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特朗普对加拿大加关税了,有人讨论吗? -- 遂行

共:💬9 🌺48新 💬9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关税应该说一多半是对美国国内下手,而非国外

看见您说“国内他要给富人、企业减税,没法增收,那只有从国外下手”,感觉不确。我个人认为关税至少有一半要由美国国内的厂商和消费者承担,等于向中下层人口加税,还是损 99%而利1%,将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但对具体情况需要核实。正好试一试“观点论据不决,问DeepSeek”。下面是它的答复:

关于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成本承担问题,经济学界已有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与您的判断高度一致:关税成本主要由美国国内厂商和消费者承担,而非完全转嫁给外国出口商。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可从市场结构、价格弹性、供应链调整成本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市场结构决定价格转嫁比例

1. 进口商议价能力差异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中国出口商并未全额承担关税成本。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测算,中国出口商仅通过降价吸收了关税的约20%(2018-2019年数据),剩余80%由美国进口商与消费者分担。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与供应链黏性——美国企业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商,被迫接受中国出口商的部分价格转移。

2. 终端消费品领域的更高转嫁

在电子产品、家具等终端消费品领域,美国零售商(如沃尔玛、Target)因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大幅提价,导致企业利润率被压缩。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发现,2018年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后,美国零售价格同步上涨0.5%-0.7%,证明消费者直接承担了部分成本。

二、价格弹性制约成本转移

1. 低弹性商品的“硬着陆”

对于半导体、稀土等中国占据全球产能70%以上的商品,美国进口商缺乏替代选择,价格弹性接近于零。此类商品关税几乎全额转化为美国企业成本。例如,美国太阳能开发商因光伏组件关税导致项目成本上升15%,被迫延缓电站建设。

2. “迂回供应链”的隐性成本

为规避关税,部分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墨西哥,但产业链重组产生认证、物流、劳工培训等成本。波士顿咨询集团(BCG)估计,这类调整使美国企业总成本增加3%-5%,进一步削弱了关税的“开源”效果。

三、财政效果与战略目标错位

1. 关税收入杯水车薪

2018-2019年对华关税年均收入约330亿美元,仅占联邦财政收入的0.8%,无法实质性缓解赤字压力。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因关税增加的采购成本超过600亿美元/年,形成“财政增收1元,企业损失2元”的悖论。

2. 战略成本远超经济收益

关税引发的贸易摩擦使美国农业出口损失230亿美元(2018年数据),迫使政府拨款280亿美元补贴农民,形成“征税-补贴”的财政内耗。此外,供应链动荡导致美国制造业PMI在2019年跌破荣枯线,印证了关税对国内产业的“反噬效应”。

四、政治叙事与经济现实的冲突

特朗普政府将关税包装为“让外国买单”的政治符号,但实际承担者仍是美国企业与家庭。这种矛盾源于两个误判:

- 误判一:低估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未意识到“中国制造”往往嵌入美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如苹果供应链);

- 误判二:高估美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忽视中国出口商向东南亚、欧盟市场分散风险的能力。

结论:关税本质是“国内征税”

综合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美国对华关税约60%-90%的成本由本国承担,仅有10%-40%通过出口商降价、汇率变动等渠道转移。这一机制本质上是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间接征税,与其宣称的“财政开源”目标南辕北辙。当前拜登政府维持对华关税,更多是出于维持对华谈判筹码、安抚国内保护主义情绪的考量,而非基于经济理性。若美国持续滥用关税工具,最终将加速全球产业链“去美国化”,削弱其长期竞争优势。

通宝推:南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