍在劝说何进消灭宦官集团之余,甚至伪造何进的命令,逮捕宦官在州郡的亲属,这些人是宦官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至于“召四方猛将和豪杰进京”这件事,则不是世家大族的共识。有袁绍这样的积极推动者,也有陈琳这样的强烈反对者。

至于袁隗,估计是保持了沉默,或者说是一种默许的态度。否则,作为辅政大臣,他如果强烈反对的话,这事很难成功,也不会完全没有记载。

后来袁隗的结局是被董卓灭族:

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袁隗作为辅政大臣,没有尽到匡正天下的责任,也算是因果循环了。

何进这个人,既无谋略,又无决断,完全是凭着外戚的身份才身居高位。

袁绍劝他说消灭宦官,就可以名留青史。

他想动手,又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被宦官抓住机会杀死了。

他被杀之前,大太监张让骂他的话很有意思:

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这句话可以说是灵魂一问,直接说满朝公卿和宦官都是一路货色。

在何进死之前,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这个职位很重要,权力很大。

所以在杀死何进以后,张让等人下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

袁绍、袁隗直接矫诏把这两人杀了,这和张让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矫诏铲除异己。

会日暮,术因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欲以胁出让等。

袁绍的弟弟袁术,直接在南宫九龙门和东西宫放火。

东汉有南宫和北宫,其中又各有“东宫”和“西宫”,何太后当时住在南宫的“西宫”,皇帝住在南宫的“东宫”,袁术这是想把小皇帝和何太后一起烧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片来自:陈苏镇:东汉的“东宫”和“西宫”)

所以说,袁绍、袁术兄弟从一开始就包藏祸心。只不过袁绍相对隐蔽一些,袁术就是肆无忌惮。

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穀门,奔小平津。公卿并出平乐观,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夜驰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闵贡随植后。

太监张让等人带着小皇帝和陈留王逃亡,只有尚书卢植和王允派出的掾属闵贡追随。

现在张让的灵魂一问有了答案:满朝公卿,一共2.5个忠臣。

最后,这些逃亡的太监一部分直接被杀,一部分投水自尽。

从头到尾,都没有伤害小皇帝和陈留王。

公平地说,这个忠诚度要远远超过袁绍、袁术兄弟。

袁绍在干什么?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

袁绍在忙着杀宦官,包括所有太监和没胡子被误杀的,一共二千多人。

及卓将兵至,骑都尉太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

然后就是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趁机除掉董卓,袁绍怂了。

当然,袁绍也不是毫无表示,在董卓想要废掉小皇帝,立陈留王的时候:

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袁绍也是放了两句狠话,然后才跑的。

然而,袁绍当时“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以这个权力,完全有可能力挽狂澜,而不是放两句狠话就跑掉。

鉴于董卓本来就是袁绍建议何进召进京的,袁绍也有责任解决董卓,而不是放两句狠话就跑掉。

这个情形,和袁绍劝何进除掉宦官类似。

除掉宦官,从何进的立场出发,有巨大的风险,利益不是很大。

除掉董卓,从袁绍的立场出发,有巨大的风险,利益不是很大。

袁绍劝何进召四方猛将和豪杰进京,就是为了消灭宦官,即便由此引发天下大乱,也在所不惜,最主要还是因为世家大族在地方的利益受到宦官集团的严重侵害。

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

现在消灭了宦官集团,袁绍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了,他这样的人绝不会为了天下安定而奋不顾身的。

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乔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

后来,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后汉书》说得很清楚,只是“以讨卓为名”。

这些牧守要么按兵不动,要么置酒高会,要么互相攻伐。讨伐董卓只是个名义,这个名义是用来不再服从朝廷的命令的。

那个时刻,真正想安定天下,和董卓的军队爆发激战的只有当时从属于张邈的曹操,和从属于袁术的孙坚,袁绍这样的高门子弟是靠不住的。

通宝推:潜望镜,纳米小洞儿,strain2,普鲁托,方恨少,铁手,何求,迷途笨狼,红军迷,偶卖糕的,为什么不可以,崂山一道士,桥上,不远攸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