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上海这个厅官,也太狠了点 -- 漂浮游

共:💬1192 🌺6442 🌵18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们都是在故意断章取义般地有意挑拨而已

镭射列出了当时几位上山下乡知青的代表人物,并与没上山下乡的那几位作了比对,实际是质疑为什么他/她们中学毕业时为嘛选择了上大学而不是如那几位知青代表人物般上山下乡。

那个镭射就是有意模糊这些人背后的不同情况,故意挑出一个是否上山下乡的问题来挑事。就跟之前我回答过的有人说抗美援朝为什么只有毛岸英一个领袖子女上朝鲜一样,都是有意在挑起话题。

上山下乡确实是从50年代就开始了。所以划分知青一般是分成50年代的早期知青、60年代的“老三届”(1966-1968年),“新五届”(1969-1973年),以及“后五届”(1974-1978年)知青。但早期跟后期是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的跟范围的,而且所有的知青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以外的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所以他们才叫知识青年,而大学生则被称为知识分子,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你们却都不敢提。

五十年代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换,1957年,我国新增加的城市总劳动人口已达到了1300万,而落后的重工业只能提供不足百万的岗位,城市中约有1200万劳动力大军正处于“家中待业”。知青下乡上山也就是在这个背景提出来的。

中央在1957 年10 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提出:“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在中央有关文件和报刊中最初使用的是“下乡上山”这一提法。

1957 年6 月26 日,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过去这个方针是不够明确的。我们的中小学学生毕业后除了一小部分升学以外,多数都应该参加工农业生产。”

好好看清楚,当时的要求就是除了升学、就业的以外,而不是普遍要求知青都下乡。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转变,更需要大批的高等教育毕业生。

所以,1957 年9 月5 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座谈会上指出:目前有关劳动工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许多规定刺激人口增长,不是鼓励人们上山下乡,而是鼓励人们进城

在当时人民的认知中,并非被你们所曲解的,知青下乡跟考大学、工作是对立的,是个人选择跟国家需要的统一,所以董家耕宁愿放弃上北大,也要回乡务农被表彰,但并未大张旗鼓地号召。因为当时的国家更需要有文化的高等教育毕业生。

至于邢燕子跟李讷的对比,邢是58年17岁初中毕业下乡的,而李讷则是19岁59年时考上了北大,两人没啥可对比的。因为中央发布文件提上山下乡时,邢是初三,所以第二年初中毕业就响应号召了;而李是高二,不涉及下乡的选择,高三毕业后考大学升学,也是响应国家号召。李实也是跟李讷类似,57年秋上高中,10月中央文件发布时高一了,高三毕业后以高分考入清华,次年转学入哈军工。

通宝推:白马河东,和平共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