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出走的决心》(2024,中国)——女人应该怎么做 -- 普鲁托

共:💬24 🌺114新 💬24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年,3岁以后就好多了

额家二娃赶上了车,前三年也是半夜起来折腾喂奶粉把尿,以后就是各种幸福满满了,很值啊。若不是经济、精力达不到,一定要生个十个八个的。

家务劳动价值是收入差的一半

这是法律规定罢了。家庭妇女没有收入,就没啥话语权。性格柔弱还好,如果性格强势一点儿,再碰上大男子主义或风吹草动,那就是个灾难。

南下干部的离婚潮

随着战争和剿匪活动的结束,全国城乡逐步转入和平重建。则南下干部和解放军干部的家庭两地分居问题,日益突显出来。首先大批南下干部和军队干部都是封建包办,没有感情基础,洞房花烛之夜掀起盖头之前,根本没有见过面,更不知道谁是谁。再说了,就在驻军之地,工作之地的南方姑娘,其文化普遍高于北方,水乡孕育的姑娘,娇嫩无比,远胜北方姑娘的黑大笨粗。南方姑娘更爱高大威猛的北方汉子,尤其是南下干部和解放军。虽然军纪、党纪有严格规定,不允许干部、战士在驻地或本单位搞对象,谈恋爱,但都被当事人设法规避了。最要紧的是1954年开始,地方由供给制,改为等级工资制,军队干部实行军衔制。地方干部的县长,为14级,工资可拿到近200元。军队中的团职干部评为少校或中校,工资可拿到200至240元。而当时城市中的最高工资的八级工,其工资不过60至80元。而当时的物价很低,一元钱可买20个鸡蛋。此种状况一直持续了近20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因此南下干部和部队干部的生活水准很高,非常优越,令人羡慕,趋之若骛。南下干部当然是南方姑娘择偶的首选。当年南方普遍流行的一首歌谣是,姑娘嫁人标准:“一军官,二工人,宁死不嫁老农民。”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善,在军队干部和南下干部中,享受生活,腐化堕落的风气开始滋长蔓延。首先是高级干部再也看不上昔日的战友,原配。他们是大规模的换老婆,上行下效,基层干部也大规模的换老婆。当时流行的说法,那叫千奇百怪,例如:升官,发财,死老婆,称为人生三大喜事。中心思想是要讨小老婆,有的高级干部狡辩说,鲁迅能娶二房老婆,是为了反对封建婚姻,而我们打离婚,也是为了反对封建包办。

为稳定南下干部队伍和情绪,更有1951年3月24日,中国最高法院发函至全国各县人民法院,为南下干部离婚打开方便之门,文件指出只要男方单位出据需要离婚的证明,则不需要征得女方同意,就可以快捷地办理离婚手续。此文一发,南下干部离婚潮一发不收。北方地区迅速出现大批离婚不离家的青年寡妇,她们家里家外,屋内田间,拖儿带女,奉养公婆,承担了本该由男人承担的全部责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北方人实在看不惯了,则大骂陈世美。我小的时候一首儿歌到处传唱:“青年妇女们要认真,千万别嫁那八路军,八路军那没良心。到头来和你打离婚,他打离婚。”

骂归骂,其实无论军队干部还是南下干部,他们都对离婚不离家的原配夫人,充满感激之情,尤其感恩原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伺候双亲,父母。干部们都倍感愧疚。所以南下干部们,大都把北方家产全部留给原配,外还把每月工资的一部分寄给北方的原配,用来养育子女,支撑家庭运转。

我的一个湖南同学,名叫刘甲龙,他爸是山西人,在湖南做地区专员,属高级干部,工资近300元。刘家龙每逢寒暑假,都要带上200元,代替老爸回山西老家看望大娘和爷爷奶奶,他的大娘就是老爸的前妻。刘家龙的到来,令大娘和爷爷奶奶无比喜悦。我对刘家龙说,既然老爸如此关照大娘,你就该把大娘带来湖南与老爸见面,岂不更好?不想刘家龙立刻摆手说:“不行,不行,使不得,使不得,大娘也曾来过,但一见到我妈,就开口大骂你这小老婆,搞得老爸灰头垢面快要憋死了。”

刘家龙说:“南下干部的离婚潮,已经影响了几代人,直到80年代末期,南方姑娘的择偶条件,依然是——爸爸要南下。”

标题三:我的老爸也要打离婚

常言道,贵易友,富换妻,富贵思淫欲。就是说,人们在升迁、富贵、发达后,容易见异思迁,走向落寞,产生腐败。毛主席批评、劝诫那些进城后,走向蜕化变质的人,说:“我们有些共产党人,在拿枪的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他们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面前要打败仗。”对于闹级别、闹待遇的人,毛主席又批评说“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而现在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这样不好,成千上万的先烈,在我们的前面牺牲了,让我们一想到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弃的吗?”战争结束后,大批军人屯垦戍边,如东北的北大荒,新疆的石河子。而军队更是男多女少,大批部队干部夫妻分居两地。因此,组织上调动了大批北京、上海等城市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到部队去,到边疆去,到军垦兵团去。支持老兵,老干部找对象,大家讲笑话说,组织上给同志们发老婆啦!那时候部队干部换掉糟糠之妻的人可不是少数。尤其我在驻大军区宿舍时,我发现比我爸年岁大的处长、部长等老头子们,个个都是娶的高跟旗袍,年轻貌美的南方姑娘,其孩子们的年龄都比我小。记得与我家为邻的一对重庆老夫妻,我们小孩子都叫他们是太公,太婆,两位老人在笑话他们的北方女婿时说:“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一个团职,论文化,我女儿比他高,论年龄,他比我这当爹的还大一岁,他这叫老牛吃嫩草!”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部队干部离婚率那是相当高,南下干部的离婚率更在70%以上。

话说1947年我们这儿解放,姥爷19岁随着刘邓大军打济南、泰安、过长江、解放重庆、剿匪,进藏,最后安顿在四川。姥娘比姥爷大5岁,那时已有了妈妈。

然后姥爷认识了后来的姥娘,部队在泰安招的女学生,隐瞒了婚史,骗婚。安顿好了后回老家和姥娘离了婚。和后姥娘生了六个子女。

姥娘就是上边引文中所说的“离婚不离家”那种情况,守着女儿过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

后姥娘知道真相后,也是又哭又闹。哭闹过后,想到姥娘没有儿子,同意将二儿子也就是我二舅送给姥娘。姥娘性格外柔内刚,坚决不要。二舅在老家住了段时间,到泰安住了段时间,又回了四川。

姥娘离婚不离家,姥爷家都高看一眼,一直是做家务,不下地干活。二姥娘(妈妈的婶子)下地干活,妯娌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二姥爷体弱性格也弱。

六零年灾荒年,姥娘领着妈妈回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卖过烧饼、赶“穷逛市”,卖过旧衣服。那时打击投机倒把,是将烧饼藏着怀里,偷偷摸摸的问,“要烧饼吗?”妈妈和锁舅(舅姥爷的儿子)去电厂的煤渣堆里去捡煤核。

66年文革,妈妈上了高一还是高二。67年一看乱不到头,就自己去四川找父亲。住在部队招待所,姥爷不见,让回老家,妈妈去找政委骂陈世美,政委家是个善良的人,就把妈妈留在了他家。一同住招待所还有一样情况的姐妹,找的父亲就是招待所长,不识字,见了面也不认识,也没人点破,住了一个月就回老家了。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龟虽寿,onlooko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