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上海这个厅官,也太狠了点 -- 漂浮游

共:💬1192 🌺6442 🌵18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虽垃圾脏水未停过,但毛主席从来无私。

1968年12 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对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要求进行了报道。在这篇报道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毛主席早就在思考着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城镇里的中学生在复课闹革命以后,一部分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只能在家里吃闲饭。更重要的是,国际形势也十分严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虎视眈眈,苏修叛徒集团还企图对中国发动核袭击。如果城镇知识青年也像会宁县城的居民一样,到农村安家落户,不正是一个安排、锻炼和保护他们的最好途径吗?于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认为这是一个既能保护一代青年避免战争牺牲、又能培养千百万革命接班人,还可以改造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带有战略性的战略大部署。

其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55年,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就写道: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那时候,党中央也一再号召城镇知识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毛主席还专门为此题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时共青团中央还进行了“组织城市青年下乡的试验”。那年10月,就有一支有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到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脚下开创新生活。接着,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开了上山下乡的先河。到1960年代,这一运动继续发展,涌现出您说的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先进知识青年代表,他们奔赴农村、边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22日晚,北京四中的学生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打起背包走向了农村。此后,400万“老三届”中学毕业生率先闯路,以后每年都有几十万、几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后共有1800万青年参加了这一运动。这一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采取了到农村插队落户和参加生产建设兵团两种形式。同时,还进行了知青国营、集体农庄试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文革后期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形成了20世纪最为壮阔的青年革命浪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说是毛主席将他青年时期的独特的社会活动,以一种超大规模和极其特殊的形式,在1960--1970年代再现于中华大地;也可以说是在文革中号召红卫兵大串联的那种活动,以又一种新的形式的延续;还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对青年人的大规模的野外生存训练。

但是在文革结束之后,就有不少反对者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所谓的“牛棚”等同看待,这些人认为“上山下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还搬出了李讷来暗戳戳地说“毛泽东就没让自家女儿去吃苦”。

但是事实却是1970年6月间,李讷在江西井冈山中央办公厅创办的五七干校”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她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她说自己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受教育不大。因为好多人都认识她,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对她总是照顾得多,锻炼不大。她说她愿意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全国各地办起了五七干校后,毛主席为了锻炼年届30岁的小女儿李讷,也让她打起背包,到江西井冈山五七干校去参加劳动。其间,毛主席曾经让谢静宜到干校去了解李讷的情况。

毛泽东看了李讷的信,立刻叫来了谢静宜,他说:“你去江西一趟,同李讷谈谈,我没有时间管她,她不要自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主席,就不求进步。李讷在‘五七’干校已经有一年半多了,她说在那里接触的都是干部,锻炼不大,她要求去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同意她的意见。看看到什么地方去,你同她商量一下,帮助她选个点。你带上李讷一块去看看好。选定后,再让她搬去。”

最后,毛泽东又交代说:“你们要向江西人民学习,学习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优良传统,爱护江西人民的一草一木。”

谢静宜准备动身走时,毛泽东给李讷写了一封亲笔信,先让谢静宜看了,其中有一句话使谢静宜深受感动,终生难忘:“李讷儿,爸爸老了,你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

谢静宜看完将信纸装入信封,护士长吴旭君正欲封上,毛泽东摆了一下手说:“不,不封,就这样敞着。”谢静宜明白,毛泽东这样做既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让他的女儿李讷了解这种信任。果不其然,李讷看完信后,与谢静宜开玩笑地说:“你是爸爸派来的钦差大臣啊!”

在江西省委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李讷到了江西一个农村插队去了。不久,她生病了,谢静宜受毛主席之托,又去江西去看望她。谢静宜到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个轮流做饭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谢静宜说,李讷发着烧,跟老乡一起去砍甘蔗去了。谢静宜去到河边帮她俩挑了一担水。那河水浅且浑,她是用葫芦瓢一勺一勺舀起倒在水桶里的。物质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李讷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除了劳动之外,她还看了许多书。不过李讷的身体确实不太好,经常发烧不退,但她自己从未提出回北京的要求。

谢静宜回京后,向毛泽东报告李讷的病情。毛泽东说:“她没什么大病,在家里也时常发烧的,一遇到考试,她就拼命一阵子,考试完了就发烧,大病一场,没什么要紧的。”

谢静宜见毛泽东对女儿要求这样严,就说:“主席,李讷还是有病的,让她回北京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去吧!”

毛泽东说:“不,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治病。”

谢静宜说:“江西那里的同志也提出让她回北京治病。”

毛泽东还是不同意,他说:“不让她回来。难道江西人民有了病,都要来北京治疗吗?她在乡下,就在乡下治,乡下治不好,到县里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不要回北京。”

从五七干校到上山下乡,毛主席都无半点私心杂念,他要求别人做到的都已让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做到了。

那些朝毛主席泼脏水、倒垃圾的无耻小人们,倒是满肚子的个人私利和盖不住的欲念丑态。

“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  

这句话就写出了那些妄图用自己的肮脏卑鄙的话术去抹黑毛主席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一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无耻小人们的嘴脸。

通宝推:很高兴,王铁墩,金台夕照,陈王奋起,ccceee,颟顸,林三,落木千山,白马河东,偶卖糕的,方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